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演说往往正是因为讲的事情太多、太杂,使听众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内容上去。听众根本不可能跟上演说者的叙述速度,顶多在脑中留下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罢了。那么,他们对你的话还会有聆听的兴趣吗?因此,在一个主题的四周,应至少有100个以上不同的看法,而这100个看法中,只要选取10个加以整理即可,其他90个都可以放弃。只有这样精选话题,听众才能产生期望,才能使演讲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从而促使演讲成功。
选好话题成功演讲
演讲是人类的天赋权利,演讲是社会的进步动力,演讲是人生的发展能力。古今中外都有演讲能人,世界各国都有演讲高手,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演讲风格。但成功演讲的第一步,无疑是要选好一个适合的话题。
我为了什么而登台?我上台后要讲什么?这就是选话题。
失败的演说往往正是因为讲的事情太多、太杂,使听众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内容上去。那么,他们对你的话还会有聆听的兴趣吗?
这就是说,在演讲时,要点愈少愈好。例如谈到去公园游玩的话题,演说者太过于热心,往往会把公园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巨细无遗地介绍给听众。殊不知这样讲,听众根本不可能跟上演说者的叙述速度,顶多在脑中留下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罢了。但是,如果你把公园中最有趣的见闻,或者公园某一情趣最浓的部分,一一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予以介绍,那么听众就可以产生突出的印象。
无论任何主题,都不可忽略要点的把握,限定主题的范围,计算安排好时间,进行恰如其分、恰如其时的演说。如果是限时5分钟的演讲,则要点最好只定一两个;30分钟的演讲,要点最好不超过四五个。事实上,长时间的演说,能把四五个要点阐述清楚,并不多见。
要知道,只描述一个主题的表面现象,比深入挖掘主题要容易得多,然而这是投机取巧的简单把戏,极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挖掘主题”就是要你认真想想: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印证?正确地说,你的论点究竟是要证明什么?事实又是怎样发生的?这些都是准备阶段必须认真推敲的。只有如此,听众才能产生期望。在一个主题的四周,应至少有100个以上不同的看法,而这100个看法中,只要选取10个加以整理即可,其他90个都可以放弃。
所以说,演讲准备要充分,但不意味着永无头绪,要尽快选择好演说主题。你千万不要在演说的前两天才开始着手决定主题。话题决定愈早,也就愈可以提早对主题培养起潜意识,这是非常有利的。
诺曼·托玛斯说:“在重要演讲之前,演讲者一定得先在心中对主题反复斟酌,把演说准备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么一来,无论你在街上行走、看报、睡觉或起床,都可能会发现有利于演说的生动事例,也可能发现某种演说技巧。”
55岁的陈俊明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土著”,从读书到任教,至今28年。他又是学校的“潮人”,以生动风趣的语言享誉学院。2007年年底,陈俊明担任文法学院院长。2008年,他送走担任院长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我当时就已经有意识,就是不搞那种传统的演讲,我所说的传统的就是正统的,就是念的,就是官话,套话。”
2009年,在他的第二次毕业演讲中,他开始了“放肆”。他说:“我看了下,我比现在这个‘根叔’还放肆。很放肆。先整了首打油诗,那个打油诗我就是用的江城子的自度曲,把我们学校的一些环境串了起来,也把学生的起居生活串起来了。”
演讲中,他加入了一些比较炫的东西,“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成功的人生不需要张扬”,小沈阳也被他引入演讲。
那么,要怎样才能选好话题,从而演讲成功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中寻找富有生命启示的题目。初学演讲者所碰到的最大问题,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初学者怎么选择适当的题目演讲,这是演讲水平要上一个新台阶首先碰到的问题。
1.选择自己热切想要倾诉的演讲话题
无论是对于初习演讲者,还是对于渴望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演讲者,必须要对自己要演讲的题目要有深切的感觉,这一点极为重要。
2.对选择的演讲话题充满热忱
有一点必须明确,并非所有你我有资格谈论的题目才会激起人们的兴趣。譬如说,有一个人是自己动手型的人,那么他(她)确实够格谈如何去洗盘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他(她)就是对这个题目热衷不起来,而且事实上,他(她)根本想都不愿意去想这些事。可是,家庭主妇们——也就是家庭主管们,却把这个题目说得棒极快乐。她们心里或者对永远洗不完的盘子有股怒火,或者发现了新的方法可以处理这一恼人的家务。不管怎样,她们对这个题材来说极其热忱,因此她们可以就洗盘子的话题说得头头是道。
3.讲述生命对自己的启示
一般来说,诉说生命启示的演讲者,决不会吸引不到听众。当然,有时很不容易让演讲者接受这个观点——他们避免使用个人经验,以为这样太琐碎,太有局限性。他们宁愿上天下地去扯一般的概念及哲学原理。可悲的是,那里空气稀薄,凡夫俗子无法呼吸,人们都会关注生命,关注自我,因此,当你去诉说生命对你的启示时,他人自然会成为你的忠实听众。
4.演讲话题的内容,也要超越一点听众所理解的范围
真正伟大的经典,就是那少数几本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书籍。所以它们好像是工具书一样,可以不断重复地阅读。而且每次阅读时,都可以从里面吸取不同的东西;而每次所获得的,就代表心智发展又往前跨出了一步,同时也能慢慢领悟出其他有待深入了解的事物。
选题和篇幅都重要
有一位哲人说:“鱼并非均匀地分配在所有的水域上,同一区域,有人能钓到大鲤鱼,而另一些人则钓到的总是小鱼。因此,选择池塘变得十分重要了。在这个池塘钓鱼,我是经过反复地选择的,而你则是完全盲目的,尽管我们碰巧遇在一起了,但是我们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我知道自己的选择,而你是随机,也许你能有好机会,但是机会不可能总是惠顾你。真正的成功需要积累和理智的选择。”
演讲的选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讲的成败。题目选得好,演讲就容易受到听众的欢迎,演讲的目的就容易实现;反之,就难以引起听众的兴趣,演讲目的就不容易实现或根本实现不了。有听众,绝大多数人和演讲的题目无关,这些人也许就走了,演讲自然难以进行下去;没有听众,或者听众甚少,恐怕演讲就不能开场。所以,演讲的内容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可从三点去考虑:
1.现实社会矛盾的“焦点”
社会矛盾的“焦点”,往往能集中反映社会、时代的本质,因而它和人民的各种利益关系极为密切,这样的演讲内容很容易吸引广大的听众,并且演讲也会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是“焦点”问题也许和方针、政策有较大的关联,选取此类选题时,一定要读懂相关的政策,切不可太随意。
2.听众关心的“热点”
听众关心的“热点”,自然容易唤起听众对演说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听众也许想从演讲中找到对某种问题的解释,也许想了解某种知识,总之,听众是带着某种欲望来的。演讲者对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定要有较深刻的理解,不可一知半解,更不能连自己还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贸然去讲;演讲中一定要坚持健康有益的原则,注意演讲的正确方向,要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不去迎合低级趣味。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很多,选取什么,必要三思而后行。
3.专业演讲
这是指专业知识方面的演讲,选题时必须选你最擅长的专业领域,且素有研究,理解得深刻而且有独立的见解,演讲时可以深刻而全面地阐叙,使听众有所收获。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去讲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或自己尚无足够储备的知识,那是十分危险的,“知之是知之,不知是不知”,上得了台,下不了台就难受了。
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人们的了解必定有自己的范围,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清楚,也不可能对某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就研究得十分深刻,甚至有研究成果。所以,演说前不管对某个选题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也还会有不足的。如果选题不要那么大,定在某一点或几点上,也许演说的效果会好一些。听众一般来讲很难长时间地听一个人滔滔不绝地演说,所以要求演讲的篇幅尽量短而精,一般最好不超过20分钟。这样做不仅珍惜了时间,演讲的结构也可以简单巧妙,听众乐于接受。马克·吐温听关于救济穷人的牧师演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言多必失,语多必败”,如果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说,怎么能不叫人烦呢!听领导报告,这个领导讲一次重要性,那个领导又讲一次,基本上是有几个领导讲几次,都大同小异,下面的听众能不烦吗!尽管是下属,迫于领导的压力,不敢走,或者是上头开大会,底下开小会;或者是闭目静思,不知在想什么。演讲者如果把几个领导的话反复讲,听众没有下属的身份,自然会走掉的。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45分钟的演讲中,听众在前15分钟注意力集中,获得信息较多,尔后的30分钟效果很差,收益也很差。非讲学的演讲,最好是短而精,10分钟左右,一气呵成为最好。如果是内容丰富的报告式或讲座式演讲,就要求事例生动,语言风趣,并穿插活泼的与听众的对话,以调节气氛,吸引注意。当然要避免歌星那种和台下听众沟通的方法,因为太过分了。
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他:“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需要花多少时间?”他回答:“两个星期。”“准备30分钟的讲稿呢?”“一个星期。”“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这段对话告诉我们:篇幅越短,准备越要充分,短而精是精彩演讲的一大特点,没有大量的资料的去伪存真、删繁就简的过程是达不到短而精的。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列宁的著名演讲《什么是苏维埃政权》总共时间只用了3分钟。要是换了别人去讲,不知要讲多长呢!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录中写道:“尽管列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宣传经验……但是,他对每一次演说,每一次报告,每一次讲话,都要精心准备。”
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说》只有十几句话,600来字,所用的时间不到3分钟,却准备了两个星期:林肯的演说,思想博大精深,结构紧凑严谨,轰动全国,驰誉世界,成为最著名的演说,让人们长久的记忆,铭刻不忘。而演讲了两个小时的爱佛雷特,早巳让人们忘掉了。
选择熟悉的话题
演讲话题应该是演讲者有能力驾驭的,这是准备演讲时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即使有了很好的话题,也不可能有成功的演讲。从这一原则出发,演讲者应该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话题,或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和侧面去谈论某一个话题。
如果能在演讲中加入自己的亲身经历,那就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了:因为人们对于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故事远比那些平淡的事例更感兴趣。
你不妨回想一下你曾经旅行过的地方、你曾经从事过的工作以及曾经令你陷入困境的事件。或许你乘坐热气球升空过,或许你参加过由某个著名大学校长选定的非正式顾问团,或许你在一次银行抢劫中做过人质。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值得一说的故事。不过,不要忽视那些在你自己看来是平淡无奇的经历,它们在别人的眼中或许会生动有趣。如果你是若干孩子中的一个,或者如果你一直都是从事自主经营,或者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在学校里说的并非是你的母语,这样通过和听众分享你的经历和体会,你可以增加他们对这些陌生的事物的了解。
你是在既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演说的。在另外一些场合,你的个人背景就是演说题目很好的灵感源泉,完全可能发展成一篇引人注目且内容翔实的演说。
我们每个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都有着一技之长。你是如何谋生的?如果你在房地产领域的知识为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可以确信会有一批听众迫切地渴望聆听你的见解。不过,具备演说价值的工作并不一定需要有优厚的报酬或声望卓著。事实上,人们都希望了解事情是如何运转的。人们通常在聆听过程和步骤时兴致盎然,即便在从业者本人看来这些过程和步骤毫无出奇之处。比如,你的行李是如何从一个机场转到另一个机场的?在一次音乐会上后台都在发生着什么?
或者,不谈论你工作的原理和机制,你可以围绕你生活中所遇到的人来构建一篇演说。如果你喜欢观察他人并在描述他们的行为举止上颇有天赋,你可以变成一位业余的人类学家或社会心理学者。还有诸如此类的话题——你可以对人类的天性或者我们文化中的某些方面提供独特的洞察和见识:邮递员眼中的狗的主人,奇特的部落习俗,在一个牙医候诊室里看到的人情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