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8500000006

第6章 “现实的人”不现实(上)(3)

理性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人的根本的、固有的目的和活动,是人的本性,自我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任何事物一样,也是由质料和形式所构成的。肉体是质料,是构成人的基础;灵魂是形式,是构成人的本质。“灵魂和躯体是不能分离的”[31],“灵魂的属性和事物的自然质料不能分离,它们的本性即存在于质料之中,如愤怒和恐惧就是如此,就像直线和平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32]。这就否定了柏拉图关于灵魂独立存在的学说。由于灵魂是躯体的形式,是使质料成为现实的那种东西,所以灵魂是躯体的统治者。随后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那里借来了三分法,把灵魂分为营养性的灵魂、感觉性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营养性的灵魂属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感觉性的灵魂属于动物和人类,而理性的灵魂则只为人类所特有,它是灵魂中最高最优的部分,操修理性而运用思想正是人生的至高目的。人能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行为合乎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这就是人的幸福和快乐了。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幸福生活应该是遵循理性的生活,应该是理智德性的获得。因为理智德性是更高层次的德性,其功用是进行思辨活动。思辨就是理智对知识的运用,是理论思维活动,它给人提供一种完美的纯净的快乐,是最高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对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论断的意义非常重视。他说:“亚里士多德为人的本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人就是具有逻辑的生物。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这个定义成为一种规范的定义。它表明,人是具有理性的生物,作为有理性的生物,人由于能够思维而同一切其他动物相区别。”[33]可以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论断的提出,在当时的古希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加以思辨地把握,从而把古希腊哲学对人的本质研究推向了最高峰。

三、从理性的人到理性主义

哲学起源于以理性思维对原始宗教幻想的取代。早期自然哲学外向地寻求一种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始基和本体,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和抽象性。这种外向的寻求乃是不自觉的基于一种内在于人性中的对于普遍性的渴望,基于人性对确定性的追求,基于自我意识对于一般性的欲望。他们不愿意仅停留在对生命的感性直观中,努力寻求感性世界对人限定的解脱。他们相信世间一切万物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原因,而人的价值只能实现在自己同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正如胡塞尔所言:“哲学的确定性是人性所必要的一种价值。”[34]对于外在始基的追求事实上是以合乎人的理性为原则的对理性世界的解释和把握。

然而,以人的理性去追求纯粹而确定的知识在外在可感世界中是无法达成的,并且无法彻底摆脱人的感觉的纠缠。无论始基被规定为何种具体事物,其最终结果总是都具备又都不具备作为本原的资格,它们谁也不比谁更为优越,谁也不比谁更为根本。这就促使哲学家不得不理性地思考人的感觉和思想并加以区分。对此,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这样解释的:“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35]

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埃利亚学派色诺芬尼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感觉的区别,并且明确一贯地强调思想的重要性。“不动的就是非存在,非存在不会变成别的东西,别的东西也不会变成非存在。”“存在思维着一切事物。”他把思想与感觉对立起来,认为“感觉是不可靠的,只有思想是万能的。感觉有欺骗性,束缚于感觉,就会妨碍理智”[36]。在现存的一些残篇中,有些地方似乎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重视感觉。例如他说“可以看见、听见和学习的东西,是我所喜爱的”。“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37]。”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赫拉克利特却是轻视感觉而重视思想的。一方面他轻视感觉,说“眼睛和耳朵对于人们乃是坏的见证”[38],另一方面他重视思想,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善于驾驶一切的思想”,“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如果要想理智地说话,就应当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就像一座城市用法律武装起来一样,而且还要武装的更强固些”[39]。赫拉克利特断定感官只能观察事物但不能得到事物的真相,因为感官受内外特殊的情形与方式的限制。可是理性(思想)的作用却不受这种限制,所以理性能够达到真理。感官所得的是特殊的现象,理性所得的是普遍的本体;所谓真理,就是本体活动的方式,所以真理必是普遍的,而且是一贯的。在赫拉克利特之后的巴门尼德,发挥了存在哲学观,把人从一般物中分离出来。“‘存在’以外并无‘非存在’存在,‘存在’必然是一,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存在。”[40]他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感觉与思想的区别,且把思想的作用推到了极端,同时把对感觉的轻视也发展到了极端。他把哲学分为关于真理的和关于意见的智慧,真理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意见是感官知觉的结果。他以理性为真理的标准,宣称感官是欺骗我们的。所以,他有这样的诗句:“不要遵循这条大家所习惯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41]最为典型的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借助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层次的划分,把人的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可见的现实世界为对象的感性知识,即“意见”,一种是以可知的理念世界为对象的理性知识,即“真理”。在他看来,理性知识高于感性知识,真理高于意见,因为“意见所处理的是生成变化”,因而是含糊的、不确定的,而“理性所处理的是真实存在”,因而是可靠的、确定的。柏拉图的这个思想构成了被当代哲学家称为“本质主义”的思维进路。

通过对人的感觉和思想的划界,希腊人逐渐形成了重视理性、轻视感觉的倾向。当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外部自然拉回到人的内心世界、把目光转向人和道德问题的时候,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理性问题由隐含于本原之中而显现出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理性的概念来规定人,试图以追寻本原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用确定的概念、判断来给人下定义,于是就有了“理性灵魂不朽”、“人是理性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等论断,把人之为人的根据囿于人的理性之中,从而产生了希腊学者最为推崇的辩证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形式,这成为希腊哲学独有的思辨特点,也是希腊哲学崇高之处。其结果是既造成了对人认识的种种二元分裂,又促成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理性主义传统。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42]然而,人毕竟不是概念的,人都是具体的。人的诞生是自然界的否定因素,人的本性并不像动物那样是其所是,被前定好的,正如马生下来就是马,牛生下来就是牛一样,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充实自己为人的根据,这是一个没有结束的开始。所以,希腊哲学家要寻找的人的普遍性并不存在于人的概念之中。“物以类聚”是物理自然的概念,“人以群分”是社会伦常的概念,在此意义上,活生生的人则是个体的“群”,“群”在个体之中,个体也在“群”之中,无论撇开哪一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可惜的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希腊哲学家们没有看到这一点。

第二节中世纪宗教圣典中的人

“人对自身的反思不是镜像式的自我观照,人通过其他对象也可以认识自己。人固然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政治等社会关系和语言交往)反思自己,但人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神的形象的折射。”[43]在中世纪的思想领域里,基督教神学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人成为实现神学目的的手段,人性依附于神性,人性被遮蔽在神性的光环之中。从宗教神学的角度讲,人、神关系构成基督教神学的核心问题,人的终极幸福等问题是基督教神学必然涉及的。因此说,“宗教所关涉的,在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问题……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神的关系或关联,我们就根本无从理解西语中‘宗教’一词的含义”。

一、基督教人性论的基本前提

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经历了“教父哲学时期”和“经院哲学时期”。基督教人性论作为基督教哲学的重要内容有其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其所宣扬的上帝造人、灵魂不死、灵肉对立等构成基督教人性论的基本前提的主要部分。

1.上帝创造了人

如果把中世纪宗教哲学对人的认识概括为基督教人性论的话,那么,人是由上帝创造的就是基督教人性论的最基本前提,基督教人性论的所有思想都是在这一前提下展开的。上帝创造人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圣经》中记载:万能的上帝在六天里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类。在前五天,上帝创造了天地空气、水和生物。最后,在第六天里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圣经》说:“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在造出了最初的人之后,神还要人“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圣经》还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造了亚当之后,“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从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这就是夏娃。最初亚当和夏娃按照上帝的安排居住在美好的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他们在蛇的引诱下,违背上帝的诫命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于是有了智慧,知道了什么是羞耻。上帝知道后很生气,决定惩罚他们:蛇要用肚子行走,终生吃土;女人要遭受生产之苦,要受丈夫的管辖;男人要受劳作之苦。上帝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到大地上来生存劳作,繁衍子孙。人类由此诞生。

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反过来说明上帝自身是一个具有人的形象的神。《新约》更是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上帝形象。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他具有人性的一面:基督的降临是通过凡间普通妇女自然怀胎分娩而成,他与凡人一样生活受苦,也如凡人一样死去。但基督毕竟不是普通的凡人,在他身上又有许多神性的奇迹:他能够死而复活,能够升天。基督所具有的人性使基督教在世人和上帝之间搭建了一道和解的桥梁,来引导世人在思想和行动上向至善的上帝靠近。

2.上帝要求人要爱、顺从和忍耐

《新约》特别强调爱。上帝爱人,人们之间也应该彼此相爱。不仅要爱亲人,还要爱仇敌,这就是所说的“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44]忍耐也是爱的一种表现,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侮辱,要把忍受苦难当做上帝对你的考验并感到光荣。尤其是为基督教而殉道,那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我们看到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有无数的殉道者,他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爱、顺从、忍耐是《新约》中对人的要求的主旨。

3.上帝赋予了人不朽的灵魂

人除了与草木一样拥有生命力,与禽兽一样拥有趋利避害的直觉本能,还拥有这些事物所不具备的理性能力,即灵魂,这是人与其他创造物的根本区别。从时间上说,天地、草木、禽兽和人的躯体都是有限的存在,是有始有终的物类,但人的灵魂与天使则同是有始无终的。灵魂不死。人的死只是肉体的死,灵魂并不会死。人死亡之后,其灵魂要接受上帝的审判,依据其生前的善恶行为受到上帝的奖赏或惩罚,或进天堂享受永恒的幸福,或下地狱遭受无尽的煎熬。人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体。“灵魂是一个属理性而又‘有感觉’、‘能活动’的实质”[45],人的灵魂是天赋的,是从上帝那里分有的。上帝是善的根源,天使和耶稣的灵魂是合乎理性的,人的灵魂中,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是非理性的。上帝赋予人理性灵魂是为了让人做善事,让人能够认识到上帝的存在。

灵魂和肉体是两个等级不同的层次,灵魂是根本性的东西,肉体则是粗鄙低下的,灵魂高于肉体,两者之间是根本对立的。肉体代表着邪恶,它没有良善,只有情欲。肉体喜欢作恶。人心中的这种恶的力量,在《新约》中被称为“撒旦”——一个与上帝对抗的人格化的存在。摆脱肉体及其诱惑,靠人自身是很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依靠基督才能够摆脱它。所以人应该虔诚地信仰上帝,来获得上帝的救赎。

同类推荐
  •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否定性辩证法”视域中的“女性”主体性重构

    这是一次女性主义的突围。在克里斯蒂娃与阿多诺的浪漫相遇中,在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相互纠缠中,在意识与肉体的和平交往中,语言的囚牢被攻破,理性主义的皇权被废黜,主体性的定义被改写。前主体的“女性”因素重返主体,破坏了“男性”主体的统一,成就了女性特质的僭越。母性的因素取代了文化的父权(男根)基础,女性特质的书写也成为文艺创新的场所,并且走出自说自话的封闭圈,进入广阔的社会领域,成为政治颠覆的主导力量。打开这部严谨而不失可读性的哲学文本,就可以见证这场邂逅的美丽。
  •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本书是作者继对中西文化问题深入反省之后,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心性理论研究的成果。此书被看作中国哲学人性理论的发展史。其与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堪称当代学术之双璧。全书以纵贯的方式,由性之原义和性论之起源一直叙述到清代儒学的心性论。在本书中唐先生以“性”之从心、从生,引出人性的自然生命以及虚明能动二重性。再引出中国人性的消长与互动,显现其非常机智与深刻的哲学眼光。
  •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心学智慧

    王阳明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阳明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阳明心学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热门推荐
  • 女王妻忠犬夫

    女王妻忠犬夫

    徐清瑶尤为擅长冷暴力,你若是惹恼了她,请自求多福。而我们的辰少,却很没有眼力劲儿地朝枪口上撞。忠犬男VS腹黑女,奉子成婚后“相亲相爱”的有爱小剧场。
  • 丑女挑夫

    丑女挑夫

    京城有名的丑女,丞相府的四小姐,陆一一,成了全天下人的笑柄。年方十八,就已经被皇室退了三次婚,说退婚也不太完全正确,就是人家陆小姐雌性大发,一次性看上了皇帝的三个儿子,于是在一次皇宫举行的家宴上,很不脸红的当着所有名门望族的面,亲自向皇帝提亲,结果被三位皇子当场拒绝......据说,当时陆丞相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连眉毛都在打哆嗦.而和陆一一从小便有婚约的李府三公子,据说当时竟然没有发怒,反而一反常态地松了口气,因为他终于找到了推掉这门亲事的理由。于是第二天,陆一一再一次遭到了退婚,而这位陆小姐为了挽回李三公子,亲自登门道歉,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人家的池塘,不醒人世了.当一个视财如命、心胸狭窄、腹黑强大、没心没肺的女人穿越到这样一个毫无优点、臭名昭著的女人身上,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精彩片段一:某青楼。某年轻公子带着二十几个官兵杀气腾腾地闯了进来,“不相关的人赶紧滚出去,小心刀剑不长眼!”某女一愣,小眼眯成一条缝,突然哎哟一声,笑道:“姑娘们,还愣着干吗?大爷们包下你们了,还不快点过来伺候?”“来了......”几十个擦脂抹粉的姑娘齐声回话,甩着五彩的手帕向二十几个男人奔了过来。全场晕倒,官兵手中的刀剑瞬间掉在了地上。......精彩片段二:“一一,我...我喜欢你,让我来照顾你一生一世好吗?”某男红着脸,低着头,小声表白。“一一?”某女愣在原地,一脸疑惑地看着他,突然伸手摸了下男人的额头,又摸了下自己的额头,半晌才低咕一句,“没发烧啊?”“......”陆一一,丑女一枚,她的人生信条是:我陆一一,不就是眼睛小了点,嘴巴大了点,肤色黑了点,胸部平了点,视财如命了一点吗?应该还不是最差的吧!本文一对一,主打轻松路线,有点正据有点小白,小心肝承受能力差的,想找乐子的可以过来串串,且看长相平凡的女子如何颠倒乾坤......推荐好友文:《调教笨女人》:《大皇女》:《夫君,不安好心》:《大丫鬟》:《丑女挑夫》:《冷总裁的爱妻》:
  • 情牵凡落

    情牵凡落

    此心冀可缓,清芷在沅湘。从现代穿越到金国皇城,却误入了早已设下的另一个局。局中有局,谁才是最终的解铃人呢?谁又是谁的一剂良药呢?
  • 重生空间太子请放手

    重生空间太子请放手

    重生两次的欧晓柯,凭着空间种植的和养殖的家畜,发展他的连锁超市。某太子:小晓,为夫就靠你来养了某女汗颜:你是太子,你还能吃不上饭??
  •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电视节目质量模型与控制方法

    本书系统阐释了如何理解和认识电视节目质量以及如何科学量化地评价电视节目质量,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电视节目服务质量管理、控制的方法及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中,对电视媒体的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 安魂者

    安魂者

    怀抱骨灰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高秉涵,终将成为现代中国的独特风景。肝肠寸断的骨肉别离,孤老终身的爱情坚守,一对对亲人在骨灰中相认,浓郁的菏泽乡情勾起百年风云的悲怆记忆,更蕴含对两岸骨肉亲情团聚的强烈期盼。伟大的老头、伟大的老太,这些平凡命运远比虚构更加震撼动人。没有一条回家的路,比这条更艰难:不仅要跨越地理意义上的海峡,还要跨越现实政治的鸿沟;不仅要缩短千山万水的时空,还要弥合心灵情感的裂痕;不仅要承受自然界的凄风苦雨,还要摆渡人性的激流险滩。
  • 阿光和阿光们

    阿光和阿光们

    “……始创于一八六五年的百年老字号‘茂芝堂’,秉承‘药为百病之茶,茶为百病之药’(见《本草拾遗》)的古训,以创制‘茂芝堂’甘和茶、午时茶而闻名遐迩。其‘解暑清热,消滞祛湿’等药效,使身处湿热气候的广东人民受益于百年。不断发展创新,‘茂芝堂’业已发展成集药茶、饮用茶的生产、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国有企业……”这里述的,是引一段茶叶包装上的说明文字;却不是为着打什么商业广告,而是想叙说一段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关于我的同辈人的故事。
  • 奔赴岗位

    奔赴岗位

    写下这十天的日记之后,按照编辑部的安排我已从震区返回北京进行暂时休整。今天,当我把十天来的抗震日记整理出来时,我的自我评价是:一位摄影记者震后奔赴岗位的文字写真。我以为,汶川地震发生后摄影记者的岗位一定是在灾区的最前沿,而不应该是别处。所以,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到达现场,否则就是失职。事实上,和我一样无论是先行一步到达现场,还是稍后一点赶到现场的同行们,目前,他们仍然还有成百上千的人继续奔波在抗震救灾的各个角落进行着艰苦的采访。
  • 我的魍魉暴君

    我的魍魉暴君

    大舆历27年九月初七卯时三刻,崇武帝元魍一如往常,坐在上首龙椅,听底下臣子絮絮叨叨,脑里却在想着今天是那人生辰,自己准备的礼物不知她会不会喜欢。想着那人早上的酣睡模样,崇武帝嘴角不禁挂上一丝微笑。底下臣子见此情形,不禁冷汗淋漓:今上这位脸如鬼魅,平时没有表情就已令人生畏,此时一笑更如从地狱爬出的恶鬼。于是,各个说话愈发谨慎。突然,一女子闯入大殿,伏跪天子脚下,泣不成声:“陛下……皇贵妃娘娘崩了。”众人皆惊:这位皇贵妃娘娘独宠后宫由来已久,在民间亦有“天生妖媚、祸国殃民”之说,却真真是这位帝皇的心头肉,那位怎么说去便去了,这可怎生是好?抬头偷觑上首,却见今上嘴角弯得更加厉害,那半黑半白的面庞愈加诡异魔魅。半晌,他才缓缓道:“从今日起,每天斩一人。皇贵妃一日不起,斩人便不可中断。”.后有人查史,看到这一段,不禁心惊:逝者已逝,怎能再醒?如此苛求,难不成这位君上娶的是一位鬼妃?于是,又翻了翻这位皇帝的平生事迹,不禁感叹:原来这只不过是这位喜怒无常的暴君平生中又一桩玩笑话罢了……★★★前世,她是潜入黑道世家的卧底警察,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却在任务完成之际,一个心软,被变态家主拉着同归于尽。.今生,她是大舆皇朝宫廷中的小小浣衣女,步步维艰,百忍成钢,却在修成正果之际,一个心软,被变态皇子拉着共赴地狱。.以后很长一段日子里,金蓝每每想及这两世经历,都会遗憾得叹一声:都是心软惹的祸!
  • 丹门仙童

    丹门仙童

    诸圣黄昏以后,其中一个准圣始石,为了突破到圣人修为,秘密控制了很多混沌大世界辖下的小世界,试图改变天道规则,成为万劫不灭的圣人!而主角元炎就是生于被始石控制下的一个小世界神龙界,因为神龙界的天道之灵被抹杀替代,始石为了更好的感悟天道,所以对于修为限制非常严重,但是元炎在玄黄鼎和天殉的帮助下,斩杀了伪天道,破开了神龙界的天道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