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7400000003

第3章 止小儿哭(2)

我觉得趣味有真假与深浅之分,而没有时代之分。人类很多东西是共同的,时代、地域都不能作为界限。所谓过时的趣味又是怎样呢?就是一种虚假的趣味,它不是你自己真正感受到的,而是从纸本或其他方面得来的,是装腔作势的。整天要装出自己是宋朝人的样子,这肯定不行。你对桃花感兴趣,你就去画桃花,但你怎么画都只会是现代的。假如你对这个事物兴趣盎然,而不是因为看到宋人的画,那这个兴趣肯定就是真实的,是个人的。这种兴趣只要是真实的、诚恳的就好。一场球赛踢完,都哭过笑过之后,我们才会开始评论这场球赛,有自己的说法。而当球赛还没有结束,你说任何话都为时过早。所以评论当代是一个难事。

所以我觉得,某种趣味是古典的、过时的,只能放进博物馆,这种观点不太站得住。说它过时是不对的,只能说它虚假。虚假是存在的,大量好像很过时的东西,它的不好不是因为过时。比如范曾的画,不是说他的趣味过时,而是虚伪,所以不好,并不是说画古人就不好。我的观点,比如你去拍《哈姆雷特》,这不是过时不过时、现代不现代的问题,而是子虚乌有的事,但是它的情绪是真实的,所以它依然可以现代。比如《木马记》之类,简直过时得要命,《荷马史诗》里的东西,且不说时代问题,真实性都值得怀疑,究竟有没有这些事都不知道,但它依然让大家觉得有兴趣。画现代就一定深刻、真实吗?不一定,你同样可以画得很虚伪。我比较倾向于中国禅宗的思想方法,它里面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皮相与实际——事物本真的东西价值更大一些,皮相的东西价值就小一些,应该透过皮相去看内涵,这样对于从艺者收获更大。

画一无是处的画

画一无是处的画是我一直梦想的事,假如有一天真能画出来,我就真的太牛逼了。像我这类画家,历史上有,不是他在学我,也不是我在学他。就像唱歌一样,有人天生就是很甜的嗓子,有人天生就是公鸭嗓子,并不是说公鸭嗓子就一定唱不好歌,有的公鸭嗓子训练得好,自己控制又好,会唱出比较特殊的歌,大家也非常喜欢。其实历史上有这样的画家,比如金农,画得就是歪歪倒倒的,就像嗓子只能在低音区活动,没法好好唱歌,不是他故意要怎么样。

我生在这个时代是相对幸运的。类似关良这样的画家,在活着的时候,除了几个真的很有文化教养的,比如老舍、郭沫若能够欣赏他的画,普通老百姓是不理他的。我从小特别崇拜关良,1976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了一本关良的画册,我到新华书店指着架上的画册说多少钱,我要买。人家说十二块钱。我说你拿来我看看。他说你不要看了,画得跟小孩一样。我说我要买。他说你不要买,买回家一定要退的。我说我把钱给你,你把画册给我好不好?他说你不要,你肯定要来退的,麻烦不麻烦。他死活不相信我要买画册。

关良的画直到前些年在市场上还是很便宜,远不如其他画家卖得好。所以我觉得,像我这种画家,今天能够有朋友关注,在市场上还能够有口饭吃,已经很知足了,我不想发太多财。

中国画坛缺少真正能够让消费者受益的东西。比如一幅画,你三千买来,不想要了,过两天碰到喜欢它的人,三千五也能让得掉。他买回家,挂在家里自己享受。我希望进入一个真正的市场。你不喜欢,我不强迫你。我这样的画有人喜欢,他那样的画也有别人喜欢。假如你的价格正常,作为一个活着的人,不要跟齐白石、黄宾虹这些已经做鬼的老先生比价。

关于画廊,我认为中国这种遍地开花的小画廊是挺特殊的现象,它没有分类。西方的画廊是分类的,分得很清楚。最高级别的画廊,跟人民群众没有关系。我在法国的博物馆看展览,每一次最拥挤的地方就是印象派绘画的那几个馆。我仔细听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不关心这张画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只是在谈这张画卖到三千万美元,那张画卖到七千万美元,都是在谈钱的事儿。确实钱跟广大的受众最有关系。至于这张画好坏与否,这是地震的震中,这点东西的波动跟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这是第一级画廊做的事。比如做毕加索的画廊,人家的资本是非常雄厚的,但是第一代老板却活活饿死。他当时以不可想象的低价收进了毕加索的画,但确实是到后来才被认同,才发了大财。

同时还有第二、第三级的画廊。我只是用这个价格买来,赚一个批发或者零售的差价,给你买回家去,装饰一下自己的墙壁。西方出现非常稳定的资产阶级以后,他需要这样的艺术品宣泄自己的情感。他又需要非常怪的艺术,那就是现代派的作品。“稳定”这个词非常重要,中国的富翁现在可以有三十亿在手里,但这三十亿大多来路不明,经不住推敲。可能你2007年有三十个亿,2009年就进监狱了,好多人自己也明白。

这个阶级在中国不稳定,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就变得半真半假,他实在烦得受不了,就到KTV包三个小姐,没有想自己怎么好好过日子,所以他的精神世界也不可能转到艺术上来。他可能投资很多所谓的艺术品,在画廊里、高级的古董店里,但他们只会把艺术品越做越坏。

我觉得遍地开花的小画廊心要沉下来,不要指望发大财,发大财想干吗去?你想弄二十个亿到手里?送死的交易呀!在西门庆花天酒地之后,有一个品人的评语说了:“何福消受?”你有多大本事能消受这个东西?果然过不了两天就家破人亡,如此而已。

中国讲知足而乐,我觉得所谓的小画廊,应该花不是很多的钱,买到真正值得你欣赏的东西。放在家里,也是保值的。你如果不喜欢或者家里人急用,也可以让掉,比如你花了三万块钱,买了十张不一样的小品,突然你儿子要娶媳妇儿了,你缺三万块钱用,没准儿你还能三万五千把它卖掉呢!这不是挺好?这才是二三级画廊应该做的事。不要指着这个东西发大财,假如想发大财,那就要防备倒大霉,只能这样。

一个画家的作品有好坏之分,跟他自己的比,有精品,当然也有一般的作品,这时候比较难判定。从画廊经商的角度,一般认为比较细一点、画得密一点的东西,价值高一些;粗犷一些、疏落一些的东西,价格低一些。这样的量化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比较不可靠的。画家的作品有没有优劣?当然有。打个比方,齐白石各处表现得十分充分的画,最多只占他作品的十分之二。而很多画家一辈子只画过一两张好画。以我自己的作品来看,我刚定下来的三千块一平尺的价格,和我所有的画去比较,是比较划算的,如果你买到比较精的作品,那更是划算。

假如你跟我订了五十平尺的画,一般来说我不会给你画出最精的东西,也不会给你画出太差的东西。我就用熟悉的方法把它完成而已,这是完成订件。有的东西是大起大落,没有人订的时候,我在家里瞎弄,可能反而画出来特别精彩的东西。这种东西我不会拿出来卖,我留作种子,作为以后再发展的参考。当然,有时候也会出大量废品,泡在水里,当擦地板的工具用。

一个个体画家,其实是没有办法让群众都喜欢他的画的。我一年画一千平尺,这也是因为目前我需要钱来过相对宽裕的日子。假如我的画卖到三万一平尺、五万一平尺,我也不会画这么多。

画画永远是少数人玩的游戏,少数人在画,少数人在买,大多数人读印刷品而已。毕加索的画有多少人拥有?没有太多。但毕加索其实算画得非常多的,几屋子的画,画完就把屋子封掉。那么这些画都在哪呢?大多在博物馆。又比如塞尚,他穷了一辈子,直到快死才开始卖画。他那么多画,西方又有那么多资本家,我碰到过几十亿身家的人,但是我没有看到他家里藏着塞尚的画。塞尚、毕加索影响几代人的审美,有毕加索和没有毕加索我们的审美是不同的,有爱因斯坦和没有爱因斯坦我们看这个世界也是两样的。这种人的作品,老百姓怎么会每人手里都有一张?他又不是印刷机,他的东西大多在博物馆待着,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普通画廊要完成的事就是美化一下老百姓的生活,我花一千两千,花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工资,买一件东西挂在家里,显示我还有点文化趣味。

我认识的德国人跟我说,他们家里曾经有过两张凡·高作品,他的外祖母和凡·高是朋友。我说那你们家还需要工作吗?一张凡·高作品就好几千万美元。他说当时两张凡·高作品就换了两个煤油炉子。我说,你傻不傻?他说,二战后,一个煤油炉子就是一家人的性命,什么叫傻?

生活肯定是一场赌博,买画、卖画更带赌博性质。有可能你买回家一张废纸,也有可能买回家一张无价之宝。这个赌我们现在赌得太小,我觉得意思不大。其实作为画家来说,我根本不需要广大群众都喜欢我的画,如果都喜欢的话,我也画不了,我哪有那么多画?我只需要少数有实力而且看得懂我的画的人,大家能好好合作就够了。

之前的炒作,赌得太盲目了,把在世的人的价格一下子弄得比已经做鬼的人的价格还要高,太急功近利。其实画家像是一只鸡,市场好好地养这只鸡,让它一天下一个鸡蛋,挺好的。但现在是,大家把这只鸡捉住宰掉,想象它肚子里面肯定有好多蛋,结果只拿出来一个还没有成形的蛋。

一百个齐白石

中国画确实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画法、欣赏、评价,都有自己的一套。而现当代艺术游戏的指向和完成过程却不同,它不是一个作者弄完了,读者欣赏一遍就能完成的事,而变成了作者没写完就让读者参与进去的一个价值位移,所以就不太好说。杜尚的《小便器》,如果它仅仅是同花顺中的3、4、5,而没有后面社会赋予它6、7、8、9、10,那它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只会说这个人有病。但就是这个事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所有的人都会说好,你要说不好,别人就可能说你这个人很无聊、没有现代感,弄得没人敢说。一定要强迫自己知道有一个二百五叫某某某,这样的社会风尚是不是就是好事情?现在说起来还为时过早。这个社会有好的一面,它强迫大家学习新的东西,不要在旧东西里面过于徘徊,过于得意,而要去关注一些新的信息,打开自己的思想;但是这样也会出现不好的一面,就是会让大家变得浮躁。所以我开玩笑说,中央美院可以改名叫中央美术情报交流学院,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心思好好画画了,他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画,于是就派出大量的人到世界各地去探听消息,交流美国人在干什么,法国人在干什么,墨西哥人又在干什么,只对这些事情感兴趣。这样就容易把自己弄得跟无头苍蝇一样,整天撞来撞去。我想起《光荣与梦想》里面说到他们搞运动的时候,家里的成年人没人敢在外面说话,怕人家说他土。回家后一定要听家里面十五六岁的孩子怎么说话,比如高兴不能说高兴,要说“HAPPY”,感慨要说“哇”,四十岁的老头出去这样说话,感觉比较时髦。当时髦变成一种风尚的时候,就强迫你一定要学会这种语言,学会这种腔调。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更加宽容,兴趣和价值取向应该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各种价值取向都有比较自由的生长空间,尤其是艺术,在审美上面要有更加丰富的样式。当更加丰富的价值取向出现的时候,社会就会变得更美好一些,或者说更深刻一些,而不是单纯的赶时髦,也不是单纯的装典雅。就目前而言,各个艺术门类都不太理想。李小山有一篇文章,我看过后就跟他说:“天天临古人固然是不太理想的,天天装洋鬼子好像也不理想,凡事都有它的短处,大家都在装苏东坡,装凡·高、塞尚,也没什么意思。”之前也跟吴敢他们提到这个问题,他们给我一个很悲观的答案:历朝历代稍微理想点的艺术家其实也是极少的,大部分人都在胡说八道,都是比较二百五的人在舞台上表演。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跃进的时候,中央美院有一些二百五的教务主任之类的干部就表决心,要放卫星式地培养一百个齐白石,周恩来听了很生气,说:“能在一百年内再培养出一个齐白石就很不错了,怎么还能再培养一百个齐白石?”所有时代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是不够深刻的,谁能撞进这个头彩的洞里面真的不好说,但是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一直关注。我评论林海钟的画,小董说:“林海钟好不容易爬出来还有口气在,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浙江美院的这种教学方法、教育方向,大家玩命地往那种很细致、很琐碎的古山水的方法里面做,做完了基本上也就完了,现在出个林海钟还真是不太容易呢。”

同类推荐
  •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扇面:咫尺无边儒雅

    本套作品根据中华文化形态的结构模式,共分为10套,每套冠以具有丰富内涵的套书名。再以归类细分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说法,每套分为10册,每册冠以别具深意的主标题书名和明确直观的副标题书名。每套自成体系,每册相互补充,横向开拓,纵向深入,全景式反映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博大规模,凝聚性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厚重精深,可以说是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大博览。因此,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光影图景影视艺术论稿

    光影图景影视艺术论稿

    本书从历史层面叙述影视艺术的发展,认识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从理论层面分析影视艺术的语言系统与理论演变,认识它独具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特征;从艺术层面解读与鉴赏中外优秀电影作品,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
  • 塑者何为

    塑者何为

    吴为山从事雕塑创作20余年,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创作了400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本书汇总了吴为山在雕塑、美术方面的思考与感悟随笔,全书分“创作篇·写意的塑者”“理论篇·诗意的雕塑”“感悟篇·点染美术”三部分。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承德避暑山庄散记

    承德避暑山庄散记

    一个人不可能走遍天下,览尽风光。如果有个风光集中、景物荟萃的地方,一览知天下,那可是人生一大乐事。巧啦!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承德。我是1955年至1958年在承德念高中,1971年又来承德工作,一直到如今,前前后后在承德生活了40年,和承德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她视为我的第二故乡。如今,我已到了“古来稀”之年,三个子女全在北京,他们动员我和老伴去北京过晚年。可我们舍不得离开承德,坚意要在承德生活下去。承德在300多年前只是居住十几户游牧人家。
热门推荐
  • 人生处处充满选择

    人生处处充满选择

    精选名人经典演讲:本书精选奥巴马、乔布斯、马克伯格、J.K.罗琳等现当代名人演讲,他们现身说法,通俗易懂地讲述了他们在人生中的选择与处世之道,给人以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过去的选择造就了你现在的一切,现在的选择就是你未来的命运。如果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 大侠行

    大侠行

    纵观江湖,恩怨情仇,难逃执念,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心中的那位大侠……
  • 那些年的他

    那些年的他

    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那么爱一个人了。你是我前半生的荒凉,后半生的氟西丁。——程楠
  • 重生之祸国毒妃

    重生之祸国毒妃

    前世,她为他付出一切,倾尽全族之力,助他荣登九五,可最终他却是杀尽她族人,儿子死了,她甘愿堕入地狱岩,她说,“若有来生,我会将你对我所做的一切十倍相还,用你和柳曼殊的血染红那千树梅花——”再睁眼,她却回到了与他还未相遇之时,这一世,她要扭转乾坤,要那些伤害过她的人都不得好死。一场皇宴,一句箴言。她成为天下人皆知的‘祸国妖孽’,面对前世丈夫的真心追寻,她却转身助他人夺了他的帝位,与他人俯瞰整个如画江山。她说,“不要想着利用我,永远不要!”他却说:“浅浅,这辈子,我没什么可怕之事,唯一怕的是失去你!”然而,当阴谋与爱情接踵而至,他以她为棋子,深入敌后,横扫千军。她亦以他为棋子,培养暗军,执掌玉玺。棋局终了,他与她是否还如当初的模样?又是谁执她之手,笑看天下?
  • 仙人掌君你别跑

    仙人掌君你别跑

    请支持我的新书《若沧海》谢谢大家了!机缘巧合我捡到了一株仙人掌,谁知道里面住着一个美男的,这下生活就啼笑皆非了...
  • Autobiography of a Pocket-Handkerchief

    Autobiography of a Pocket-Handkerchief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第一触媒

    第一触媒

    新元之后,一座座天空之城出现。人类虽然得以生养生息,但秩序不复存在。触媒的出现,让人类走出了一条伪神话的道路。新力量的出现,是灾难,亦或是机遇。新的故事在新元之后徐徐展开······
  • 云顶之弈之我为棋狂

    云顶之弈之我为棋狂

    平时他是呆萌宅男,在云顶之弈的棋盘上,他便化身为令人胆寒的下棋狂人。冷静的心态,缜密的计算,压倒众生的实力,他就是王奕,那个男人。沉着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疯狂的心。尽可能贴近《云顶之弈》这个模式,有技术更有深度,欢迎各位棋手多多交流。
  • 锦绣人间

    锦绣人间

    风光无限的泰安郡主,被她不顾颜面巴巴倒贴了六年的淮安王朱信之一杯鹤顶红送上了黄泉路,死得不甘心又憋屈,老天看不过去,让她借尸还魂在头七那天重回了这锦绣人间。从此以后,裴谢堂只干两件事:第一:让朱信之痛不欲生;第二:送朱信之下地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摩根传

    摩根传

    一提起摩根这个姓氏,全世界都会为之震荡。1837年的时候,一位从美国来的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英国敦伦,开办了一家商号。16年后,另一个名叫朱尼厄斯的美国小伙子成为了皮博迪的合伙人。10年之后,年轻人将这个商号更名为自己的姓氏——摩根,从此这个姓氏为世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