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17700000085

第85章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

(选自诗集《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撑着一把油纸伞,带着一丝忧愁,带着一些惆怅,走到读者面前。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凭借一首忧伤的独唱,伴随着天下有情人。

1905年11月,诗人出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2年8月,他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在香港沦陷前,戴望舒就携全家移居到此地,担任《星岛日报》副刊编辑。1941年,香港当局向日寇投降。1942年,诗人因在报纸上编发抗战诗作被日寇逮捕。在狱中,遭受酷刑而不屈服。待叶灵凤将诗人保释出来时,诗人身体已受到极大摧残。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诗人出狱后不久,“残损”是一种写实,暗指诗人在现实中受到的伤害;更是一种象征,表达了身处恶劣环境下的诗人渴望光明的心境。“摸索”一词极为准确,是从狱中伸向窗外之手、是从黑暗伸向光明之手。“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在抗战诗歌中是独一无二的,他以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对一个诗人而言,坚强地活下去,比死还不容易。可以这么说,从那以后,抒情的戴望舒远去了,战斗的戴望舒复活了。

诗歌充满了对祖国山山水水的依恋。起始两句是概括:“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着,诗人以无形的手,从长白山的雪峰到黄河的浊水、江南的水田,从岭南的荔枝到南海的渔船,一一抚摸、感受,在缓缓的叙述中完成情感形象的塑造。括号中的两句诗:“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是对往昔美好事物的回忆,也是一种对比,更加突出了日寇蹂躏下的故国破败凋零。

而对“辽远的一角”,诗人触摸到的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诗人“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是从心底的拥抱,因为对那“辽远的一角”,“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在写作本诗之际,诗人还创作了《断指》、《狱中题壁》等,在这里,诗人郁积的感情得到了倾吐。一句“那里,永恒的中国”,是感情的升华,寄托了作者对抗战胜利的全部希望和祝福。

1932年11月,诗人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掌握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在这样一种文化交融中,戴望舒构造纷繁复杂的诗歌意象更加娴熟,并把传统诗词中的韵律发展为诗歌的音乐美,给抗战诗歌注上了一个“人文关怀“的韵脚。他之所以被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领军人物,还在于他基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并一直贯以浓郁的爱的情感。

1950年,诗人因病在北京辞世,年仅45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多种。

在北京西山脚下,茅盾书写了墓碑:“诗人戴望舒之墓”。

在法国里昂大学的校园内,有一块纪念牌,上面用中文写着:“纪念中国诗人戴望舒——里昂中法大学学生”。牌旁,丁香花幽幽地生长着、开放着。

1944年秋,旅居香港的戴望舒到浅水湾凭吊好友萧红,他口诀一首《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人早已远行,梦中可有“海涛闲话”?

端木蕻良:嘉陵江上

那一天,

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

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

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

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

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

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我必须回到我的家乡,

为了那没有收割的菜花,

和那饿瘦了的羔羊。

我必须回去,

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

我必须回去,

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

把我打胜仗的刀枪,

放在我生长的地方!

文汇书店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初版

1939年春末,正是草深水涨时刻。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夏坝分部教书的端木蕻良,经常在晚饭后和妻子萧红漫步嘉陵江畔。两个才情横溢的年轻人,在最好的年华相遇相爱,演绎了现代文学史上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然而,战争使这些同为东北老乡的作家群充满无尽的乡愁。从九一八《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到诗人的这首《嘉陵江上》,都回荡着缅怀黑土地、打回老家去的时代强音。这首诗以“那一天”为开笔,看似平常,其实说明思乡之情一直萦绕在诗人脑际,就这么忽然涌上心头。敌人打来,烧杀抢夺,诗人失去了一切。面对“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诗人思绪万千,他“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然而因日寇的侵入,使诗人“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接着,诗人以大意象“江水”为背景,以呜咽的江水为抒情主体,对家乡的菜花、羔羊等小意象进行歌咏,衬托出诗人“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的决心。

最后两句:“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寓意深广,不仅是指作者要打回老家去,而且要继续以刀枪守护可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即由离乡的游子,成长为归来的战士!这种转变,是特殊时代所促成的。这份责任,是每一个失去家园的人所应该承担的。

诗作问世后,贺绿汀又将它谱写成一首独唱曲,加强了诗歌的战斗力、感召力。一经传唱,很快流行开来,成为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诗中质朴的语言、亲切的意象、对家乡无限的怀念,让每一个吟唱者都深受感染;加上所谱之曲,深沉婉转,抒情殷切,散发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1912年9月,诗人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一户满族家庭。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0至1942年,端木蕻良陪同病中的萧红在香港休养,主编《时代文学》和《大时代文艺丛书》。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蕻良分葬了爱妻的骨灰,独自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之后几十年,端木蕻良几乎每年都要为萧红扫墓,题诗作赋,寄托思念。

家乡、土地等乡土意象、情节是端木蕻良不能够忘怀的创作母题。诗人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土地的誓言》,其中写到:“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1985年,诗人携妻子钟耀群回到了家乡,他把家乡的黑土视为最珍贵的礼物。端木蕻良曾说:文学“要顾及乡下人”,文学的未来是“歌颂人民的领袖、人民英雄、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人民的文学”。

1996年10月,那个最爱萧红的诗人,那个喜欢穿鹿皮夹克的才子,因病辞世。在一篇题为《故乡永远是我的》散文中,诗人感慨地说:“人来自土地、也回土地去……”

同类推荐
  • 矫枉未必要过正

    矫枉未必要过正

    李建军博士是这几年来文学批评界崛起的新锐人物。文章出手快且言辞尖刻、锋芒毕露,很受一些激进派批评者的拥戴。作为同行,我对他非凡的勇气、敏锐的感悟以及知识的广博始终持钦羡的态度,但是对于他的批评动机和论证逻辑尤其是批评策略却有点大不以为然,特别是他的四篇有关贾平凹作品的评论文字,更是让人失望和痛心。大约从2000年开始,我们先后在不同的刊物上相继看到李建军先生关于“批判”贾平凹的四篇文章,分别是《消极写作的典型文本》、《私有形态的反文化写作》、《随意杜撰的反真实写作》、《草率拟古的反现代性写作》等。
  • 与世界温柔相待

    与世界温柔相待

    本书旨在传递,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的。
  •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本书是莎剧中最为人所熟悉的爱情经典名著。在这一剧作中,莎士比亚突出表现的是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观念、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他把青年人的命运同他们所在的整个城市的安全联系在一起,封建家族之间的血腥仇杀,不仅造成了青年人的爱情悲剧,也给城市带来了灾难。在剧本中综合地出现了历史剧中常见的谴责封建纷争的主题和喜剧中常见的歌颂理想爱情与友谊的主题。这是一个悲剧,但全剧充满着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包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最后,青年人的牺牲换来了两家的和好与全城的和平,家长们还决定为他们塑造金像。
  • 泥步修行

    泥步修行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用优雅的哲理散文写成。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破惑”部分,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诱和危险。作者逐一回顾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上)(破解人类文明之谜)

    往事越千年,几经沧海桑田,多少文学著作依旧影响着现今的人了?且听情人轻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时的动人;品味古希腊人的智慧结晶;看那悲喜剧间的悲欢离合……读《启迪世界的100部文学作品》,从精彩的篇章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
热门推荐
  • 我与狐妖的千年之恋

    我与狐妖的千年之恋

    第一次见面,她跟着师父下山游玩见到被追杀的他,见他可怜她让师父救了他。第二次见面,她领师命去执行任务,不料他执行任务结束后,她在雪山山脚的客栈外碰上狼狈不堪的他。第三次见面,她瞒着所有人将他带回山里,只因当初的一见钟情。
  • 魔王大人觉醒了吗

    魔王大人觉醒了吗

    大巫师罗宾曾在预言中留下:魔王的时代即将来临,他将诞生于国王的私生子中,黑暗将笼罩着王都君权神授的腐朽王国难道即将迎来最后的辉煌,魔法骑士团该如何除掉那所谓的私生子?巫师、魔导士、魔物,人界、魔界、巫师界都因魔王的诞生而改变。昔日的信仰在人性中摇摇欲坠,魔王的降临是必然发生的。精灵族不敢坐以待毙,他们惧怕的不是魔王,而是更为可怕的异族,千百年前的战斗之后,他们是否还会卷土重来。平凡之人也有不凡之处,为了变强而踏出冒险的旅途,就算全世界都放弃我,我也不会放弃我自己尘封王座的灰尘扬起,它在等待它主人重新归来的那一天ps:非无脑爽文
  • 大单品品牌:重新定义中国品牌模式

    大单品品牌:重新定义中国品牌模式

    未来十年,中国市场将出现两股潮流,一是中大型企业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研发、设计、品牌、商业模式)的向上游升级的潮流;二是大批中小企业,仍然是依靠资源驱动和机会驱动,依靠产业链中下游特别是产品和渠道环节的努力,奠定企业实力基础的潮流。这个二流合一的现象,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长期存在。它将是中国经济未来若干年的主流现象。中国从此将进入大单品制胜的时代!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上卷)

    本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神圣与疯狂:宗教精神病学经验、理性与建构

    本书稿用宗教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及荣格学派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等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宗教与精神病理之关系的深入解析与思辨,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宗教与人类深层心理之关系的新窗口。本书稿为国家后期资助项目,送审后经国家宗教局审核,认为书稿是一本严肃的宗教心理学著作,其中对宗教的认知判断是科学理性的,不违反宗教政策,可以公开出版。
  • 终极罪恶

    终极罪恶

    本书在正义与邪恶斗争这一传统主题上,运用多年公安工作的经验和浓厚的文学功底,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白与黑、善与恶的斗争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故事真实可信,情节惊险曲折,人物鲜明生动,矛盾错综复杂,冲突紧张激烈,内涵丰富而深刻,形成了与其他公安题材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特色。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星际兽夫追妻记

    星际兽夫追妻记

    咦,这个星球有点杀马特?萝莉带萌宠,侵家园者诛杀!不久——“媳妇老是找我打架,心好累。”【1V1】星际女强,爽甜虐渣,强宠
  • 终南隐士

    终南隐士

    乱世菩萨不问世,老君背剑救苍生。太平佛门迎香客,道君归隐山林间。终南隐士一脉,从来都是心系苍生,虽收取些许费用,但那也是养家糊口,好了不说了,麟儿要与师姐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