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23800000045

第45章 悲情李广

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后,匈奴遭遇巨大打击,从此西线战事不再是令汉武帝头疼的事了。伊稚斜单于恼羞成怒,向左贤王发布了一道“东部进攻”的命令。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匈奴骑兵侵犯汉朝的右北平和定襄(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杀了一千多汉人,夺无数金银财宝后扬长而去。

对此,汉武帝一改往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策略,没有进行半点反抗。忍气吞声不是汉武帝对待匈奴问题的风格,隐而不发才是他的真实面目。汉武帝没有及时出动,不是真能忍,而是在蓄力。

自从打通河西走廊后,心怀天下的汉武帝已经不再满足一城一池的得失了,他把目标瞄准了匈奴的大本营,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的思路已在他心中日渐成熟。

磨刀不误砍柴工。汉武帝在发动决战之前,做了双管齐下的“磨刀”之举。

第一,乾坤大挪移。汉武帝把战略重心从西部转到东部,原因是西部被霍去病征服得差不多了,那里匈奴的主力已灭,大部分土地都已成了汉朝的一亩三分地。那些小股的、不成气候的匈奴零散部队在西边根本成不了气候。因此,汉武帝从西部征调了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到东部来。

第二,培塑千里马。为了作战的需要,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办了一次“选秀”比赛。这次选秀的对象很特别,不是人,而是马。于是,十万匹小马被选进了训练营。在这里,这些马不再吃草,而改吃黍米、玉米之类的粗粮。通过人工的精心喂养,这些马儿都长得体格健硕,爆发力强,极符合长途跋涉的对匈征战。

军,国之根本也;马,国之利器也。有了这些做靠山,汉武帝的底气更足了。很快,一场精心组织的对匈奴的大决战拉开了序幕。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除了依然重用当朝红人霍去病外,汉武帝还把雪藏的卫青派上了战场。双骄出战,可见汉武帝对这场大决战的重视程度。

自从霍去病横空出世后,卫青被汉武帝雪藏已久。这次大决战,汉武帝重新起用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因为亲情的需要。这个时候卫青已经是汉武帝的姐夫了,亲上加亲,汉武帝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啊。

卫青都出山了,有一位老将却不干了,他站出来强烈要求去战场。这个人便是飞将军李广。

李广虽然名气大,大得连匈奴人都闻风丧胆,对他敬重七分,礼让三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匈奴人眼里牛得不能再牛的人,到了汉武帝眼里却没什么大不了。李广历经文、景、武三代,虽然不到而立之年就已成了“食邑大王”(食邑二万户),但官职却一直没有提上来,一直没能封侯。对此,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了这样一段感叹的话:“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么,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李广难封,我们可以理解,毕竟他当时算是“生不逢时”。但在,在汉武帝这个“逢时”的时候,为什么李广还是难封呢?原因概括起来有四点。

第一,李广不懂政治。在平定七国叛乱时,李广作为周亚夫的部将,立了战功。原本这是他封侯的最好机会,保家卫国,凭借战功封侯理所当然。然而,李广却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封赏。刘武当时也许是出于“感恩”,毕竟自己最后能坚持下来,没有李广这样的人支持和帮助是做不到的。但是,李广忽视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来刘武只是一个诸侯王,他没有封赏朝廷官员的权力。二是汉武帝和刘武的关系微妙,名义上水乳交融,实际上波涛汹涌,涉及立储之争。李广不懂政治犯了大忌,因此,最后汉武帝“忽略”他的功劳,只赏不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李广不懂自谦。《史记》中记载:“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这说明李广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他认为自己打遍天下无敌手,因此就变得目空一切、目中无人起来。如果说自卑的人很难做到自强,那么自负的人就不知道自谦。不自谦的人,自然很难讨人喜欢。

第三,李广不懂创新。汉文帝、汉景帝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政策”,因此,在以和为贵的时代,汉朝在与匈奴的对抗中主要采取防御策略。匈奴来进攻,就打击一下,反击一下,匈奴走了,就严阵以待,等待匈奴下一轮的进攻。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就不一样了,此时的汉军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军事策略,要深入匈奴腹地去作战,与防守反击的战术有天壤之别。

李广在防守反击战中可以做得很好,但在阵地进攻战中却做得不好。这跟他的作战思维、策略等都有关。数次出征非但徒劳无功,而且连遭重创,除了他运气差倒霉外,更多的是他缺乏创新能力,没有打破思想上的束缚、行动上的篱墙,不懂得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创新、创新、再创新。

第四,李广无背景。卫青、霍去病的发迹固然靠自己的真实本领,但同时更多的是靠汉武帝的提携之恩。如果汉武帝不给他们上战场的机会,如果汉武帝不给他们当主帅的机会,他们能立下如此赫赫战功,扬名立万吗?相比而言,李广的政治背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他虽然是名将之后,但在朝中几乎没有人能替他说话,更别说助他一臂之力了。

这四点缘由,前三点是李广个人方面的原因,是主观原因,最后一点是客观原因。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想当王侯的将军也不是好将军。李将军就是想当这样的好将军,所以才会一直梦想着,一直努力着,一直憧憬着,一直追求着。此时,他主动请缨出战,于公来说,是报效祖国,献身祖国;于私来说,是立下战功,封侯扬名。

汉武帝看着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问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对此,李广坚定地回答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阵唇枪舌剑,汉武帝最终妥协了,批准了李广披挂上阵。只是在临行前,他又转身对卫青说了一句:“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段话里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李广这人年老了,不中用了。二是说李广的命天生就不好,是个注定失败的人。三是你在用他时要特别注意,此番前去,让他旅游观光一下倒是可以,但千万不要让他担当对抗匈奴单于的大任,以免误了你的大事。

就是汉武帝最后这句警告的话,要了李广的命。

汉武帝给卫青和霍去病各分配五万“千里马”。霍去病从代郡出发,直接攻击中部的伊稚斜单于。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伊稚斜因听信了赵信之言,采取远遁沙漠、坚壁清野的政策,霍去病带兵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派他去对付正合适。

而卫青从定襄出发,目标直指东部左贤王的匈奴军。考虑到卫青这一路打的是持久战,汉武帝给他安排的四员部将分别是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汉武帝原本是让霍去病对阵伊稚斜单于,让卫青对阵左贤王的,但结果却完全相反,霍去病最终碰上了左贤王,而卫青则碰到了伊稚斜单于。

首先,我们来看卫青这一路的情况。两军对上眼后,伊稚斜首先听从赵信的意见,来了个“不羞遁走”,把辎重和部队都撤移到漠北。此举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汉军活活拖垮,然后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反攻倒算。应该说伊稚斜的如意算盘打得很不错,似乎布成了一个必杀之局。

面对伊稚斜的出招,卫青没有退缩,相反,他决定陪伊稚斜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破局表演。他兵分两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对其进行两面夹击。一路从正面追击匈奴,直捣其王廷;而另一路则绕到东面,行千重山,涉万道水抵达漠北。

卫青决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将军李广来执行。他把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共同完成此行。当然,卫青之所以这样不体恤老将李广,让他参加“长征”,是因为他的私心作怪。什么私心呢?在战场上自然是战功了。

取代李广成为先锋的是公孙敖。公孙敖和卫青是啥关系,大家都知道。卫青临阵换先锋,显然是想帮这位曾帮自己两肋插刀的兄弟立下战功。

而李广自知以后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了,而且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对卫青的安排表示了最强烈的抗议:“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次我来参加这次军事行动,就是要当前锋,现在大将军让我改道东路,这对我来说很不公平啊。我十多岁就参加边疆保卫战,虽然已历经了三朝,却从来没有机会和匈奴单于进行面对面的单挑。现在对我来说,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了,所以还请将军收回成命,让我来担任先锋。不夺取伊稚斜单于的头颅,我誓不回师。

面对李广的无限渴望,卫青却默默不语,表现得无限冷酷。

“不成、不可、不行。”卫青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彻底扼杀了李广心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希望。

李广再三表示“抗拒”,卫青坚决强调“从严”。是啊,有汉武帝的金口玉言垫底,有自己对好朋友公孙敖的私心作怪,卫青选择冷酷无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说话抗议无效,李广最终只好选择用行动反抗了。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李广这一行为表达了两层意思:不谢,不屑。

这就是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李广。他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了对卫青的不满和愤慨。

尔后,卫青带领主力部队以快马加鞭之势长驱直入,直抵漠北。两军对垒,一场大决战即将上演。

伊稚斜单于早就带领主力部队在这里“恭候”汉军多时了。卫青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严阵以待,便决定采取诱敌出洞、分而歼之的战略。

卫青的部署如下:用顶上有帷布的“战车”组成超级大阵营,将五千精锐骑兵藏于其中。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五千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而其他主力都在超级大阵营的掩盖和迷惑下,分左、右两翼迂回直抵匈奴的大本营。

伊稚斜单于苦苦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来了汉军,自然按战前的战略安排,决定打汉军一个立足不稳。他一声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汉军发动了大决战。汉军虽然只有五千骑兵,但因为是精锐骑兵,战斗力超强。因此,面对匈奴进攻,五千骑兵来了个顽强抵抗。于是乎,战场上昏天又暗地,从早上战到黄昏依然没有分出个胜负来。

这时突然起了沙尘暴,帮了五千汉军的忙。因为到处都尘土飞扬,连人都看不清,更别说打仗了。于是双方都开始凭着感觉乱砍乱杀,自相残杀的情况自然难以避免。

事实证明,老天帮的忙为卫青的两翼绕到敌后突袭赢得了时间。当两路汉军从天而降出现在匈奴的大本营里时,匈奴人惊呆之余只能举起双手,先保住性命要紧。结果可想而知,占了匈奴的老窝后,汉军从后面对正在大决战的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发动了猛攻。

前后夹击,匈奴士兵根本就搞不清楚战况,而伊稚斜单于已经知道自己在这次大决战中“中计矣”。他没有再选择顽强抵抗,而是带领数百名心腹敢死队进行突围,很快就落荒而逃了。

伊稚斜单于逃跑后,后知后觉的匈奴士兵在失去主心骨的情况下,也纷纷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场面一时慌乱无比,踩踏处处可见。最终,汉军共斩杀和擒获匈奴士兵近二万余人。什么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里就是。

就这样,这场大决战以卫青的出奇制胜而告终。

卫青在漠北之战中大获全胜凯旋时,和李广、赵食其的大军相遇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按理说卫青和李广应该相拥而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互叙离别之苦才对。但是,两人一见面却是横眉冷对,怒气冲云霄。李广心里本来就藏着长途奔波的一把火,一口恶气正无处可发,但卫青却偏生亲手点燃了这把火。

在军法中,延误行军时间是要被处置的。李广在卫青的仗打完了才慢腾腾地到来,卫青马上派出长史向李广问责。

“李将军去哪儿了,怎么姗姗来迟啊?”长史问。

“迷路了。”李广淡淡地答。

“怎么会迷路?向导呢?”长史问。

“卫帅没有给我们安排向导,这茫茫沙滩戈壁无穷尽,自然会迷路。”李广喃喃答。

“迷了路,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跟我走一趟吧。”

“去哪儿?”

“到大将军帐中听候处置。”

李广摇了摇头,苦笑一声,长叹一声。沉默良久,他终于发飙了,说了这样一句憋在心里已久的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段话里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他简单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说自己基本上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都是在和匈奴的对峙中度过的,表明自己的忠心。

第二层:他简要地概括了这次征战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翻山越岭,都是在做无用功,指出了卫青的私心。

第三层:他简洁地陈述了自己的立场,重申了自己的骨气。

一言既毕,李广再也不迟疑,他以最快的速度抽刀、挥刀、弃刀。

刀出,锋芒毕露;刀起,血雨腥风;刀落,万物归宗。

士可杀不可辱,一代英雄、一代名将以自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代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为李广的一生作了总述: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惠特曼

    名人传记丛书:惠特曼

    名人传记丛书——惠特曼——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中国古代名人传

    中国古代名人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现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他们身上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

    名人传记丛书——杰斐逊——“维持公正,哪怕天塌下来!”:“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本书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自1950年至2013年国务院授予的航空工业历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及部分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列入党中央、国务院14次表彰大会之一的全国科技大会表彰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也一并收入,共计l38位的生平、工作业绩与突出贡献。真实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感人事迹,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本书内容翔实、内容丰富,实为记录航空英模的全面生动的教材。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的人员阅读。
  • 大卫王评传

    大卫王评传

    古代以色列国在中东地区有着巨大影响,而大卫王就是以色列国影响力的奠基人,至今在当地许多民族中仍流传着大卫王的故事。本书根据历史记载,总结了这位被称为合神心意的君主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包括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以及他人性的软弱等等,将这位三千年前的以色列王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书深度剖析大卫王的一生,祝福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拾取属于您的珍珠!
热门推荐
  • 心上红朱砂

    心上红朱砂

    她为和亲而来,却不想失了心。在异国他乡犹如一颗漂萍,找不到安心一隅,更何况遇上了他。他本无意娶她,更不曾想过要为她倾尽一世。看到跨国而来的她,他仿佛一瞬之间失去自我。什么江山,什么大业,为了她,倾尽天下又何妨?一个想逃,一个要追。爱,便像是心头的朱砂痣,时刻烙印在心上。
  • The Idiot(III) 白痴(英文版)
  • 时光不念旧

    时光不念旧

    是一个从高中到成人以后的恋爱故事,里面的男主和女主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一起实属不易。很多高中恋爱但不会长久。可是我想打破这种常规。给读者一个冲击大脑的刺激感。在读这本书时,你会随着人物入戏。体验一个人在纯洁的年龄,所想的没好事事情。你可以看到清新脱俗的女神,也可看见普遍的娘炮,也可看见疯狂的女神经病。就让你翻来这本书,体验他吧!
  • 母亲河

    母亲河

    这部散文集分《抒情》《记事》《怀人》组成,抒人生感慨,记乡情友情,怀先贤师友。文字清新,情感质朴,蕴意深厚。
  • 我能搜索诸天

    我能搜索诸天

    穿越仙武世界,李小缺得到诸天搜索器,搜遍诸天。李小缺:“系统,我要钱!”“正在为您导航,前方八十米右转,墙角有一两白银。”“直走左转,撞倒一个老头之后躺下,有意外之财。”李小缺:“系统,我要功法!”“正在搜索本地......”“本地功法过于辣鸡,开启诸天搜索。”“正在搜索诸天......”“恭喜宿主获得古龙世界,荆无命快剑。”李小缺:“系统,我要姑娘!”“请宿主自行努力。”书友群号:302170191,欢迎来撩!
  • 快穿之男主我眼熟你

    快穿之男主我眼熟你

    卿依有记忆的时候就是和系统认识的时候,系统告诉她,只要她帮助世界男主走向正轨,自己就能复活。天真的卿依相信了,并且也坚信这个道理,直到……作天作地教主:“染染,不听话我就把你腿打折。”卿依:“???”教主大人咱们有话好好说,放下武器。偏执厌世男主“你哪儿都不要去,一直陪着我好不好?”被绑着的卿依“…”那你倒是先放开我啊。冷漠谪仙师父“笙笙眼里只有我可好?”然后卿依差点痛失双目“…”师父有话好好说,咱先别黑化。阴暗变态养子“黎初你跑不掉的,你只能属于我。”卿依两眼泪汪汪:“我不认识你这样Q/兽的鹅子!”纨劣乖张同桌把人逼到墙角“你在上还是我在上?”女扮男装的卿依“???”男主是个同?!…………卿依一把鼻涕一把泪:“为什么世界男主都是蛇精病??”专怼人系统:“你别问我,我也怕”【本文男主全是黑心子,真病娇真黑化,不喜请绕道。最后大结局是开放式,没有男主没有男主没有男主!!!重要的事说三遍,后面会有各个世界的番外,欢迎仙女们入坑】
  • 流浪的国宝

    流浪的国宝

    重生成了熊猫的熊大力突然有个念头,我应该回东半球看看。
  • 穆先生别来无恙

    穆先生别来无恙

    “我喜欢你,好喜欢你。”他抓住她的手,深情道。“可我不喜欢你。”她淡淡的说,把她的手从他的手里抽出来,转身离开。 身后的少年诡异一笑,低声说道:“你逃不掉的,你只能是我的。” ……
  • 小公司管人用人36计

    小公司管人用人36计

    现代企业的竞争通常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所决定的。因此,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是一个企业的标尺,是企业发展的柱石。经理们不仅要学会识人、善于用人,更要懂得如何管人。善于统御人才,才会有高产出!能否管好下属是判断经理们优秀与否的关键所在。管人的关键在于经理们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技巧,以利激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治人,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些都是管人的艺术。本书把识人、用人、管人拓展为识人、察人、知人、用人、夸人、信人、容人、聚人、励人、育人、留人、裁人等36个方面,全方位地阐释了人事管理的秘诀。
  • 刀走偏锋

    刀走偏锋

    本书围绕一九五五年四月“万隆会议”期间,国共情报机构展开的针对中共代表团暗杀与反暗杀的较量。主人公林川是中共情报机构培养的新一代情报人员,在敌我双方的又一轮博弈中被上级派往印度尼西亚。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孤身打入国民党情报机构驻雅加达特别行动队,代号“铁血军”的组织,面对一道道扑簌迷离的凶险考验,他赢得了敌特头子“蝰蛇”的信任,并在关键时刻中流砥柱,和他的战友们挫败了“蝰蛇”刺杀周恩来的阴谋。他是一个孤胆英雄,谋略与胆量使他将历史的偶然转换成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