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编辑也是编辑,只不过由于科技编辑从事的是科技书刊的编辑工作,与文科编辑的工作对象有所不同,因而对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与对文科编辑的要求不尽相同。例如,科技编辑要能够把稿件修改得文从字顺,而文科编辑则往往还须得把稿件修改得文采斐然。换言之,科技编辑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字加工能力,而文科编辑则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字加工能力。又如,文科编辑(这里主要指的是从事纯文学作品加工和古籍整理工作的文科编辑)可以不熟悉、不理会法定计量单位和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而科技编辑对此类规范则需要准确把握,熟练使用。一句话:科技编辑与文科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仅就科技编辑的素质和能力,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科技编辑的素质
(一)政治素质
也许有人以为,科技编辑不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科技编辑也不例外,这是出版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身为科技编辑而缺乏政治敏感性,所编辑的科技书刊就有可能出现政治性错误。例如,某出版社从国外引进的一本地学书,书稿里的中国地图里竟然遗漏了台湾,要不是终审人及时发现,印出书来就是政治问题的“铁证”了。事实上,科技图书中隐含政治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并不是“黄鳝的耳朵”(稀罕之物),而是时有所见,甚至是俯拾皆是的。唯其如此,科技编辑当然就应该与文科编辑一样“懂政治,讲政治”,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正确的政治观点,能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做好政治把关工作。
(二)思想素质
科技书刊的思想品位往往与科技编辑的思想素质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科技书刊编辑特别是其总编辑的思想素质决定的。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以科学之名宣传封建迷信、伪科学、反科学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得以发表,得以出版,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就在于编辑的思想素质不高。在我国当代,有诸如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普作协第一届副理事长、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贾祖璋先生,科技史专家、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巴黎)通讯院士潘吉星先生,国家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卞毓麟先生,以及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编辑作者实用手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前总编辑蔡鸿程,第八届韬奋出版奖得主、《实用科技术语手册》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前总编辑陈瑞藻等科技编辑。他们都在不同门类的科技编辑工作中,表现出了自己优秀的思想素质,为科学事业特别是科学传播做出了较大贡献。孔夫子有遗训曰:“见贤思齐。”科技编辑应当以他们为榜样。
(三)文化素质
1.知识渊博
编辑是“杂家”。而“杂家”的含义,就是拥有渊博的知识。之所以必须是“杂家”,一则因为编辑面对的书稿形形色色、门类繁多,二则因为稿件所涉猎的知识漫天彻地、不分畛域。例如,作为一名建筑类图书编辑,假如对强度(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刚度、硬度、弹性模量、塑性、冲击韧性等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一无所知,那么,他如何判断书稿中对于金属材料的使用是否得当,怎么能够理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和使用呢?有人统计,单是一个机械行业,就有七八千种专业,但任何一家科技出版社都绝不可能给每个专业都配备一名编辑。正因为如此,科技编辑的知识面不宽是不行的。作为现时代的科技编辑,其文化素质中还应当包括现代科技知识,并应当不断更新知识。例如,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几十年前的排列是“钾,钠,鈣,镁……”,可经过化学家的深入研究,现在已经改为“钾,鈣,钠,镁……”了。不更新这一知识,就会在置换反应的判断上产生谬误。
2.学有专长
作为编辑,当然也包括科技编辑,还必须学有专长。所谓“专长”,就是科技编辑的主攻方向。比如,你是机械类的图书编辑,你就应当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普通化学等机械类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当掌握诸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电工学、金属学与热处理等技术基础知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科技编辑如果没有主攻方向,那就会成为“万金油”,名义上“包治百病”,实际上“一病不治”。经验证明,科技编辑要想成为“杂家”,首先得成为“专家”。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史学家章学诚有言:“书卷浩如烟海,虽圣人犹不能尽。古人所以贵博者,正谓业必能专,而后可与言博耳。盖专则成家,成家则已立矣”他告诉了人们一个浅显而又朴素的道理:连一门学问都没有掌握的人,那是不可能“博学”的。“专”是“博”的基础,没有“专”就难以“博”起来。博中求专,以专促博,才有可能既“专”且“博”。
(四)职业素质
科技编辑的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追求、职业敏感和职业作风上。所谓职业追求,就是在策划选题时,要按照读者的需要,从文化选择的角度组织作品;在审稿和加工整理时,要对作者的作品字斟句酌,使作品的内容和文字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更具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要以作者的成功为荣,甘做无名英雄。所谓职业敏感,实际上就是市场敏感。有了这种敏感,科技编辑对于选题的新的生长点的捕捉、稿件质量的判断以及营销策划等,就会得心应手。所谓职业作风,就是以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面对稿件,科技编辑要能全神贯注,不放掉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例如,某作品中说,某工程师有很强的事业心,“他的意志比金子还要硬”。可是,金子虽然有很不错的韧性和很高的熔点(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指的就是熔点高),但其硬度并不高(足金的布氏硬度为3,而人的手指甲的硬度约为2),因此比金子“硬”是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显然,作者是混淆了概念,把韧性、熔点、抗氧化能力、物理稳定性与硬度混为一谈了。作为科技编辑,应能敏锐地发现诸如此类语言中所隐藏的“‘科理’不通”。
二、科技编辑的能力
(一)认知能力
政治素质表现为政治认知能力,即对于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思想动向的认识和辨析能力,从而正确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例如有一篇文章称:“资本也是生产力。”这就很考编辑的“手艺”。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资本家的资本也就会产生剩余价值。这样一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岂不是就被彻底否定了?如此看来,糊里糊涂地编发稿子,那是要出大问题的。但要想头脑清醒,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
(二)策划能力
科技编辑的策划能力,反映了科技编辑对出版工作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展现了科技编辑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成功的策划是书刊高质量的前提。缺乏策划能力或策划能力不强,只善于伏案工作的科技编辑,不能算是好的科技编辑,甚至不能算是合格的科技编辑。
(三)文字能力
科技编辑工作与文科编辑工作一样,也是一种语言文字工作。唯其如此,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当好科技编辑的基本条件之一。《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如是说:“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既体现在母语的运用上,也体现在外语的运用上。”可见,只能处理母语,而不能处理外语的科技编辑,也不能算是好的科技编辑,甚至不能算是合格的科技编辑。
科技书刊的稿件,与小说、散文等文学类稿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用字、遣词、造句、标点、语法、修辞等方面问题较多,或曰文理不通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编辑规范语言文字的担子比文科编辑更重。
其实,时下的科技书刊,更为严重的问题还不是“文理不通”,而是“‘科理’不通”。去年,《中华读书报》发表题为《让人惊诧的一本科学家传记》的署名文章,对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传记《汤川秀树传》提出批评。文章指出,这本书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人名有误,如将“爱因斯坦”误为“因斯坦”,将“普朗克”误为“普兰克”,将“薛定谔”误为“修雷丁加”,将“玻尔”误为“博亚”,如此等等;二是使用了一些不是物理学术语的“物理学术语”,如把“X射线衍射实验”说成“X线折回实验”,把“β射线衰变”说成“β射线崩溃”,把“质子”说成“阳子”……凡此种种,都无不让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见,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压根儿就不懂物理学。由“不懂行”的编辑“编”科技读物,焉能不错漏百出?这一典型事例充分说明,科技图书的责任编辑须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科技编辑担任。不如此,则出现如同《汤川秀树传》那样的重大错谬,甚至出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错谬,就在所难免。
具体说来,科技编辑的文字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规范能力、加工能力和写作能力。
1.规范能力
科技编辑对稿件要做的工作,说到底,其实就是纠正原稿中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包括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特别是分号的使用以及冒号与句号的联合使用)、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如将量的英文符号写成正体,将单位符号写成斜体)、科学技术名词使用不规范(如将“摩擦因数”写成“摩擦系数”,将“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写成“浓度”,将“千瓦时”写成“度”,将“牛/米2”写成“牛/平方米”)、人名书写不规范(如将“莱布尼茨”写成“莱布尼兹”,将“笛卡儿”写成“笛卡尔”)、数字用法不规范(如将“5?12”写成“5.12”,将“四五天”写成“四、五天”或“4、5天”,将“12㎝×15㎝”写成“12×15㎝”或“12×15㎝2”,将“10%~20%”写成“10~20%”)等。
语言文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不合语法、不合修辞、不合逻辑上。由此可见,科技书刊的编辑应比科技作品的作者更加熟悉有关规范性文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数值修约规则》《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外语地名汉字译写规则》《外语人名汉字译写规则》,以及各种常用科技名词术语,等等,并且要更能熟练而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更具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差错的能力。
2.加工能力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里说:“编辑加工的目的不仅是纠正差错、实现规范,更重要的是锦上添花,因此,一定要在认真审读原稿,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尊重作者风格的基础上,深化和美化作品,使作品在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方面有所提高。”不言而喻,对于科学作品(当然也包括科普作品)的加工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在科学性方面有所提高;剔除一切不科学的成分,使之无一丝一毫的残留问题。退一万步说,即使不能“锦上添花”,至少不能“佛头着粪”。
3.写作能力
写作不一定非得是编辑的特长,但写作却应当是编辑的一种“基本功”。这既因为编辑工作中有很多文件需要写作(如选题报告、审读报告、书刊评论、出版说明、内容提要、约稿信、退修信、新书预告、出版消息等),还因为编辑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着稿件处理的质量。唯其如此,科技编辑当然就务须具有一定的(最好是高于作者的)写作能力。显然,对于文字功夫不够“过硬”的科技书刊作者说来,科技编辑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判断能力
编辑对稿件需要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而后拿出或采用,或补苴,或退修,或退稿的意见。其判断能力是编辑学识、经验、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把好的甚至非常好的作品判断为不好的作品,抑或把不好的甚至非常不好的作品判断为好作品,是编辑判断能力不强的反映。而要想提高判断能力,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科技编辑,还须得不断“充电”,借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否则,纵有正确判断稿件的良好愿望,也很难对稿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取舍。
当然,科技编辑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外语能力,如此等等。限于篇幅,就此“打住”,不一一细说了。
2013年10月
参考文献:
1.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杨建邺.让人惊诧的一本科学家传记[N].中华读书报,2013-03-13(12).
3.赵健选编.作者编辑实用手册[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
4.珞珈.编辑的基本功[J].出版科学,2014(2).
5.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编.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原载《华人科普》总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