——参加第一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评选感言
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对此,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选题策划和审读加工工作的图书编辑,或曰作为一名“图书建筑师”,自然不无感受。而作为第一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的评委,我在参与前不久举行的评选工作过程中,这种感受又一次地得到了加深与延展。我觉得,不少富有职业敏感和创新思维的同仁,不但能够“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而且能够把它建筑得美轮美奂,巧夺天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让该书通过130多个专题的论述,反映共和国的历史全貌,展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史研究的前沿学术成果。它冲破了研究国史素以政治史、党史为规制的藩篱,而以中国的现代化为叙述主线,为人们认识共和国半个世纪的历史提供新版本、新视角,从而也使该书成为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不可多得的国史巨著。
《邓小平理论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让该书将邓小平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从这一科学理论的孕育、形成、系统化、发展与创新四个发展阶段中考察其内容与特征,解读其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展示其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填补了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把邓小平理论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邓小平故居留言簿》(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诚可谓别出机杼。他没有让一位或数位手握如椽之笔的作家铺叙邓小平的一生,而是采撷了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的99册留言簿中诸多参观者的留言,让这些留言诉说国民对邓小平的景仰与怀念,从而使该书得以仪态万方地展现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动人风采。由于该书创意独到,视角独特,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的纪念性图书中独树一帜,读者好评如潮,该书也被媒体誉为“最平民化的领袖图书”。
《农民进城务工维权法律指南》(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根据进城务工农民的维权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了这本普及性法律读物。由于该书的内容、语言、装帧、价格等各个方面都与农民工相切合,农民工“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有助于他们掌握和理解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规避劳动风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很强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了农民读者的好评与欢迎。
“外交官看世界”系列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让一个个驻外使节把自己对世界各地的近距离观察,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述说给这套丛书的读者。丛书中的每一本都是作者从自己的外交生涯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最为精彩、最富教益的东西。内容的高品位和写作的高水平,使这套丛书得以成为“足以存史,足以鉴人,足以传世”的优秀读物,受到了社会贤达和一般读者的交口称赞。
《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从现有彝文图书的比较中,捕捉到一个新的选题生长点,即对滇、川、黔、桂四个彝族主要分布区的方言、字形、字义广征博收,使该书在彝文字的收集量方面做到前所未有,并力求编排科学,校审准确,为彝文的规范化和文字信息处理提供厚实的铺垫。由于该书集彝文之大成,对于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得到了权威专家的极高评价。
《微观世界探奇》(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策划者,采取了“标新立异”的策划理念,一改科普读物“寓趣味性于知识性之中”的“老套路”而为“寓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的“新手法”,让小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取知识。此外,他还让本书在每章之末提出一些颇费思量的“怪问题”,与小读者共同讨论,以期启发思考,实现“互动”。出版后,受到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的一致好评。在团中央等组织的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活动中,被评选为“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
凡此种种,不可悉数。不过,仅从以上几例,已经不难看出:优秀的图书,来自优秀的策划。粗略看来,似乎可以将这些优秀策划分为五类:一是“全”,即内容特别完备,堪称应有尽有,细大不捐;二是“新”,即从新的视角、新的层面观察并分析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奇”,即以奇特的构思、奇特的写作手法表现主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四是“切”,即从内容到形式都特别切合某一读者群的“口味”,便于他们消化、吸收;五是“精”,即作者精选,内容精当,构思精妙,装帧精美,特别吸引读者的眼球。总而言之,优秀的策划必定富有新意,富有特色,而绝非拾人牙慧,搞“低水平重复”。
毋庸讳言,有了优秀的策划,未必就有优秀的图书。在第一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的初评过程中,若干原本十分有望获奖的图书率先“出局”,不是因为它们的策划不优秀、不到位,而是因为书中存在着一些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事实性谬误或者超过允许范围的文字差错。这说明,优秀图书离不开优秀的编辑加工。你策划得再好,也只是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好的“毛坯”,而编辑加工却如同车、铣、刨、钻、插、磨、铰。这些“工艺过程”可以使好的“毛坯”变成价值连城的“精品”,也可以使好的“毛坯”变成一钱不值的“废品”。
可是话又说回来,优秀图书更其“离不开”的,无疑还是优秀的选题策划,因为没有优秀的选题策划便没有好的“毛坯”,而没有好的“毛坯”则“精品”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优秀的选题策划比之优秀的编辑加工就显得更为要紧。美国知名图书策划人、康芒威尔斯大学心理学博士贝利(Kent G. Bailey)说得好:“如果选题决策在编辑和商业意义上都是最佳的,其他一些决策将无关紧要。而如果这个决策很糟糕,则最佳的设计、高效率的生产和强力的推销工作也难以挽救计划的失败。”正因为如此,在第一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的评选中,策划不到位的图书被评委们指认为“先天不足”,从而“纷纷落马”。细细分析起来,这些图书的选题策划固然都不很成功,但其不成功之处也因策划者的不同失误而有种种:或初始阶段即未能以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和可贵的职业敏感寻找并捕捉目标,或构思阶段未能认准选题所涉领域的前沿与制高点、选题与社会生活发展态势的切合度以及选题与社会的文化需要的关联性,或论证阶段未能对选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市场判断和可行性判断,或“拍板”阶段未能根据图书市场的变化对选题的内容和角度进行调整,或实施阶段未能适时补充并提高其“智慧含量”……其“通病”是没有经过严格挑选而形成个性,选题一般化,内容缺乏特色。尽管这些图书中相当一部分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费力不少,而且装帧设计也堪称精美,无奈“先天不足”,评委们也只好“忍痛割爱”。
由此而想到:在某些出版单位里,至今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编辑加工,轻选题策划”的倾向。由于这种倾向的影响所及,加之“人情稿”“关系稿”的不绝如缕,导致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和选题论证工作严重“失常”,背离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已经出版而且还在继续出版既无经济效益又无社会效益,几乎乏善可陈的平庸图书。四川出版集团总编辑何志勇指出:“图书评奖要注意导向,体现导向。”我以为,第一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的评选是充分注意并体现了导向作用的。不过,仅仅不给平庸图书评奖,似乎还远不足以遏制平庸图书的出版。为了让那些方向正确、内容健康、有益于读者并能为社会增添文化积累、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有益于出版社生存、发展的图书顺利出版,出版社必须将选题策划摆在编辑工作的首要地位。而对于优秀的选题策划及其策划者,那就理应给予大力支持与奖励。理由很简单:有了优秀的策划,才有优秀的图书;有了优秀的图书,出版社才有“两个效益”,才可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出版社还应当建立图书退出机制,让那些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平庸图书在印前审读或别的什么环节“打住”,继而退出生产流程,以免其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给读者给社会同时也给出版社造成损失。
(本文在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上发表,入收中国编辑学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形势新思考——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