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7800000043

第43章 快餐时代的返祖与怀旧(关于书籍 电影与杂谈)(12)

里尔克的生命意识也随着其诗歌创作观念的逐渐转变发生了深化和升华。大概也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勉强说明《杜伊诺哀歌》的诞生是如何传奇。1911年至1912年冬天,里尔克居住在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高山宫殿,在高岩上面对狂风海涛,诗人长期以来对于生命意义的执着思考刹那间同天籁地音巧妙地相合。继而“——他爬到高出亚得里亚海的波涛约二百英尺的地方,蓦然间觉得这呼啸的狂风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向他喊叫:‘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的呼唤?’他立刻记下了这句话,自己没费什么气力,就鬼使神差似的续下了一连串的诗句。然后他返回屋内,到了晚上,第一首哀歌就诞生了”。[147]

里尔克有如神启般的创作同时启迪了几代人对于人类自身命运和尴尬处境的思考。尤其是他对“死亡”和“孤独”两大主题的反复而无穷尽的抒发,更牵动了如今依旧汲汲于生死命数的人们。里尔克因此而不朽。

难怪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曾经这样评价:

里尔克既不是我们时代的定购物,也不是我们时代的展示物,而是我们时代的对立物。[148]

的确,里尔克从未脱离那个时代,却成为那个时代的反面。

二、死亡鬼魅阴影下的歌者

海德格尔曾说:“或许谁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149]对于生和死的思考在里尔克的诗歌里从未断绝。我们将从两个角度谈里尔克诗歌中的“死亡”主题。其一是有关生与死的关系;其二关于“死的独特性”问题。可以说,两个问题均贯穿在他生前的散文、诗歌、书信当中。在其留下的1万多封通信中几乎随处可见,而在公开于世的7000封信中也如汗牛充栋,几乎难以穷尽。本文只是通过几个比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来谈里尔克眼中的死亡主题,并同其诗歌文本结合起来,抛砖引玉,意欲为读者带来更加深刻的思索。

首先,关于生与死的关系问题

承接上文海德格尔对于生死的理解,可以说里尔克也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在给Princess Marie von Thurn的信中,里尔克写道:“在理解事物方面,不论是从生者的角度、死者的眼睛还是天使的视线,都是均等的。可见,生与死有着同样的地位”[150]这里,诗人从三个维度反观死亡,首先是人的维度,其次是鬼的维度,最后是神的维度。三个方向审视下的死与生是均等的。因为只有通过死的威胁才能受到生的提醒,就如同只有通过生的警示才能发觉对死的惧惮一样。两种方式都是从一种广义的可能性出发的。亦如海德格尔强调的,死是一种可能性,意味着每一个个体展开自身的无限可能。

其实,在里尔克一个多世纪之前,死亡之于生命与个体反思的重要意义已经凸显。比如,卢梭就认为:“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怖,乃是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后最早的‘收获’之一。”并且“人的最原始的感情就是自我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就是自我保存的关怀。”[151]对死亡的间接认识足以教化人类脱离对生命本身的蒙昧状态,从而达到对自我生存的反躬自省。因此,把握生死的问题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哲学问题的核心。无论我们如何厌烦谈死、如何恐惧于接受死亡,都未免会与死亡不期而遇。从质和形的角度来理解,刘小枫给出这样的答案:“我们如何把握生也就如何把握死……死给生的整体划定的界限,在先地影响着生的内容;当一个人超逾这一内在界限伸展到它以外去,那么,他的质和形式就都不一样了。”[152]死亡不禁能够启迪人们对于生的反思,还能够给生的整体划定界限,从而影响生的质量和内容,这是一种远超出形式本身的影响方式,也是哲人们和诗人们得以安放自我的根本途径。

事实上,里尔克不仅意识到了死与生的同构性,而且发掘了死对于生的补充价值。比如在给Taxis Hohenlohe的信中,他谈到死亡之于生的美学意义:“试想一个人,从直觉洞悉古罗马帝国,进而对世界进行解释,死者才是真正的存在,死者的王国是独一无二的,传说的存在,反倒我们有限的生命才是存在的例外。”[153]一般人都将死看做是反常状态,而里尔克却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常态;因为万事万物都从无到有,从有归于无,这一过程原本就是短暂的、难以预测、不便期待的。因此生的跨度的短暂注定其存在是个例外,而非日常意义上的将死作为异常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死本身就不存在悲恸的成分,这带有些庄子《齐物论》中的死亡概念,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佛与道的一次反思。

同样,诗人在另外的场合也提及了类似的问题。里尔克认为,要“不带否定意味来解读‘死亡’这个词语”,因为“如同月亮一样,生命肯定有一直背向我们的一面,这不是它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使它趋于完满,趋于整全,趋于真实、有救和圆满的存在之境界和存在之球体。”[154]将死看做是生的补充,这又比上一种理解更加深刻了一层。死的意义由是而更加丰满,即对于生本身完美境界的一次追逐,本身就带有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同时,生与死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尽管平等关系依旧存在,而成为相互补充、相互完美的同构。这一点在道家的阴阳学说之中亦有明确的体现,详见《周易》。

除此之外,在《布里格随笔》中,里尔克故意安排主人公马尔特体验不同的死亡,借以证明“承受死亡恐惧的能力是人生存的最后能力”。[155]里尔克不仅写死亡的不可预知和给人带来的无端恐惧,还写生、死和大地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杜伊诺哀歌》第十首,诗人写:

愿有朝一日我在严酷审察的终结处/欢呼着颂扬着首肯的天使们。

……

但死老必须前行,更古老的悲伤沉默地/将他一直带到浴照在/月光中的峡谷:/那喜悦之泉。她充满敬畏地/称呼它,说道:“在人们中间/它是一条运载的河流。”

大地将生与死统一在一起。大地永远正确,如同神的审判一般调剂着生死的比例,让世间充满敬畏的同时不忘欢愉。从这个意义上讲,死是另外意义上的生,是存在的范畴。布朗肖曾经这样谈及《杜伊诺哀歌》的主旨:“不应仅仅在最后一刻才有我的死亡,而是从我有生时起就有死亡,因而是在生命的深处和内层中”[156]

在里尔克的诗歌中,死亡无处不在。以下列举几例作为参照,不能穷尽,还请理解。比如其中一首直接描摹了死亡的无处不在的常态,可以算作是对上述观点的佐证。里尔克写:

死亡很大,

我们是它嘴巴里

发出的笑声。

当我们以为站在生命中时,

死亡也大胆地,

在我们中间哭泣。[157]

不是死亡亲临了我们,而是我们走进死亡。死亡没有成为等待在世界终点的一个旗手,而恰恰存在于我们当中千千万万的生命之间。它的无处不在让人惶恐,而它自身却也在我们中间哭泣。将诗歌主体——人的存在消弭在死亡的吞没之下,尤感死亡威胁的迫近。一个真实的、惶恐中也带着些静谧气质写诗的里尔克。

在《死亡》一诗中,诗人绝望地呐喊:

世界上仍是充满要演的角色。

只要我们还挂念着人们的批评,

死亡也在演,却不管我们的厌恶。[158]

人类在一个需要扮演的时代里渐渐异化,因为挂念着他人的看法,被捆缚手脚。尽管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摩擦和冲突,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而不免仓皇无措,但是死亡仍旧不时在我们身边上演,提醒着贪婪乖戾的人类放弃争斗,回到对生命的本真思考中来。

另一首诗《严重的时刻》中对于死亡的描写更是摄人心脾,震撼不已。在诗的末尾诗人写:

谁此刻在世界上的某处死,

无端端在世界上死,

眼望着我。[159]

诗人对于死亡的描摹已经到达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没有写死亡靠近人类的过程,而是直接写其造成的可怕结果,无声无息,甚至带些玄幻的阴暗。“无端端”的死本身就是一种恐惧,是诗人自身的恐惧,也是千千万万人的恐惧。这种恐惧透过诗歌渗透到更多的人的内心之中,更是透过“我”的眼睛反映出的倒影威胁之中意义非凡。

另一首《我无法相信,这微不足道的死亡》则仿佛是从朝圣者仰视真主的膜拜眼神中流露:

死亡所夸耀的游戏,是玩弄我们的

恐惧,我的感觉比这游戏更深刻。

我是世界,

死亡迷失着从中跌落。[160]

在对死亡恐惧的同时,诗人又不无淡定地说:“我是世界,死亡迷失着从中跌落。”这里诗人巧妙地更换了死亡与人的位置,将死亡的来临当做是人主宰下的转向。其实暗含的意思是:虽然人类无比渺小,但只要还在行走,就超越了死亡。这一点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有着更加丰满和生动的剖析。

另一首《主啊,赐给每个人他自己的死亡》中,诗人干脆直接祈求主的赐予,将属于每个人的死亡给每个人:

主啊,赐给每个人他自己的死亡。

这个死,来自他的生命,

有他的爱、感觉和苦难。[161]

这里就引出了关于死亡的下一个问题——死亡的独特性。在里尔克看来,每个人的死如同每个人的生一样是独特的。于是他写:“……因为我们只是皮壳和叶片。/每人身上所含有的伟大的死,/这才是人人围着转的果实……”[162]据说诗人自己也是这样传奇地死去。

1926年9月,一位友人自埃及来到慕佐看望诗人里尔克。里尔克到花园里摘白玫瑰赠送友人,不料被玫瑰扎伤了手指,伤口感染。11月底,里尔克住进疗养院。然后病情恶化。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因白血病在瑞士的瓦尔蒙疗养院病逝。[163]他的墓碑上,刻着自己早已写好的墓志铭:

玫瑰,哦纯粹的矛盾,欣喜,

在如此多的眼睑下作

无人之眠。[164]

诗人曾在1900年9月27日的日记中写:“我发明了一种让自己感到柔情的新办法:将一朵玫瑰轻轻地放在闭合的眼睛上,直至花的清凉几乎再感觉不到,眼睑上只安歇着花瓣的温柔,宛如在日落前的睡眠”[165]诗人浪漫的死如同他浪漫的生一样,无外乎都是在寻求“柔情”。诗人极少写爱情诗,大约和他自身在生活中同样能够汲取爱情的养分有关。爱情之于诗人而言,不需要是具象化的物体或是人,也无须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任。

诗人如此自在而绝然地活着,在这个充满尘埃的世间。

三、一生眷恋孤独的人

里尔克所承受的孤独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一个人相处的孤单那么简单。由于心智的过分敏感以及对艺术和生活之间不可弥合的缝隙的承受,诗人似乎比常人更能体会到孤独的存在。从儿时起被母亲当做洋娃娃打扮得漂漂亮亮却丝毫没有得到发自内心的关爱,日后父母婚姻生活的破裂、军校生活的严格同个人性格的格格不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充军、在巴黎独自一人为罗丹做秘书时内心经历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直至1926年死前在疗养院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里尔克始终生活在孤独之中。前文提到里尔克喜欢以书信的方式同人交谈,喜欢通过诗歌来抒发胸中块垒。他留给后世1万多封信件,或许与时代习俗相关,但也无不说明里尔克对交流的渴望,尤其是释放对艺术和诗歌的爱的迫切愿望。里尔克身上体现出的孤独是分层次的。

同类推荐
  • 活着就有理由

    活着就有理由

    本书收集的每一个小故事,它们或谈生活的智慧;或论婚姻的得失;或说处世的良策;或译成功的阶梯,每一个小故事都流淌着笔者的热情,滚动着笔者真诚的灵魂,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
  • 冰上彩虹

    冰上彩虹

    张虹在索契见到了习主席!这个消息一夜间在解放军冰上基地传开了。本来张虹就备受战友们的关注,听到这个消息,战友们纷纷观看习主席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视频。看着视频里张虹站在习主席身后合影留念的镜头,战友们觉得她是那样的幸福!当张虹代表速滑运动员向习主席介绍冰刀的时候,首先向习主席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个军礼让官兵们备受鼓舞。习主席2月9日在俄罗斯访问期间,看望并慰问了参加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
  • 德语国家诗人诗选(孙更俊译丛)

    德语国家诗人诗选(孙更俊译丛)

    本书摘录了众多德国诗人的名著。主要由《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我看到水在流》、《教皇的妙计》等。
  • 春天巴士

    春天巴士

    本书内容是作者十年之间的诗歌选,以抒情为主,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中的各种细腻感受,主题多以生死,轮回,自由,传说为主,穿插现代人的情感状态和矛盾纠葛,最终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珍重和内心的宁静。
  • 古堡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古堡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惊险、历险故事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还可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
热门推荐
  • 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

    山水问君心:古诗词中的山水世界

    本书分为六章,从不同角度解析历代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造诣和创作背景,并介绍了诗词作者们的生平经历,较完整地勾勒出了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一本不错的诗歌赏析类读物。
  • 玉华风凌

    玉华风凌

    九月十五,雪衣圣门五人顺利抵达位于昆仑山白云峰的玉华宫。玉华宫前,三百多级白色阶梯,纵使轻功不错,也累得尚雪琦香汗淋漓,她擦了把汗,抬头望见云雾缭绕中的亭台楼阁,不禁怔住。“北域玉华缈如仙,南疆蝶花幽如梦。”白慕衣依旧气息悠长,神情潇洒,他合上折扇,举扇遥指前方高耸人云霄的玉华宫:“玉华宫与蝶花教一直是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圣地。如今亲眼见着,才知青少所作之诗不虚。玉华宫倚山而建,巧夺天工,令人惊叹。”
  • 重生之拐了宝儿姐

    重生之拐了宝儿姐

    张楚寒因为凑了个热闹,无辜意外死亡,穿越醒来,发现身边的“山村老尸”,居然是《一人之下》的宝儿姐。面对这么一个可柔情、可霸气、可呆萌的女神保镖,是拐带走呢?还是拐带走呢?还是拐带走呢?在线等,挺急的!!!PS:新人新书,望书友阅读欣赏,给出中肯意见。
  • 穿越后只想腰缠万贯

    穿越后只想腰缠万贯

    二十一世纪的IQ超群貌美如花的RK集团董事长淋依依由于爱人背叛死在闺蜜手中。可是本该死去的她被莫名力量唤醒,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朝代,附在王爷闵迁雷之妻闵王妃身上。原主命运悲惨,娘不疼爹不爱的还被庶出妹妹污蔑下毒,被王爷打在冷宫,淋依依失忆不知道自己是谁,却意外发现自己并非人类!随着记忆断断续续的恢复,她才知道自己还是个穿越者!淋依依恢复本性,顿时奋起,为妾室欺压的原主讨回公道提出合离,开始在古代大展宏图,为自己的商业梦,从三层楼及变成各地楼,成功的把握六国的经济命脉,鬼怪嘉年华,听书会,衣裙编辑,婚礼现场,培养艺人,教现代饭食……在古代开发商业,混的风生水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门家训

    名门家训

    陶清澈编著的《名门家训》精心挑选了古今二十四篇名门家训,既有诸如孔子、孟子等先贤圣人的家训,又有当代诸如傅雷、唐英年等名家的家训,从古及今,一脉相承。作者又从中去粗取精,抽离出其中的经典家训名言,进行了独到而细致的分析,得出了新颖而富有实效的家训心得,《名门家训》义理深邃,解读浅显,相信能帮助家长培育出全面发展、才能出众的孩子。
  • 执念轻歌

    执念轻歌

    他是一心只想皈依佛门的皇家七子,生性淡漠,淡然处之。她是天下第一首富,最爱男子颜色,浪荡不羁。选妃宴上,他唯独只相中了她。他嫁她,只是为了不受人摆布,一心向佛。她娶他,只是为了那一张美如谪仙的容颜。婚后。下人前来禀告:“殿下不好啦,萧轻歌要纳妾!”他轻捻佛珠,神情淡然:“随她去。”下人再来禀告:“殿下不好啦,萧轻歌带男人回府了!”他轻捻佛珠,悠闲自在:“让她出钱给我修个新的佛堂,我给他们腾地方。”后来的某一日。他愤而怒起:“萧轻歌,能不能别让那些男人来烦我?”萧轻歌搂住他的腰,调笑道:“吃醋了?”他轻皱眉头,不紧不慢的说:“我向来不喜酸食,他们只是打扰到我念经了!”萧轻歌脸上的笑容逐渐崩裂……【1V1独宠,轻歌执隐,风流首富X佛系皇子,女宠男,双结局。】
  • 寒冰冻城:蓝颜媚君心

    寒冰冻城:蓝颜媚君心

    四大家族,这个大陆上最神秘的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的异能在不断衰弱,偌大的家族只剩下几个出类拔萃的少年。为了族长之争,从小玩大的少年们不得不打败对方,然而,更为血腥的竞争始终无法避免。谁的死亡唤醒了幽灵之花,无穷无尽的黑暗力量被封存,一旦释放,将会是怎样的生灵涂炭。无法预计的后果,那个身负两个灵魂的可怕少年终究是会选择仇恨还是爱。地狱归来,一场接着一场的较量正式开启,温润君子,寒冷腹黑,烈火如歌,这场戏剧,没有开始,也不会谢幕。
  • 网王之旅

    网王之旅

    既然上天如此厚待我这个异世之魂,我不潇洒玩一回,岂不可惜?阅读指南:作者是新手,如果有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拒绝人身攻击,请文明看书,如果不喜欢,可以直接不看。谢谢合作!?????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
  • 绝地求仙大冒险

    绝地求仙大冒险

    这是绝地求生版的仙侠游戏,没有枪、没有车、没有毒圈,取而代之的是法宝、仙禽灵兽、雷劫!在这个世界,处处是机遇,也处处是凶险。“伏地魔”卢小白躲在某个角落里,笑呵呵道:我这不是怂,是从心修仙!(本书诙谐幽默,请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