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2300000009

第9章 独上高楼的寂寞先驱及其文化开拓与课程贡献(2)

而身边既有的“人才”,包括门人与朋友,又不让他放弃政事专心学术,就这样,梁启超直到晚年也无法跳出功利激进的政治变革漩涡。1926年,转赴清华国学院任教的他得知“北伐”进展时,政治激情再度膨胀,竟把“儒家哲学”课程改成了“我的政治主张”。及至第二年,不得不考虑再次赴日避难时,还不忘鼓励清华学子“多多参与政治活动”。还好,梁启超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固然仍要被政治牵引,但也让他体会到了学术之乐。一些晚辈见了,甚至觉得这位引领时代“进步”的革新领袖其实是个单纯学者,但说其“忘情于政治活动”的“世人”其实是“非能知梁氏者也”。[125]

不过,当时晚辈看到的终究是梁启超晚年面相,今人可能遗憾“任公在学术上的造诣本甚深湛,如果他民国元年归国时即从事讲学教育工作,其贡献何止如此。”[126]尤其是看到他晚年已开始大力研究“中国文化史”,并提出“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文化,一面仍不可妄自菲薄,蔑弃其遗产”等文化革新原则,[127]更是容易对梁启超早年未能按此原则专心从事文化革新感到可惜。奈何木已成舟,怎能苛求梁启超付出更多行动。何况他已做的够多:不仅以一己之力推动了1898年以来的政治变革,而且让时人增强了对于文学、史学以及教育等文化领域的重视与认同,并切实贡献了以“国家”、“新民”为基本框架的文化革新范式,尽管他总体上没有走出将文化教育当作激进政治改革工具的功利主义文化革新轨道。

至此,该把目光转向章太炎了。梁启超是新一代“改良派”的杰出代表,而在“革命派”中,年龄、表现方面皆与梁启超旗鼓相当的人当属章太炎。事实上,如果讲师承背景,章太炎还要胜出一筹。章太炎出自曾国藩、俞樾一系,堪称拥有当时最优越的“文化资本”,而梁启超当初只是“布衣书生”康有为的弟子。提及这点背景差异,是想说明章太炎作为清末教育界名门之后,不仅必须承担一定的文化革新重任,而且其成绩和历史变革影响也不应输于梁启超,清末教育界也因为有这两大杰出后辈的登场,得以新生出许多精彩的文化转向与文化重建故事,乃至在整个历史变革进程中都可以看到年轻一代读书人的力量。

1888年,当“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时,21岁的章太炎则在“旁理诸子史传,始有著述之志。”[128]

两年后,即1890年,章太炎来到诂经精舍师从俞樾。在俞樾的调教下,他开始“以文字学为基础”,“从训诂、音韵、典章制度”等角度刻苦探究中国学术文化遗产。1891、1892年间,章太炎便完成《膏兰室札记》四册,其中尽是其解读《列子》《管子》《墨子》《庄子》等先秦诸子著作,《诗经》《尚书》《周礼》等儒家典籍以及《史记》《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之后拿出的“考释驳乱之作”。[129]

将孔子以外的“先秦诸子”和魏晋历史文化列为训诂对象,仅这一点就表明章太炎年轻时的学术视野便已大幅突破清代以来以儒家经学为主的考据学。若一直努力下去的话,章太炎自然有可能超越其师俞樾,开辟新考据学。不仅如此,24岁的他还接触到当时教育界最前沿的传统学术文化革新动向,即当时在万木草堂讲学的康有为发表的《新学伪经考》,从此知道一种正在兴起的说法,即儒家典籍有“今文”和“古文”两种版本之分,所谓更近孔子本意的“古文经”系汉代刘歆伪造。[130]章太炎不同意康有为的新说法,这意味着,只要他继续钻研,不仅可以光大俞樾一系的考据学,或许还能纠正康氏为抬高其影响、表达自家改革意志而推出的“今文经学”,为清末教育界及新一代学子开辟一条以更严谨的史实考证为基础的经学文化再造之路。这其实也是俞樾的期望。

俞樾也不认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还曾当面冷斥“公车上书”爆得大名、来诂经精舍拜访的康有为。俞樾希望弟子能站出来,以严谨扎实的考证功夫来阻止传统经学朝康有为的激进方向演进,将中国学术文化扳回到戴震、阮元等几代学人好不容易才确立起来的稳健轨道。但此后几年恶劣时局造成的学术畸变却将俞樾的希望彻底扑灭了。作为弟子的章太炎也没能抵御激烈时局变化给自己的学术生活带来的强大冲击。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剧烈刺激下,章太炎开始参加政治变革活动。

更令俞樾费解的是,为了尽快获取参与政治变革途径,章太炎竟然“寄会费银十六元”加入了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接着他又打算去上海,加入康有为参与其中的《时务报》,并为此于1896年离开了诂经精舍,令“俞先生颇不怿”。[131]两年后,俞樾为即将被激进政治运动终结的诂经精舍写了那首欲哭无泪的长诗。章太炎的离去是否加剧了他当时的痛苦心情,这里不得而知,但章太炎其实并未忘却恩师的学术期望,只是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他实在难以安心推进俞樾一系的几代学人开创的学术文化事业,而加入康有为阵营也是一时的无奈之举,因为甲午前后,那是他唯一能找到的政治变革捷径。

1898年春,急于寻找变革之路的章太炎甚至“跑到武昌,谒张之洞”,结果不仅没有施展一腔抱负,反而被张之洞认为有“欺君犯上”之嫌。当年的“戊戌变法”流产后,章太炎也被列为“通缉对象”,只得远走台湾避风。此时,章太炎仍留恋“改良”。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集团丧权辱国,让章太炎思想产生剧烈震动,他不再抱“改良”幻想。第二年,章太炎便积极与“革命”势力联络,因此再度被清政府通缉。1902年,章太炎到日本避难,结识了“革命派”核心领袖孙中山先生,思想由此日益转向“排满”、“革命”。

羁日期间,章太炎曾率先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著作。三个月后回国,还与梁启超以书信探讨如何编撰《中国通史》。1903年起,章太炎转赴上海,在中国教育会赞助的爱国学社任教。中国教育会发起人是蔡元培,爱国学社与中国教育会皆为当时重要的“革命”团体,意在通过教育培植“革命”力量。[132]章太炎似乎觉得这种办法实在太慢,没多久,他便在《苏报》公开署名,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同时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不仅与康、梁“改良派”彻底决裂,还等于是以准备赴死的极端方式来推动“革命”进程(事后经多方斡旋,本要被就地处决的章太炎被改判为入狱三年)。提及这些政治实践,是为了说明章太炎、梁启超这两位新起巨子不仅无法在文化领域形成旨趣一致的革新努力,反而都被清末剧烈历史变革进程引上了激进政治之路,只不过一个仍想依靠“大清”政体,一个则铁定要彻底推翻“大清”来重建政体。

水火不相容的立场差异及坚持,让章太炎成就了一番梁启超无法企及的传奇政治伟业。仅仅“革命元勋”这一地位(据许寿裳言,影响仅次于“国父”孙中山)[133],似乎就可以胜过“非国务大臣不做”的梁启超。更不要说梁启超在段祺瑞手下做“财务部长”都做不安稳,章太炎则是连段祺瑞的上司袁世凯都要大骂——面对章太炎的政治地位、影响力和不羁个性,袁世凯不仅讨好不成,还得委屈优待。[134]然而政治终归不是学术,纵使书写再多政治传奇故事,也不能以之代替学术文化创造,尤其是那种能够为现代中国教育提供“新文化”认同的学术文化创造,更是难以用政治革命的方式来代替。失去原有文化认同的现代中国教育能以什么样的“新文化”来重建自己的文化认同,这一难题仍得依靠学术文化创造本身来解决。

和梁启超一样,章太炎其实也很清楚政治行动解决不了文化问题。即以两人均看重的史学为例,章太炎也希望能破除“为帝王资政”的旧史学,为新一代学子创造以“国家”为本的“新史学”(即《中国通史》计划),并且章太炎也提出了十分明确、颇具现代意义的再造路径,即一方面考察“典志”制度,“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另一方面重写“纪传”,“以鼓舞民气”。[135]但这一史学再造构想终究被政治革命实践搁置了。直到1936年去世,章太炎也未拿出以制度“进化衰微”史和“民族精神”史为基本线索的《中国通史》,现代中国教育在史学文化方面能有什么样的建构与认同,仍需等待后一代人的努力。

还好,学术文化终究是章太炎心头一大挥之不去的牵挂。作为康有为之后中国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革新先锋之一,章太炎虽然总被清末以来的激进政治变革进程卷入,并因此进一步加剧他当时以激进政治变革为本的文化革新努力,但他仍为教育界后辈开辟了诸多值得珍视的学术文化革新领域与路径。例如他在诂经精舍时期的学术革新实践,便可以拓宽后辈的“国学”视野,使后辈不再局限于只是在狭窄的儒家“经学”领域展开探索,而大可以在先秦以来的一切历史文化积累中寻找中国文化革新之路。像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等两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推手之所以能大胆打破“孔家店”,将各种非儒学文化作为“新文化”创造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接受了章太炎的先锋教导与启发。

再比如,他的看家学术本领——字义训诂、音韵考证等,他把语言文字学作为文化革新的基础,也为后辈学子提供了一条更为严谨踏实的文化革新之路(相比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今文经学)。而后辈们也确实在章太炎的影响下,发起了方言研究、“国语统一”等语言学运动,从而为发展“新教育”、“新文化”奠定了新的共通语言基础。[136]这些都是章太炎为教育界做出的文化革新贡献[137],尽管如其弟子鲁迅所言,章太炎“留在革命史上”的“业绩”,“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138]

就章太炎的学术文化贡献而言,最值得关注的还不是他在诸多局部领域的实践与业绩,而是为重建整个中国学术文化做出的开拓性努力。章太炎在俞樾门下时,便已突破清代经学,将考据范围扩大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为创造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开辟了广阔空间。此后,章太炎的重心逐渐转向“革命”。不过“不忘讲学”的他总会将余力用于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1906年6月,章太炎再度赴日避难。两个月后他在东京成立“国学讲习会”,正式以“国学”一词来界定自己的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缔造计划。“国学讲习会”不是一个稳定的现代学术文化创造与教育机制,因为章太炎作为“革命的首席发言人”,必须继续发表政治革命言论,故而无法专心从事学术创造与传授,但此后五年(武昌起义爆发,章太炎才回国),章太炎时断时续的“讲学”却是康有为之后中国教育界“最重要”的一次学术文化认同重建努力,[139]丧失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认同的现代中国教育也因此得以形成一种广被后辈学子认同的“国故学”文化。

这一“国故学”文化成品正是1910年出版的讲义结集《国故论衡》,其中章太炎不仅为后辈学子确立了三大中国学术文化创造领域,即“小学”、“文学”和“诸子学”,而且要求每一领域的文化创造都必须先不计较“有用与否”,只是追求“实事求是之学”,并在此基础上“兼合新识”(“新学”),如此方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为此,章太炎还曾提醒后辈学子:不可像“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那样,“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暴自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因为他不晓得中国的长处,见得别无可爱,就把爱国爱种的心,一日衰薄一日”;更不可像康有为等人那样,虽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却是为了“将中国同欧洲的事,牵强附会起来,说甚么三世就是进化,……去仰攀欧洲最浅最陋的学说”。[140]

民国成立后,章太炎的《国故概论》没有被“教育部”定为新文化典范,而章太炎也不希望依靠“教育部”推动文化转型,因为他自东京讲学起就坚信“中国学术,自下倡之则益善,自上建之则日衰”[141]。这一民间立场让章太炎总是拒绝进入民国以来的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他的三科“国学”即“小学”、“文学”和“诸子学”也无法被放入现代学科课程体系,然而这些教育体制疏离均未妨碍他的文化影响,因为钱玄同、朱希祖、沈兼士、周树人等当时一群即将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心舞台担任文化革新主力的后辈学子均是他的学生,他也因此成为谁都无法否认的现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开山祖师,《国故论衡》则堪称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首出的一部杰作”。[142]

同类推荐
  •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校园安全常识手册)

    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关系家庭、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 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毛笔(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毛笔(阅读中华国粹)

    毛笔是以一些动物的毛类梳扎成锥形笔头,粘结在笔管一端,用于书写、绘画的工具。如果再深入一点,可以说,毛笔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传统书写工具,主要用于汉字的书写和传统图画,被列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之首,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故都的秋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故都的秋

    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所著的经典作品,散文篇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钓台的春昼》等;小说篇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微雪的早晨》等。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都充满浓浓的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文学创作中,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他常把个人的经历作为素材,解剖自我,剖析当时的社会,形成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
  • 父与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父与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以描写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为叙事主线,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具备了浓厚的时代色彩。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帕维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关于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 体验 激活物理课堂教与学:学生课堂自主体验活动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体验 激活物理课堂教与学:学生课堂自主体验活动及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从三方面阐述了“学生课堂自主体验活动”。其一是对“学生课堂自主体验活动”的认识,主要包括该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提出的理论、现实基础等。其二是“学生课堂自主体验活动”的方案,主要通过对活动方案的组成、分类来加深对活动方案的认识,同时重点探讨如何开发活动方案。其三介绍“学生课堂自主体验活动”的应用,包含活动应用的意义、原则,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的示例。附录中列出了一些活动方案以及相关调查问卷,可供教师参考。
热门推荐
  • 我在古代养娃娃

    我在古代养娃娃

    杨蕴华穿越了,莫名其妙的。这年头穿越都是不需要筛选的吗?再看着自己身边的几个小萝卜头。唉,算了,是安心过日子吧!
  • The Wreck of the Golden Mary

    The Wreck of the Golden Ma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极品狂妃

    极品狂妃

    拓跋凰为完成任务,穿越不同位面,一身兽皮,一根白骨棒,逍遥走异世。比她恶的凶兽,都被她吃了;想打劫她的人,全被她掳光;等等……她那么凶残还有人喜欢?还是暗恋?!不是吧……“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吗?”某人宠溺的看着她问。拓跋凰翻了个白眼;“因为你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百里王城空漠谷

    百里王城空漠谷

    “谷谷,我回来了!”男子从背后抱住了那个一尘不染的白衣女,脸上的灰险些擦到了女子无暇的面孔上,“百里,离我远一点,脏。”女子放下手里的书籍,用胳膊抵开他,男子泼皮无赖一般还是往上蹭,“不嘛,那你答应收了我,我就勉强洗个澡,离你一步远!”
  • 青春是一场伟大的失败

    青春是一场伟大的失败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惠特曼的散文作品集。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惠特曼都是响当当的名字。本书散文既有抒写热爱自然、花草、鸟兽、冥想的美文,也有记趣美国城市大街小巷,歌剧、话剧、舞蹈的小品,还有笔涉爱国情怀,充满人性追求,渴望和平以及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随笔,具有较强的文学欣赏价值。
  • 阴司冥律

    阴司冥律

    鬼差,听着是不是挺玄乎的?人家升仙圣佛,我却只能下地府,这是命,我认了,不求扫平乱世纵横三界,但求阴阳安定四海升平,这差事我接了……
  • 不要烟火只要星光

    不要烟火只要星光

    大傲娇影帝先生*小自恋女团妹妹影帝先生版文案:偶然的一个机会,影帝先生迷上了一个翻唱博主的声音。于是这个声音一直陪伴他走过迷惘、失恋等人生低谷时期。直到某一日,声音的主人从手机听筒里走出来,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漂亮妹妹站在他的面前。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就是她了!女团妹妹版文案:妹妹:影帝为何如此平易近人?众人:是平易近你!标签:甜甜甜!!!暮律的小备注:文中所涉及地名真真假假,不必细究。所涉及学校,完全虚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商业模式:商业的实质与未来

    商业模式:商业的实质与未来

    本书提出了一套商业模式设计的工具,从定义、功能、要素内在自洽逻辑、设计等环节进行拓展,使商业模式的设计有了衡量的标准,也使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清晰可见。
  • Egyptian Journal

    Egyptian Journal

    This is a first-hand journal about the Goldings' travels through Egypt, soon after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living on a motor cruiser on the Nile. Nothing went quite as planned, but William Golding's vivid and honest account of what actually happened, and of what he saw and felt about ancient Egypt and the exasperations of the living present, will delight his innumerable admirers and everyone who visits Egypt. "e;One of the funniest anti-travel books I have ever read"e;. (Daily Telegraph). "e;No previous book brings you so close to Golding the man. It bulges with abstruse knowledge ...and is often screamingly funny…Hugely enjoyable"e;. (The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