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应邀作为专家评审组成员,参与四川党建期刊集团首届优秀作品评选工作,拜读了集团所辖《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农村版)《畅谈》《四川劳动保障?民生》《生活之友》《精神文明报》《大众健康报》《安防市场报》等十多家报刊社报送的113件参评作品。这些作品主题重大,取材精审,内容丰富,文采斐然,端的是纵横驰骋,运斤成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言及于此,不免从26件获奖作品中拈来几件,再次咀嚼、品味一番。
《奇迹铸丰碑——四川地震灾区纪行》是一篇备受读者与业界推重的长篇通讯。它以“一座座美丽村镇、一张张灿烂笑脸、一个个鲜活场景、一组组难忘数据”,生动地记录了四川人民在重建美好家园中创造的“汶川奇迹”,展现了灾后重建辉煌成就中所蕴含的制度优势和国家力量,讴歌了四川人民从危难中崛起所体现的抗震救灾精神。文章内容翔实,结构缜密,语言洗练,感情充沛。成文后,作为全国党刊四川地震灾区联合采访活动的通稿,被40余家党刊同期刊用,并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期刊协会网、《瞭望》新闻周刊、《四川日报》等媒体全文转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重品都江堰》一文构思巧妙,文笔优雅。它以“古城?新韵”“水域?梦境”“武者?问道”“村姑?乡情”这朗朗上口的“四部曲”,全面展现了灾后重建的都江堰模式,将都江堰的深邃、灵动、静谧、清新、雄伟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一改政治类文章呆板、沉闷的行文风格,代之以明快、畅达、生动、跳荡的语言,让人不读则已,一读就爱不释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文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能令读者耳目一新,不失为一篇“使人获益,使人惬意”的美文。
《我们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监督》一文从一位社会监督员的角度反映了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监督工作,立意新颖,角度独特。其文字似信口流吐,不加藻饰,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显得十分真实,十分可信。刊出后,受到广泛好评,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举凡《和谐基石》这个“特别策划”里辑入的文章,诸如《调解征地纠纷之三台模式》《调解交通事故纠纷之洪雅模式》《调解医疗纠纷之雁江模式》《调解涉灾纠纷之平武模式》,无一不是从“剑拔弩张”说到“握手言欢”,波澜起伏,跃然笔底。除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外,它更突出的特点,是以“大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为主题,以其所组织的导语、报道、专访、链接等介绍“大调解”的来龙去脉。毫无疑义,它对于读者以及各级干部充分重视调解工作,认识调解工作的价值,了解调解工作的方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耀邦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思念》这个“特别策划”里的一组文章,正是如此这般的一些以情感人的人物故事。它选取的温家宝总理所撰《再回兴义忆耀邦》,以及胡耀邦长子胡德平所撰《父亲说他一生有两大遗憾》、女儿满妹所撰《追忆胡耀邦最后的时刻》等回忆胡耀邦的文字,无不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考量成都与地铁文明的距离》一文按照“进入地铁时代,你准备好了吗”“充眼尽是禁令,如何体现人性化的关怀”“繁华的地铁商圈里,有没有地铁文化的安身之处”的次第,一步步展开“考量地铁文明”的主题。读来酣畅淋漓,感慨良多。
《中山慈善万人行:一个城市的传奇》一文回溯了广东省中山市开展的慈善活动从敬老爱老发展到传承博爱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总结了“慈善万人行”活动对中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全文不足1800字,分为“见证”“回顾”“感动”“启示”四个部分,可谓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丹青难写是精神》一文借用电影的“蒙太奇”表现手法,将先进人物文建明事迹中最能体现其精神、品格的事件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组有场面、有形象、有细节、有精彩的“特写镜头”,用以塑造出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典型形象,让读者从中真切地看到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读来娓娓动听,感人至深。
纵观荣获“四川党建期刊集团2010年度优秀作品奖”的作品,觉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作品的材料与立意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换言之,这些作品的作者皆能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用心感悟时代、体验时代,用笔反映时代、描写时代。时政类文章如《“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值得期待》《钓鱼岛背后的美国影子》等是如此,生活类文章如《用生命践行誓言,用行动诠释责任》《放下心,放平心,过好年》等是如此,就连理论研究类文章《数字革命下的期刊未来》也是如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文章应当为时代而写。有位评奖专家指出:“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是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此次评出的优秀作品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对这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
获奖作品的另一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据我所知,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何志勇一贯注重可读性,认为可读性是报刊的生命线。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集团报刊选取稿件时就必然会摒弃“干巴巴的说教”。生活类报刊的文章是如此,时政类报刊的文章也是如此;一般文章尚且“好看”,获奖文章当然就更加“好看”了。至少,作为专家评审组的一员,对于此次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我有“耐读耐看”的感受。
毋庸讳言,此次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也并非十全十美。尽管瑕不掩瑜,却也未可对某些作品中的“瑕”漠然置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语句偶有失范现象,二是个别地方词语搭配不当,三是少数作品的前后文缺乏应有的呼应。至于落选作品,则还有若干是因为编校差错率超标,以致不得不遗憾地从评奖程序中“被退出”的。这是题外话,此处就不絮叨了。
2011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