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郦君玉正力劝举子疏散,而举子们心意也渐渐动摇。见邵仁华大兵围困,举子们群情又转激愤;而韦勇达的举动,也落在举子们眼里,有老成者也感激韦勇达恩德,带头离开。
有人带头了,这些举子也不是不可理喻之徒,纷纷抛下面子离开。只留给韦勇达一份数百人签名的奏章,请韦勇达代为转奏。
大元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学生运动”,竟然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平息了。但是,大元开国以来第一次“兵变”,却留下了诸多后遗症。
铁穆正跺脚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孟丽君已经将拜帖递进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梁尔明的府邸。
说起来,韦勇达这么坚决的反对邵仁华的动武策略,与孟丽君有直接关系。说服全英等三人后,她立即写了几个字,叫邱清送到临安卫府衙,交给韦勇达;又写了一张便条,让张悦送到柳莺巷刘真的住处,希望借助刘真的力量去影响刘捷。不过她也存了一个心眼,没有在便条上留自己的姓名。反正刘真认识自己的字。
张悦没有找到刘真,但是邱清却没有白跑。韦勇达接到纸条的时候,邵仁华还不知道“学生运动”的消息。见到孟丽君的纸条,韦勇达也知道事关重大,当时也没有给邱清确切答复。但是等邵仁华带着他亲眼见到举子的情景之后,她就立即作出判断:孟丽君的话是对的,如果强制性驱散,只能够激起更大的矛盾。于是她很果断就听从了孟丽君的。但是邵仁华如此固执暴虐,她也所料未及。至于后来,事态发展,就不是她预料之内的了。
孟丽君当时正与一群书生舌辩,也没有注意这一边事态的发展。等见到韦勇达与邵仁华完全撕破了脸面,当然知道事情不好,但是她也知道,韦勇达已别无选择。等书生散尽,孟丽君想与韦勇达说上两句,但是韦勇达竟完全不给她说话的机会,只深深看了自己一眼,说道:“公子好自为之!”就吩咐手下将自己绑了,送到兵部府衙军法司去了。
孟丽君知道,韦勇达不与自己多说话是为了避免过多的牵累到自己。但是事情已到了这般地步,孟丽君如果还能安心地置身事外的话,那她也不是孟丽君了。
孟丽君知道大元的一些法律,知道兵部即使给韦勇达定罪,也必须经过政事堂四相的批复。虽然这样的案子,有大元法律作依据,但是事出有因,自己如果能够说服政事堂四相里面的三相,那么韦勇达的这条命,也就算捡回来了。如今四相中,廉希宪廉大人已经进了贡院准备考试事宜去了,政事堂只剩下三相。自己只要能够说服其中两相,事情就大有可为。
闲话说了这么多,咱们再绕回正题上。站在梁尔明的府邸门口,呆呆等了半个时辰,却终于等到了门房的回话:“老爷子说了,如果是公事,请到相关的办事府衙去说。如果是私事,那么就不必见了。”
在风口等了半个时辰,却万万没有想到等来这句话!虽然也知道这个梁尔明是出名的清廉,却根本料想不到他竟然不近人情到这般地步!这时候,孟丽君忍不住恨起来了——为什么不照原著一般,是那个梁尔明去做主考官!那廉希宪——在原来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懂得权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视读书人的人,说服廉希宪,比说服这个原来历史上子虚乌有的梁尔明,想必更加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