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500000002

第2章 卷首心语——阅读《红楼梦》,缅怀曹雪芹(1)

曹雪芹的先祖是辽东汉人,被俘虏而成为满洲贵族的“牛录包衣”(家内奴隶)。后来,他的六代祖曹锡远、五代祖曹振彦遂以军功得到提拔,并从龙入关,但曹家此时并未取得显赫的地位。直到玄烨亲政以后,出身“包衣下贱”的曹家,才“赖保育之恩”——即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当过玄烨的“保姆”(非乳母),方逐渐发迹变泰。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点放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从此奠定曹家的基业。继曹玺之后,曾做过玄烨“佩笔侍从”、侍卫的曹寅继任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使家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生于末世运偏消”。赫赫扬扬的江南曹家因曹寅的病逝、康熙帝的退位终于运终数尽,树倒猢狲散。刚刚13岁的曹雪芹从此结束了“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富贵公子生活,于雍正六年(1728)初夏,离开了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石头城,回到了“月照丹墀环佩齐,风生青琐旌旗扬”的天作神京。从敦诚、敦敏、张宜泉诗文集中的记载,以及《红楼梦》“楔子”中的“作者自云”、“自又云”与清宫档案里知道,曹雪芹一家回到北京后,先是居住在曹寅曾经住过的南轩——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旧宅之内。约在乾隆二年(1724)之后不久,曹雪芹离开南轩,屡栖破庙,最后结庐西郊,“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穷困生活由此开始……

一 扬州旧梦久已觉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天,出身于“天潢贵胄”的宗室诗人敦诚,在喜峰口松亭关榷署写了一首《寄怀曹雪芹(霑)》,诗云: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篱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敦诚在这首寄怀诗中,真实地描述了曹雪芹家世变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满怀深情地追忆了他们于“虎门”(宗学)朝夕相处的高情雅谊;高度称赞了曹雪芹诗笔的奇崛和高谈雄辩的傲岸性格;真诚地劝勉他在困窘的条件下坚持“著书黄叶村”。

毫无疑问,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的内容,为我们推究曹雪芹家世生平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敦诗首句“少陵昔赠曹将军”袭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句“将军魏武之子孙……文采风流今尚存。”第四句“于今环堵蓬蒿屯”亦源自杜甫《贻院隐居昉》诗“蓬蒿翳环堵”句意。所谓“扬州旧梦久已觉”句下小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是研究曹雪芹生年的重要信息。“旧梦”是指曹家在江南的繁华生活已成“旧梦”,“久已觉”含意非常深刻,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曹雪芹在经历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大变故之后,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很快地“觉悟”了。诗末句“不如著书黄叶村”,显然指雪芹晚年过着一种“隐居”生活。

江南——当时的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一带,是中国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圣地”之一。这些地方的丝织业、盐运业、商业及其他手工业最为兴盛发达。曹家久居江南长达60年,与他们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过了一段“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世家大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曹家连同他们的几门亲戚盛极而衰,如同《红楼梦》中所说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梦散”扬州任所,继而曹雪芹的生父又不幸“染疾”身故,黄口无知的曹頫过继后不久,曹家的大靠山——康熙皇帝也寿终正寝了。新皇帝雍正上台,励精图治,要扭转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1723年,雍正皇帝亲政伊始,即从整顿经济、吏治两方面开刀。首先,他下令严查钱粮亏空,追补积欠。曹家因在康熙年间四次接驾中堆山填海般地肆意挥霍,让老主子尽情享乐,欠下国库十几万两银两。结果到了雍正五年(1727)底,曹頫任上仍然偿还不清所亏银两。这些亏空连同骚扰驿站事件,终于触怒雍正皇帝,导致曹頫先是被革职,然后遭遇抄家藉产的厄运。

曹家家道中落,不仅改变了曹雪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同时对这个正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少年的思想也是一个意外的冲击。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倘若仅注意到曹家家世变故带给曹雪芹思想的影响,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及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随处可见与曹家变故极为相似的例证,这种变故绝非个别的偶然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当家族由盛而衰之后,其子孙后人所选择的道路极不相同:有的终生消沉、颓废,抱怨造化弄人;有的潦倒不堪却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一事无成;有的则阿谀当权,投机钻营,想方设法混上个有饭吃的“官长”,做统治阶级的鹰犬。具有同样家世变故的人是很多的,但能如曹雪芹一样,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诗人、戏曲家、小说家,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而名垂青史者,却绝对是凤毛麟角。因此,曹雪芹能够从“旧梦”中觉醒,思想发生变化,并写出伟大的《红楼梦》,除了饱受家世变故这一原因之外,还应该有他所处的时代原因,以及他个人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等主客观条件。

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末世”,这是一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的时代。这对曹雪芹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他家世变化的影响。

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着新思想的“因子”,它悄然而有力地冲击着封建制度的根基。整个封建社会内部,随着新经济因素的萌芽、发展、壮大,市民阶层也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两次启蒙思潮已经在呼唤人们的觉醒。新与旧、前进与保守,在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一个是在搏斗中成长、壮大,一个是在搏斗中走向衰落和死亡。

“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山明水秀、繁花似锦的江南度过的。那里的成长环境,使他有机会首先呼吸到新时代到来前的新鲜空气,而曹家的败落又使他有机会看到旧时代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于这位天资聪颖的未来的大作家来说,江南的生活虽然仅有短暂的13年,但却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会不停地向他的祖母、母亲、叔父,乃至他所认识的每一个管家奴仆,追问家世兴盛与消亡的原因。一幕幕的“往事”在脑海中闪现,如锥刺骨般敲打着他的心扉。他在吞咽一颗“苦果”,品尝着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真实素材。他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江南“贾家”,正是隐去“真事”的曹家的影子。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思想中所反映出的那些民主与自由的要求,也正是曹雪芹受到新时代影响的表观。

一个作家的文化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曹雪芹是在一个“诗书旧族”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不仅可以从织造官衙中送往迎来的文人墨客、外国贡使、传教士身上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还有条件从祖父曹寅留下来的《楝亭集》和数以万卷的藏书中,得到别人难得一见的书本知识。这些条件,加上他个人的勤奋努力,“杂学旁搜”,为他未来的《红楼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恩格斯在《致裴·拉萨尔》一信中说过:“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8世纪中叶的中国社会现实,为曹雪芹提供了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帮助他认清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因此,他能够在《红楼梦》中塑造出贾宝玉、林黛玉这些追求自由、平等,具有博爱精神的典型人物。曹雪芹把一个为人称颂的“盛世”,看成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认为那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衰亡前的回光返照。在曹雪芹心目中,旧制度终有一天要“运终数尽”的。这绝非是因为曹家一门遭受变故,或是他个人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落到“举家食粥”穷困生活的“琐碎的个人欲望”的发泄。他同旧制度彻底决裂,用如椽巨笔写出《红楼梦》,把旧制度撕开来让世人看,让人们看清历史的走向,“正是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曹雪芹精心创作的《红楼梦》,不仅深刻揭露了旧世界的不合理,而且还满怀激情地歌颂了那些敢于向旧制度提出怀疑、并与之斗争的社会下层人物。曹雪芹不只是站在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怨恨、诅咒它,更重要的是,他怀着一颗热烈的希望之心,去追求新的光明世界的到来!林黛玉的《葬花词》是以花喻人,叹息美的消逝、人生的短暂。诗中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曹雪芹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着千百万人心弦的“天问”!200年间,这“天问”震荡着、回旋着,直到旧制度——封建社会的彻底灭亡!

二 传神文笔足千秋

无疑,曹雪芹的“觉醒”,在于他留下了一部《红楼梦》。他的“忆”,不是要找回昔日的“繁华”,重回“温柔乡”,而是在用自己手中的解剖刀,解剖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消亡的病根,探寻吞噬这个庞大“躯体”的内因与外因。尽管他的思想是朦胧的、困惑的,但却是深刻的、勇敢的。他的名字将永远和《红楼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无论是前人、今人或者后人,要研究和评价曹雪芹伟大的一生,都始终离不开对《红楼梦》一书的研究和评价。

从脂砚斋等少数人评《石头记》开始,迄今为止,除了极个别人之外,绝大多数的读者和研究者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甲戌本《石头记》卷首凡例之末附有一首七律,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不管研究者们的说法如何不一致,其末二句却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一个非常知心的评价。这14个字把曹雪芹一生撰著《红楼梦》的全部心血,作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如果联系到《红楼梦》第一回作者所写的第一首标题诗,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心确实是相通的。第一首标题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诗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是满含辛酸泪来写作《红楼梦》的。脂砚斋等人评《石头记》,有时是“放声大哭”,有时是“血泪盈腮”,这其中固然有批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但同时更说明《红楼梦》这部小说写得成功,感人至深!

继脂评之后,清宗室文人永忠曾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写下“吊雪芹三绝句”:

其第一首绝句说: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第三首绝句又说: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下赋穷愁。

这是一个宗室文人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代表了自乾隆以来绝大多数封建文人的看法,一个“情”字,足以反映出永忠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美学价值的认识。

近代的红学研究中,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考证派固然有较大的影响,并成为百年以来的红学“统治者”,但由于他们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唯有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一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评论,是最深刻的,最符合《红楼梦》的实际情况。因此,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是最值得我们今天的研究者重视和学习的。

鲁迅先生在《(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中说过:

在中国,小说向来不算文学的。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18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伟大的作品。

从这句话中可以明显看出,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给予高度肯定的。

那么,《红楼梦》究竟好在哪里?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高度赞扬这部小说?鲁迅先生在以下几段评论中作了非常深刻的阐述,他说: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相同。

说“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相同”,其具体内容又是指什么呢?鲁迅先生下面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为写实,转成新鲜。

“写实”、“存本真”,这是一切文学作品成功的根本所在。此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对《红楼梦》“写实”的价值和意义说得更详细、更具体。他说:

同类推荐
  • 幺幺的地震

    幺幺的地震

    她就是汶川大地震中那位最有名的“总理让路女孩”。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右腿,她是一个惹人怜爱的孩子。但是,在社会爱心的滋润下,她已经一步步地从灾难的恐惧中走了出来,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的梦里又开满了鲜花……作家巧妙地借用她的一双泪眼,生动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汶川在地震……
  • 爱在左 情在右

    爱在左 情在右

    爱情就是,有着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却也有着令人不舍的东西;爱情就是,笑着面对一切的猝不及防。爱与情之间,充斥着太多缺乏逻辑却饱含情绪的故事,于是,离开的记忆,都化作了菩提,于是觉悟,于是懂得。《爱在左,情在右》,包含了182篇散文,这个秋天,重磅出击。本书的语言赋有诗意,灵动的文字,漫无目的地穿梭于我们的精神领域中,不经意地触碰着你我心灵中那片关于美好生活的柔软领地。有血有肉的生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彼此最刻骨铭心的修行。
  •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

    《笛声何处》系余秋雨创作散文。《笛声何处》当中,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余秋雨称,《笛声何处》的创作准备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文化苦旅》还没有进入台湾,余秋雨赴台所到之处的一系列活动,均是以昆曲学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专题研究

    本书是从语言的角度专门研究莫言小说语言中的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的一部著作。
  • 2016小品文选粹

    2016小品文选粹

    本书精选了2016年度发表在国内文学报刊的优秀的55篇小品文。分别为胡松涛的《最影响中国的关键词》,刘醒龙的《我有南海四千里》,阿甘的《放下,是一种美丽》等。这些小品文题材涉及广泛,内容有深度,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可读性来讲,都极具代表性。
热门推荐
  • 超级电鳗分身

    超级电鳗分身

    因为一次意外,陈凡意外的获得一条电鳗作为分身!作为一个很有想法的人,陈凡当然要好好的研究一下这电鳗分身。船长们,还在为索马里海盗而头疼吗?来网站上雇佣我吧,保证让你的船比美国航母护航还安全!什么什么?阿三新下水了一艘隐形护卫舰?这家伙难道忘了海洋里我说的算了吗?不按吨位缴纳保护费,那就等着莫名其妙的沉没吧!总统们,还在为周边国家的军舰太强大而烦恼吗?还在为对方的航母太过犀利而头疼吗?上网花一百万美金注册成为VIP会员,那不管你有多弱小,在茫茫海洋里都会获得一片属于你的天空。PS:新书震撼发布:《超级怪兽工厂》,一本同样讲巨兽,但更精彩的书。
  • 人生如梦全凭演技

    人生如梦全凭演技

    在爱与恨的交织中,她/他又会这怎样选择。
  • 都市之妖孽公子

    都市之妖孽公子

    【一日十更,唯我萌靓】三年前,他被人陷害,不知所踪。三年后王者归来,尔等,唯有臣服,或者死亡。已有百万字老书《都市超级神尊》
  • 请你记住我

    请你记住我

    故事从北国长春一个普通家庭讲起,刘让秋从小就失去母亲和奶奶,沉默是整个家庭的主题,让秋和爷爷相依为命,为了寻找失智而出走的奶奶,他们走遍了长春的大街小巷。上了高中,在一个复读的学生自杀的事件后,让秋和许桥相识。让秋发现,许桥表面上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实际上她无法辨识陌生人,因为出生时头部被奶奶摔过,她得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病,叫“失认症”。刘让秋和许桥都曾经被抛弃过,他们把对方当做自己的依靠,一起大合唱,帮助残疾的同学抵抗学校,一起攒钱去看演唱会。后来刘让秋为保护许桥和老师发生冲突,进了少管所。许桥考上了北京的音乐学院,两个人因此而失散,直到北漂的让秋,在电视上看许桥,他发现自己生活又有奔头了……
  • 史上最弱魔女米亚

    史上最弱魔女米亚

    隔绝的空间,是世外桃源?还是人间炼狱?魔女里唯一的例外,最强例外?最弱例外?复杂的身世,错乱的记忆,以及纠缠不休的关系。光与暗只有一线之隔,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是善?是恶?在明?在暗?不过刹那!崩坏只需一秒,所以,交付出所有的一切,就此沉沦,毁灭,坠落深渊!
  •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创业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创业版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主要内容:成功正如大海对岸的一座“金山”,如果想拥有它,唯有用顽强不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来磨炼自己,在成长中掌握横渡大海的本领,最终才能如愿以偿。否则不是淹死在大海,就是遥不可及,空想一场……,唯有成长了,成功才能水到渠成。
  • 中国式带队伍

    中国式带队伍

    《中国式带队伍:带队伍就是带人心》立足于中国人的特性,充分发掘和利用《易经》中的团队管理智慧,畅谈带队伍必须解决的分工协作、合理授权、协调沟通、文化建设、领导激励等问题,化成了可落地、可执行的解决方案。方法持经达变,案例典型接地气,见解深刻独特,可读性极强,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史上最强妖猴

    史上最强妖猴

    末世,从一把手术刀开始科幻类,可以去看看
  • 原来是浮萍

    原来是浮萍

    【妖怪类+单元剧】浮萍生于昆仑,活了万年,与她同时的生灵或为仙或为神,但她,偏偏还只是妖。因为浮萍能探寻人身上的气场,感知人的命运,所以她选择了为人算命。在这个过程中,她遇见了许多有趣的人。包括,那个温柔似水的他。 他们早在远古就已经相爱,只是往事已经不再重要。后来的旅途,他们越过奇异诡谲的古城,行至茫茫无人烟的荒漠,去往熙熙攘攘的闹市。这其中,有生死相随,有悲伤离别,但,不变的,是他们一直在一起。后来她才知,她不能成仙,不能成神,也不能成佛的原因,是因为她心中情太多。不论是对谁,都是一颗赤子之心。仙,神,佛虽是怜悯众生的,众生在他们面前都是平等的,但他们亦是无情的。只有她,是个异类。所以,不能成仙,不能成神,只能是妖,以人的形态行走于天地间。不能成仙,不能成神,亦不能成佛,那就索性做个浮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