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乾祐元年,南唐保大六年,后蜀广政十一年,南汉乾和六年,辽天禄二年
黥面
杜重威举魏州归附汉朝廷之后,黄河之北算是安定下来了,除定州之外,中原朝廷基本上恢复到了“胡虏乱华”之前的疆域。刘知远认为,现在可以放手解决长安、凤翔的事情了。
根据军报,蜀国大军此时已逼近秦川。刘知远本想直接出兵征伐赵匡赞、侯益,但赵、侯二人尚未公开投蜀,若直接发兵征伐,反倒成了朝廷的不是;若不征伐,又怕会坐失关西。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突有回鹘国使者到达大梁,说是被党项阻拦,无法入贡朝贺,请求朝廷出兵迎接。郭威一听,当时就有了主意,向刘知远献计道:“陛下可命右卫大将军王景崇、齐藏珍率数千宿卫军西入关中,让他们以迎接回鹘入贡的名义经略关西。”刘知远会意,当即命王景崇领军西进。
长安节度判官李恕曾经久在赵延寿幕中,赵延寿特意让他辅佐赵匡赞。李恕对赵匡赞投靠蜀国一直极力反对,当魏州被平定的消息传到长安后,他又劝赵匡赞道:“燕王当初入胡,其实并不是他的本意!如今,汉家刚刚得到天下,正在招抚怀柔,主公若能入朝请罪,必能保全富贵,入蜀绝非万全之策!俗话说,‘马蹄大的水涡怎能容下一尺大的鲤鱼’呢?再说,河北如今已经平定,主公若是降蜀,朝廷必会倾力来讨,到那时,主公就后悔莫及了。”
其实,赵匡赞对于投蜀一事也举棋不定,听罢李恕此言,心中恍然大悟,当即遣李恕手持谢罪表章前往大梁。
李恕到达大梁时,王景崇尚未出发。刘知远因刘承训之死而哀痛过度,正卧病在御榻上,听说李恕来了,连忙抱病接见。一见李恕,他就直言问道:“匡赞为何要归附西蜀?”
李恕答道:“匡赞自认为接受了胡虏之官,其父又在虏廷,担心陛下不知缘由,会治罪于他,这才想归附西蜀,以求保全性命。臣认为,朝廷一定会谅解他的,所以特意来祈求陛下宽恕。”
刘知远叹道:“匡赞父子,本为中原之人,却不幸身陷胡虏。如今,延寿已经被契丹人所害,我又怎忍心加害匡赞呢?”说罢,即让苏逢吉颁诏,赦免赵匡赞,并召赵匡赞即刻回大梁。
其实,凤翔节度使侯益也不愿投靠孟蜀,因而,当朝廷赦免赵匡赞的消息传到凤翔后,他也遣使至大梁谢罪,并请求于二月四日圣寿节来大梁,为刘知远贺寿。刘知远大喜,也下诏赦免了侯益之罪。
王景崇率军离开大梁的头一天晚上,刘知远特意将其召至病榻前,叮嘱道:“赵匡赞、侯益之心尚难揣测,你到那里后,如果他们已经入朝,就不要多问了;如果他们还迟疑不决、徘徊观望,你可以便宜行事!”王景崇唯唯称是。
赵匡赞自从李恕离开后,心中一直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应该亲自入朝谢罪,故而,还没等李恕回到长安,他就起身东行,日夜兼程地向大梁赶去。当王景崇率军抵达长安之时,赵匡赞已经抵达大梁见到刘知远了。
王景崇一到长安,就接到了军报——蜀军已经进入秦川了!
王景崇担心兵少,只好征发长安之兵及赵匡赞的两千牙兵,让他们和朝廷宿卫军一起抵御蜀军。然而,王景崇对赵匡赞的牙兵终是不太放心,担心他们临阵逃走,便将他们召集起来,想要在他们脸上黥字。长安牙兵一听,大为不满,皆道:“听说只有囚徒才会黥面,王公此举不是侮辱我们吗?如此不相信我们,还不如把我们杀了呢!”因此,谁都不愿黥面。
正在王景崇大感为难之时,突有一位军校越众而出,高声叫道:“不就是在脸上文个字吗?这有什么!我先来!”
王景崇循声看去,不禁大为称奇:只见这名军校身材高大,竟比常人高出一个头来!身材又宽又厚,看上去就如一堵高墙一般。最让人心惊的还是那张脸,除了鼻尖和两颊还能露出点肉皮来,整个脸好像都埋藏在那又浓又密的胡须之中了。王景崇暗想:有此人带头黥字,这事就好办了,遂暗示齐藏珍上前。齐藏珍会意,走到军校跟前,高声说道:“报上姓名!”
军校朗声答道:“卑职赵思绾,魏州人!”
就在这一刹那,齐藏珍突然发现,在此人那浓密的胡须之后,竟有一双狼一般的眼睛,又凶又狠,让他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战……
有了赵思绾带头,长安牙兵们虽然不情愿,但最后还是都黥了字,王景崇大悦。
回到军营,齐藏珍暗对王景崇道:“以我观察,赵思绾此人凶暴难制,不如及早把他杀了!”
王景崇奇道:“将军这是说哪里话?赵思绾带头黥字,我正要奖赏他呢,怎能无端地把他杀了?”
齐藏珍道:“如若不然,此人定当为祸朝廷!”
王景崇道:“将军言过其实了!即便如将军所说,他如今又没犯我军令,我也无权杀他啊!”
齐藏珍想想也是,只好作罢。
王景崇道:“探马来报,蜀军就要抵达长安了,依将军看,我军该如何迎敌?”
齐藏珍道:“我军兵少,决不可硬拼。听说子午谷地势险要,我军不如在那里设伏,打他个措手不及,争取一战而退蜀军。”
王景崇哈哈大笑:“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正有此意!”
蜀将李廷珪率二万蜀军将要抵达长安之时,突然接到探报,说赵匡赞又投靠汉国朝廷了,王景崇已率领汉军进入长安,不禁大惊,连忙下令全军掉头西退。然而,蜀军刚刚退至子午谷,就听得两侧山麓间杀声大作,王景崇、齐藏珍率伏军突然杀出,蜀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张虔钊率另一路蜀军行至宝鸡,正要兵发凤翔,不想,诸蜀将各执己见,不听号令,张虔钊归顺蜀国时日不长,根本就无法约束,无奈之下,只好按兵不动。李廷珪兵败西逃的消息传到凤翔后,侯益心中暗想:看来,蜀兵根本就成不了事,自己怎能指望他们呢?也就更坚定了归附汉廷的决心,当即传令:紧闭城门,抗拒蜀兵。张虔钊听说后,只好连夜率军遁去。
王景崇率领朝廷宿卫兵及雍、岐、陇、邠、泾、鄜、坊之兵趁势追击,大败蜀兵于散关,斩杀三千多蜀兵,俘获将卒四百三十八人。为炫耀其战功,王景崇特意让亲兵将这四百三十八名蜀兵全送往大梁。刘知远大喜,对王景崇自然是厚加奖赐,并下诏赦免了蜀国降兵。
蜀将韩保贞、庞福诚听说李廷珪、张虔钊都失利的消息后,只好率兵从陇州撤了回去。
张虔钊本想此次能立大功,以报答蜀主对他的厚待,不想无功而返,心中甚是怅惘,行至兴州,就惭愤而死了。
蜀主孟昶闻听各路大军皆无功退回,心中不免大为沮丧。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发兵北上的心思了。
蜀军退去之后,关中也就安定了下来,但是汉帝刘知远的病情却日渐危殆。杨邠对刘知远的从弟——时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许州节度使的刘信一直心怀疑忌,他认为值此非常之时,刘信是决不可留在京师的,特意提醒刘知远放刘信归镇。刘知远也认为杨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当即下诏令刘信即刻前往许州赴任。刘信临走之时,本想再探望一次刘知远,但杨邠执意不准,并让他即刻离京。刘信无奈,只好泪流满面地离开了大梁。
刘知远病势日渐沉重,他自知不起,只得将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召到御榻跟前,向他们托付后事。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挣扎着说道:“我……气息……微弱,不能多说。承祐……年小……体弱,后事……就托付……你们了。”
过了一会儿,刘知远又挣扎着说了四个字:“善防……重威!”随后就咽气了。时年,刘知远五十四岁,史称后汉高祖。
苏逢吉等四位托孤重臣经过商议,决定当晚秘不发丧,次日一早,以刘知远的名义颁布诏命:“重威父子,因朕小疾,谤议摇众,宜弃世;其子弘璋、弘琏、弘璨皆斩之。晋公主及内外亲族,一概不问。”
诏命一出,大梁举城欢腾,大街小巷,鞭炮齐鸣。本来,按照“刘知远之命”,杜重威凌迟,他的三个儿子斩首,然而,行刑之日,杜重威刚被押到刑场,数万百姓就一拥而上,张着嘴向他咬去,行刑官吏根本就无法拦阻。不一会儿,杜重威就被积恨已久的百姓撕咬干净了,就连骨头也被砸成碎块,丢给了野狗……
随后,四位托孤重臣以刘知远的名义发布诏命,立皇子左卫大将军、大内都点检刘承祐为周王、同平章事,之后才宣布刘知远驾崩,为刘知远举丧,并在刘知远灵柩前宣读遗命,请周王刘承祐承继皇帝大位。
刘承祐时年尚不满十八岁,史称后汉隐帝。
年初,刘知远欲改年号,中书门下进“乾和”二字,刘知远却将其改为了“乾祐”,至此,年号果与天子之名相符了。
刘承祐即位当日,即以其生母李皇后为皇太后。
刘承祐对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史弘肇一直敬重有加,此时,史弘肇因为母丧,正在丁忧。刘承祐即位之后,首道旨意就是让史弘肇立即夺情回朝理政。史弘肇接到诏命,连忙回到朝廷,刘承祐即加史弘肇兼侍中。
史弘肇建议,白再荣贪婪无才,无力掌典雄藩大镇。刘承祐深以为然,便以前建雄留后刘在明为镇州节度使,“白麻答”白再荣则改为滑州节度使。
三叛
新天子继位的消息传到王景崇军中时,王景崇已率兵进入凤翔。此时,侯益心中仍有些犹疑,王景崇便命朝廷宿卫军分别把守凤翔各城门。齐藏珍劝王景崇当机立断把侯益杀了,但王景崇颇有顾虑:他离开大梁受刘知远密旨之事,新天子并不知道,若把侯益杀了,新天子肯定会疑心他专杀,故而,一直犹豫不决。
侯益从事程渥与王景崇是同乡,二人一直交往密切。正当王景崇考虑是否杀掉侯益之时,程渥来看望他了。寒暄叙旧之后,程渥言道:“你我本为故人,如今却不能同日而语了。我寄人篱下,而你已经富贵至极。外边都在传言,说你要杀了侯公,想取而代之。说实话,我真有些不明白,以你过去的为人,你肯定不会这样做的。难不成,你变富变贵了,为人也变得阴险、狡诈了?”
王景崇不语,程渥继续说道:“看在你我同乡的分上,我还真得提醒你,侯公父子有数百爪牙,你若是轻举妄动,大祸必会立等而至!咱们是故人,所以我才提醒你,外人又怎会为你考虑呢?”
王景崇闻听此言,顾忌就更多了,因而迟迟未对侯益动手。侯益得此良机,偷偷离开凤翔,东往大梁去了。
王景崇见侯益不告而走,大为后悔,气得直骂自己。
侯益一到大梁,新皇帝刘承祐即直言问道:“你为何要召蜀军北上?”
侯益答道:“这是臣的诱敌之计,想引诱蜀军深入,然后再把他们全歼。”
刘承祐虽然年少,但也明白他在说谎,竟“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侯益知道刘承祐不相信他的话,心中大为不安。出宫后,他就活动开了,史弘肇等执政大臣皆收到其厚贿。众大臣拿人手短,争相在刘承祐跟前对侯益大加称赞。不久,刘承祐就颁下诏命:以侯益为中书令,兼开封尹。侯益因祸得福,自然是大喜过望。
侯益既已安定,便开始在朝廷之上大肆诋毁王景崇,说他骄横恣肆,为所欲为。消息传至凤翔,王景崇大为惊恐,既担心侯益报复,又对朝廷产生了怨意。
不久,朝廷遣供奉官王益到凤翔,想把赵匡赞的长安牙兵全部带回大梁。赵思绾等人甚为担忧,王景崇趁机对赵思绾说道:“你等入朝,必有不测之事发生!”赵思绾及众牙兵更加忧惧。
王益将长安牙兵的盔甲、兵器全部收缴后,即带领着他们离开了凤翔。路上,赵思绾悄悄对军校常彦卿道:“小太尉已被朝廷扣留,我等若至京师,朝廷将再无顾虑,必会将小太尉和我等一并处死,难道我们主动投死吗?”
常彦卿道:“我等皆有此担心,既然如此,我等将唯赵公马首是瞻!”
王益率长安牙兵行至长安,永兴节度副使安友规、巡检乔守温皆出长安城迎接,并在迎客亭设宴款待王益及长安牙军军校。酒酣之际,赵思绾突然上前敬酒,并对安友规说道:“壕寨使已把我等的舍馆定在了城东,但我等的家属皆在城中,我等马上就要离家东去了,皆想进城带领家眷到舍馆住宿,不知可否?”
安友规等人觉得赵思绾所说乃人之常情,便答应了他。
长安牙兵既无铠甲,也没有兵器,因而,长安守城军士对他们根本就没有防范。牙兵们进入西门之时,有位长安军校正坐在城门边打瞌睡。赵思绾突然冲到这位军校跟前,一把夺过他的长剑,随即手起剑落,把军校斩杀了。众牙兵见状,纷纷朝守门军士冲去,十几名守门军士猝不及防,不一会儿就全被活活打死了。长安牙兵对长安自然是熟门熟路,夺得西门之后,赵思绾留下几个牙兵把守各城门,他则率领着其他牙兵闯入州府,打开府库,取出盔甲、兵器,分发给众牙兵。
安友规、乔守温、王益等人闻听牙军已乱,慌忙逃出长安城。赵思绾就这样占据了长安城,随即就在城内大肆招募兵士,没过几天,就募得四千多兵士。
王景崇闻听长安兵变,趁机让凤翔官吏、百姓上表,奏请让他留在凤翔执掌军府之事。
长安叛乱的消息传至大梁后,朝廷上下大为忧惧,“四大辅臣”赶忙将邠州节度使王守恩改为永兴军节度使,命他征剿赵思绾;将陕州节度使赵晖改为凤翔节度使,命他率军前往凤翔接替王景崇;王景崇则改为邠州留后,陕州节度使则由前河中节度使白文珂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