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0800000021

第21章 孝子们的那些“神奇事”(1)

基于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古人认为,孝悌达到极致时,就会通于神明,此时会有一些“神异”的现象发生。即“诚感天地,孝通神明。”比如,生长出灵芝、嘉禾等祥瑞植物,感化飞禽走兽,上天降下甘露,出现神人相助等。

一、从柳宗元《孝门铭》谈起

懿厥孝思,兹惟淑灵。禀承粹和,笃守天经。泣侍羸疾,默祷隐冥。引刃自向,残肌败形。羞膳奉进,忧劳孝诚。惟时高高,曾不视听。创巨痛仍,号于穹旻。捧土濡涕,顿首成坟。掏膺腐眦,寒暑在庐。草木悴死,鸟兽踟蹰。殊类异族,亦相其哀。肇有二位,孝道爰兴。克修厥猷,载籍是登。在帝有虞,以孝烝烝。仲尼述经,以教于曾。惟昔鲁侯,见命夷宫。亦有考叔,寤庄称纯。显显李氏,实与之伦。哀嗟道路,涕慕里邻。神锡秘祉,三秀灵泉。帝命荐加,亦表其门。统合上下,交赞天人。建此碑号,亿龄扬芬。

唐朝柳宗元的这篇《孝门铭》,是柳宗元为寿州安丰的孝子李兴而作。

李兴的父亲患了重病,李兴自己用刀割下大腿上的肉。李兴假托这肉是别人的馈赠,拿给父亲吃。但年老病重的父亲此时已不能下咽,隔了一夜就死去了。李兴拍胸号哭,口鼻流血,捧土筑坟。李兴在坟左面修筑了茅草小屋,躲在屋里昼夜哭诉不止。草屋上生出紫芝、白芝,草屋内涌出甘泉。寿州刺史将此事上报给朝廷,认为李兴是一介平民,生来就从事农业,却能做出这样的纯孝之事。这才感动了天地,出现了灵芝和甘泉的祥瑞,请求皇帝旌表他的门闾,将李兴的事迹刻在碑上,让后人都可以学习。皇帝同意了此事,柳宗元为李兴作了《孝门铭》。寿州刺史在上书中提到:“孝诚幽达,神为见异,庐上产紫芝、白芝,庐中醴泉涌。”可见在时人的心中,认为上天会降下祥瑞之物表彰卓异的孝行。

《隋书·孝义列传》史臣曰:“纽回、刘儁之伦,翟林、华秋之辈,或茂草嘉树荣枯于庭宇,或走兽翔禽驯狎于庐墓,非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者乎。”《宋史·孝义列传》的序中也说:“一百余年,孝义所感,醴泉、甘露、芝草、异木之瑞,史不绝书,宋之教化有足观者矣。”这说的都是孝悌若达到极致,就会出现一些“神异”的现象。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孝感动天》,说的是舜的父亲及继母、异母弟曾多次想害死他,舜却不加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疼爱。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儿们代他锄草。

这些都与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关。天人感应指的是上天和人事能交感相应,互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的灾祥。许多原本正常的自然现象被附会成上天的“旨意”。西汉的董仲舒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天人感应说,进一步神化了天人关系。古代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道,上天就会降下灾异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在《白虎通·封禅·符瑞之应》中提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蓂荚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则朱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与王者孝德有关的祥瑞,《宋书·符瑞志》中记载的有:

玉鸡,王者至孝则至。

三足乌,王者慈孝天地则至。

芝英者(传说中的瑞草),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

陵出黑丹(黑色丹砂),王者修至孝则出。

斗殒精(星斗坠落精光),王者孝行溢则见。

金车(呈金车形的一种祥瑞),王者至孝则出。

趹蹄者,后土之兽,自能言语。王者仁孝于国则来。禹治水而至。

延嬉(玉圭名,据说天赐禹玄珪,上刻“延喜”),王者孝道行则至。

柳宗元在《孝门铭》说的“交赞天人”,天神和人们一致称赞,“神”称赞的表现就是紫芝、白芝、甘泉那些祥瑞,也是表达出天人感应的思想。根据历代史书记载,祥瑞大致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天文类、自然现象、特殊器物等。以下将类析旌孝记载中出现的那些“奇迹”。

二、芝树有灵

(一)灵芝与孝

古人认为,当孝行感动上天时,会出现一些吉祥的植物。史书中最常见的要数灵芝。灵芝的药用价值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培植下,灵芝被奉为帝王德政的吉祥物,常被称为瑞芝、瑞草。据记载,汉武帝时期,甘泉宫长出灵芝,九茎连叶,汉武帝为此大赦天下,作《芝房之歌》。《孝经元神契》“王者善老则芝草茂”,孝德和灵芝逐渐联系在一起。三国时期的曹植曾经作《灵芝篇》,可说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灵芝比附孝德的作品:

灵芝生玉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古时有虞舜,父母顽且嚚。尽孝于田陇,烝烝不违仁。伯瑜年七十,采衣以娱亲,兹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丁兰少失母,自伤蚤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亡形,丈人为泣血,免戾全其名。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岁月不安居,乌乎我皇考!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蓼莪》谁所兴?念之令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

乱曰:圣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万国咸礼让,百姓家肃虔。庠序不失仪,孝悌处中田。户有曾闵子,比屋皆仁贤。髫齔无夭齿,黄发尽其年。陛下三万岁,慈母亦复然。

曹植在《灵芝篇》中先列举了几个著名的孝子虞舜、伯瑜、丁兰、董永尽孝道的故事,赞颂他们的品德如灵芝之光。舜和丁兰的故事前面曾经提到过。伯瑜,《说苑》中说韩伯瑜因过受母笞打时,没感到疼痛,想到母亲年老力衰,因而哭泣。后世以“泣杖”为尽孝之典型。韩伯瑜孝顺父母未见“采衣以娱亲”的记载。“年七十,采衣以娱亲”当指老莱子的故事。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70岁的时候还在父母面前穿着五色斑斓的衣服,学小儿啼哭,逗父母开心。后世常以“斑衣”、“彩衣”等借指孝养双亲的子女。董永是汉朝孝子,家贫无财,借债供养父亲,债主来到董永的家门,董永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上天感动于董永的孝道,派出了神女,为他织布。这里是最早歌颂董永的文艺作品。后世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逐渐丰富起来,“二十四孝”中也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曹植还在文中体现了缅怀父亲的情怀。“生我既已晚,弃我何期蚤!”曹植出生时,曹操已37岁。曹植28岁时,曹操病死。曹植在文中提到《蓼莪》,这是《诗经·大雅》的篇名,内有“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语,表达了对父母的感念。《南风》,说的是《诗经·邶风·凯风》,内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之语,曹植引诗表现对其母卞太后养育之恩的感激。文中的“乱曰”,是对全文主旨进行概括总结,写由此能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圣皇宣扬德教,万国礼让,百姓守法遵孝义,到处都是曾参、闵子骞那样的贤人(二人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都被列入“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和“芦衣顺母”)。

灵芝与孝联系此后更加紧密。武则天以“天后”临朝时,洛阳太原寺生出灵芝,大臣崔融作《代皇太子贺天后芝草表》,称赞:“臣闻德合天地,仁之所及也深;道贯神明,孝之所寘也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有紫芝木瓜生于相国王玙府邸,相国令人画图进献皇帝,唐朝人王维作《为相国王公紫芝木瓜赞》,首句即称赞“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天为之降和,地为之嘉植”,认为这是“孝德动天”所致。灵芝的出现成为孝行感天的象征。《新唐书·孝友列传》记载武弘度的父亲死后,武弘度披发赤脚前去父丧之所,背土筑坟,昼夜哀号,素芝在他搭建的茅屋前出现,唐高宗下诏褒美,旌表其门。唐代路嗣恭的《请旌表张球奏》中说:“信州弋阳人张球,父殁五年,庐于墓侧,哀毁过礼。墓门砖上生芝草七茎,有鹊巢于墓之丛竹。请旌表门闾。”《宋史·孝义列传》中记载苟与龄“事其亲,生养死葬,力竭而礼尽”,母亲死后,苟与龄庐于墓侧,有十九茎的灵芝生于墓亭,郡县旌其门。《宋史·文苑列传六》记载刘诜:“居母丧尽礼,有双芝生墓侧,人以为孝感。”《宋史·孝义列传》记载王珠:“建炎间,居父忧,芝数本生墓侧,倒植竹以为芡,复生柯叶。绍兴间,再罹母丧,复有双竹灵芝之祥。”《明史·忠义列传一》记载孙燧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庐墓蔬食三年,有芝一茎九葩者数本产墓上”。

(二)嘉树荣枯

古人认为,至孝能通于神明,此时会有“茂草嘉树荣枯于庭宇”的情形。除灵芝之外,还有其他植物“有灵”的例子。

《南史·孝义列传上》中记载孝子王虚之的孝行,曾让“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墓上橘树一冬再实”。王虚之字文静,庐江石阳人。王虚之13岁丧母,33岁丧父,他一连二十五年不吃盐醋等调味品。王虚之重病卧床,忽然有一个人前来问病,告诉王虚之:“您的病马上就会好了。”那人很快就不见了,王虚之的病也很快好了。王虚之院子里的杨梅树在隆冬里三次结果,他所居住的地方有光亮,就像点着蜡烛一样。父母墓地上的橘树一冬天两次结果。当时的人都以为是王虚之的孝行感动天地产生的奇迹。南齐永明年间,诏令旌表王虚之家的门闾,免除三代的赋税。

再来看《隋书·孝义列传》中纽回父子的孝行带来的那些“神奇”。纽回字孝政,是河东安邑人,非常孝顺。北周武成年间,父母去世,纽回为父母守丧,在墓旁搭建了茅屋,背负泥土筑坟。茅屋前长出一棵麻树,高一丈左右,两手围拢正好能合抱,枝叶茂盛,冬夏常青。有乌鸦栖息在树上,纽回哭泣时,乌鸦也跟着悲鸣,时人都认为不寻常。北周武帝表彰了纽回的家门,提升纽回为甘棠令。隋开皇初年,纽回去世。纽回的儿子纽士雄,从小就朴实正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纽回死后,纽士雄又在墓旁搭建了茅屋,也背土筑坟。纽士雄家院子前有一棵槐树,先前很是茂盛,等到纽士雄居丧的时候,槐树干枯而死。等到纽士雄守丧期满还家,原本死去的槐树又葱郁了起来。隋文帝听说之后,对父子二人的至孝很是赞叹,下诏褒扬,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累德里。

《新唐书·孝友列传》记载的孝子许法慎守墓时更是有诸多的祥瑞。许法慎是沧州清池人,刚3岁时就已经懂事了。当时母亲有病,他就不吃奶,面带担忧之色。有的人用美味的食品来逗他高兴,他不吃,拿回来献给母亲。后来许法慎的母亲去世,他常常住在墓旁,墓旁出现了甘露、嘉禾、灵芝、木连理、白兔等祥瑞。天宝年间,被旌表门闾。这其中既有甘露降下,又有植物、动物类的祥瑞,堪称丰富多彩。其中嘉禾、灵芝、木连理是“茂草嘉树”一类。《新唐书·百官志》说祥瑞有大瑞、上瑞、中瑞、下瑞之分,其中,“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宋书·符瑞志》说:“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穟。于夏德,异本同秀。”“木连理,王者德泽纯洽,八方合为一,则生。”不仅王者的圣德,人子的孝行也能出现嘉禾、木连理一类的祥瑞。嘉禾是指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颗粒非常饱满,或是生长奇异的禾,有的一株多茎。木连理指的是不同根的树,其上部的枝干连生在一起。“在地愿为连理枝”,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这其实是种自然现象,古时认为这也是一种祥瑞,至孝之人也会招来。《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性至孝,母亲卧病在床三年,蔡邕衣不解带侍奉在旁边,母亲去世后,在墓旁搭建茅屋守墓,动静有礼,“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宋史·孝义列传》记载易延庆为父亲守丧期间“紫芝生于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母亲死后,“复庐墓侧数年。母平生嗜栗,延庆树二栗树墓侧,二树连理”。

三、感化鸟兽

古人认为,孝悌达到极致通于神明时,常有“走兽翔禽驯狎于庐墓”的情形。先来看看《晋书·孝友列传》中记载的孝子许孜的故事。

同类推荐
  •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

    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 传统的味道

    传统的味道

    本书为作者深入“非遗”发源地,实地探访一个个乡村,与传承人交谈,欣赏他们的技艺,听他们讲故事,用通俗的视角,生动可感的语言文字,去记录、展现和揭示,那些蕴藏在山东大地上的深厚坚实而又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阐发出齐鲁文化的当代意义和恒久价值,留住民族记忆背影,构建和谐精神家园。
  • 饮食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饮食史话(中国史话·社会风俗系列)

    本书为中国古代饮食史勾勒出了一个轮廓,从史前时代的茹毛饮血说到人工取火、农业的出现和陶烹的发明,进而描述了历史时代的盛宴、南北佳肴中的四大菜系,考察了古代调和五味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外来饮食文化传统产生的影响。对于古代饮食风尚,古人对饮食功能的人事,以及饮食文化礼仪规范和美食美器传统,也有概略叙述。
  • 毓老师说易经(第1卷)

    毓老师说易经(第1卷)

    《毓老师说易经》根据毓老自1993年至2000年讲授《易经》课程内容整理而成。毓老认为,《大易》与《春秋》弄明白,中国思想左右逢源!读《易经》的目的有三: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三、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易经》是智海,绝非假话,是智慧的产物。书有古今,智慧无古今。以古人智慧,启发今人的智慧,把人生问题解答明白,就能明白一切。《毓老师说易经》告诉我们,要懂用脑,读完一篇,真得其好处。以一公式,可以推演很多。多读书,存肥料。读书,懂用道理简单,做到可难。
  •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半夜三更”是何时,消防车为什么涂红色,“五粮液”、“女儿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有什么典故……本书将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并回归于日常生活,让你轻松学到知识,领悟文化的真谛。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虚实之末

    虚实之末

    睁开眼,我迷茫的看着世界,踉踉跄跄的走出实验舱,你是第一个让我感受到温暖的人,背叛全人类的意愿,只愿换取我的一丝情绪,你是第一个守护在我面前的人,你总是告诉我,除非生命受到伤害,否则不要随便伤人,儿时对这话懵懵懂懂,长大后,才知道这句话的代价,是什么……,人类啊,如此渺小,可是却是如此贪婪,我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世界,努力挽留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他们却一一消失破碎,原以为最大的敌人在外部,可是最终却发现那些曾经仰望自己的人类,竟然比敌人更可怕,我无奈的讽笑,可是我却并不恨他们,因为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这份存在于虚实之间的力量……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云朵橙子和芋圆

    云朵橙子和芋圆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但偏偏,雨渐渐,大到我看你不见既然是路人,就该好好路过难道,我们之间就这样了吗?裴新月生命中会有很多人出现,有的会住进她的心里,那他呢,在新月生命中扮演着什么身份呢?他说过“我会送很多个女孩回家,因为那是出于礼貌,但唯一能抱一下子的只有你。”原来,很久很久,你早就把爱意深藏在那条说说里了,可是,对不起,我发现的太晚太晚了。幸好你没有放弃我,幸好我们依旧是我们。
  • 王子殿下:人家要和你共舞

    王子殿下:人家要和你共舞

    如果罪孽能够那么轻易从我们心中洗净,如果我们都不必拥有任何颜色,或许我会由衷地赞美陌颜你那些美丽的颜色。七彩族消失,七彩颜色族便能复活。我是真的不小心喜欢上你斑斓多彩的颜色,难道我已经成了叛徒?你纷杂的颜色,本该是我所有怨恨的根源,我却不小心喜欢上了这些属于你的美丽。
  • 老婆精分后病床是我家

    老婆精分后病床是我家

    这是一个逗比男人与多重人格女精神病的爱情。初见,染柒柒救了东方夜袭,回眸一笑,如黑夜里最灿烂的烟火,“下次要小心,可不是每一次都会那么幸运的遇见我!”下一秒,她便被爆炸吞没了,他的初恋还没开始就夭折了,时隔六年,再次重逢。萝莉版小媳妇哭的泣不成声,“我砸下去的时候,明明是个QQ,怎么就变成了迈巴赫?”东方夜袭心疼的搂着新娶的小媳妇,“都怪车标的形状太像了,不怪你,就算是迈巴赫咱也能赔得起。”女王陛下版的小媳妇,指着他怒声质问,“暖床的,你连洗脚水的温度都掌握不好,你还活着干什么?”他幽怨道,“你忘了,我床暖的好。”妈妈版的小媳妇,撸猫一样的抚摸着他的头发,一脸慈爱的问道,“崽崽,妈妈熬的汤好喝吗?”东方夜袭看了一眼碗里的红参鹿茸汤,他一点也不肾亏好吗?咬了咬牙,笑的格外灿烂,“妈妈,好喝,晚上太黑了,你能哄我睡觉吗?”只是后来,他怎么就把最心爱的女人逼疯了?东方夜袭抱着失控的染柒柒,“柒柒不怕,我陪着你一起疯好不好?陪着你毁了这个世界。”
  • 元之罪

    元之罪

    纪元的齿轮缓缓转动,一颗从天而降的“神石”,带来了七大“罪恶”。暗黑的无边魔域,诡异的魔鬼之海,通天的恶魔之树…罪恶,何为罪恶,贪婪?暴怒?色欲?……世间本无罪。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所谓高贵,就是对自己心存敬畏:尼采的智慧箴言

    本书选取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百多句话,囊括了尼采的思想精髓,展现了这位先哲的思想和心智,带给读者无限的启迪。本书一共分为七个篇章:《我·自我》《女人·人性》《生命·人生》《心·思想》《爱·幸福》《行动·沟通》《超越·超脱》,涉及尼采思想言论的方方面面,句句都是尼采思想的精髓。
  • 狂妻要捉鬼,总裁请矜持

    狂妻要捉鬼,总裁请矜持

    地府首席阴阳代理人,狂到没边,可人外有人,阳间居然有一个比她还狂的人?你说你狂就狂吧,咋滴还赖上她了?哎哎哎,颜总裁咱不是走狂傲炫酷拽路线吗,好像偏了吧?颜总裁笑的妖孽万分:能追到你?宁大代理白眼一翻,颜总裁继续笑:我听说追媳妇要死皮赖脸坑蒙拐骗……宁代理:“??”东西不好吃?总裁亲手做。心里不痛快?总裁陪你欺负回来。衣服不好看?总裁亲手脱....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宁代理,你就从了颜大总裁吧!”——来自阴阳两界群众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