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800000005

第5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出版(2)

引进畅销书机制,将文学纳入大众文化格局。“畅销书”当然不等于文学作品,在许多情形下,更偏向于通俗文学,包括介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大众文化作品。所以,文学出版部门大量编辑、出版受读者欢迎的通俗文学作品,以期成为畅销书。自80年代开始,众多文学出版部门便纷纷引进西方与港台早已实行的畅销书机制,而到了90年代,则已蔚为大观。有人将大陆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畅销书现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悄悄兴起的公案小说热、外国文学名著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热;第二阶段(1984~1989):这一时期畅销书的主体是新武侠小说(梁羽生、金庸、古龙等著)、言情作品(三毛、琼瑶、岑凯仑等著)、纪实文学、外国通俗畅销小说和人体画册;第三阶段(1989~1992):这一时期,典型的畅销书现象有以蔡志忠漫画热为代表的古籍今译热,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热,“寻找毛泽东”思潮所激发的毛泽东传记、回忆录、研究论著热,等等。90年代以后,文学畅销书开始逐渐转向当代作家的原创作品,如王朔小说、余秋雨文化散文、《废都》、二月河历史小说、新生代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的“私人小说”、“官场谴责小说”,等等。这些作品,从文学理论意义上也许可作“雅”、“俗”之分,但当文学出版部门将其作为畅销书推向图书市场时,它们统统都被纳入了大众文化的格局。事实上,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就其创作动因、体裁、形式特征、题材、主题、内容所体现的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出版运作、包装宣传、读者认同心理和在图书市场上的畅销等方面来看,无疑都打上了鲜明的大众文化印记。正是文学出版领域畅销书机制的引进,打破了文学雅俗之间的界限,使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边界也日益变得模糊,充分显示了大众文化多元、庞杂、折衷的特征和后现代文化的消费品质。由此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些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式、审美追求与价值标准。畅销书所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丰厚报酬使他们认识到:“写作,在今天是一种经济体制范围内的职业,或者至少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活动,而经济体制对创作的影响是不能不论的。”[43]于是,他们自觉地将创作作为一种职业,努力以自己作品的通俗性、可读性、趣味性、时尚性去迎合大众文化图书市场,以期成为倍受大众读者(文学消费者)青睐的畅销书作家或自由撰稿人。

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出版品牌图书。图书市场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名牌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所不同的是,后者的名来自生产厂家或公司的商标,前者来自作者个人的名气。德国最负盛名的通俗小说作家海茨因·孔萨利克,书界人士认为他的名字就像是一种商标,他的书就是一种名牌商品。崇拜名人,是读者最深层次的心理情结之一,作家知名度是影响文学图书发行量的首要因素。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近年来各家文学出版部门纷纷将出版古今中外的名作家作品作为重头戏。尤其是那些昔日很有名气,后来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被打入冷宫,现在又得到重新肯定的名人名作,更给人神秘、好奇感,因而更成为文学出版部门的抢手货。如现代文学史上的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苏青、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的作品,多家出版部门重复出版,被收入各种各样的小说、散文、随笔、杂感选集中,由此进一步调动了读者“发现”这些作家的兴趣。正如罗贝尔·埃斯卡皮所言:“作为在一个新的历史环境中重新阅读的可能性的存活,是以在市场上维持书籍供应这种存活为条件的。”[44]

当然,出版部门更看重当代作家的“名人效应”。一位出版界人士坦言:“作家也有自己的品牌,像余秋雨、王朔、贾平凹等人,并非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实际上每出一部书读者都想买来看。只要能拿到他们的作品,就像印钞票一样。”[45]事实也是如此,在当代文学作品普遍滞销的情形下,近年来余秋雨、王朔、贾平凹等人的作品印数经常在几十万册。对于这些名牌作家而言,图书市场不仅没有使他们感到文学生存的困境,反而使他们跻身于先富起来的人之列。但是,当出版部门将眼光只是盯着名人时,那些文学上的新人要想通过发表、出版作品崭露头角就显得非常艰难,一部分人为了成名,不择手段,使尽浑身解数;而更多的人则自生自灭。然而,文坛仅是几位名家在驰骋,书店里仅是几位名家一本接一本自我重复的书,又谈何文学的繁荣和后继有人?

如果说,一些文学出版部门着重“名人效应”,不仅在于作家的知名度,同时看重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且,一般而言,这两者大致上是能够一致的——那么,某些文学出版部门为影视明星出书大开绿灯,则完全是利用“名人”的商业效应了。近年来,“明星出书”成为大众消费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凭借荧屏而出名的明星们现在又凭借图书欲给自己罩上一层文化光环。出版社之所以投其所好,对本来属于“文人”圈外,与写书无多大关系的明星们情有独钟,一遍遍地上门约稿、催稿,不遗余力地为他(她)们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书,有的甚至再版三版,以至产生“明星是出版界的新宠”之类说法,无非是看中明星们的“知名度”在图书市场上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润。至于明星们写的书质量如何,出版部门似乎很少考虑。《文汇读书周报》于1997年3月份曾经开展过一次题为“明星与书”的“点题征文”活动,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或短文。与以往讨论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对明星的书的看法,几乎90%以上的读者来稿都保持一致。这个看法就是:明星的书质量较差,有的甚至是伪劣产品,明星出书现象堪忧。[46]这里实际上是向某些出版社提出一个问题:在利用“名人效应”占领图书市场的同时,是否还要顾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应和追求出版的标高?

出版部门与作家联手策划组织,共同生产适合图书市场需求的作品。好的选题是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上占领摊头的首要条件,而在出版部门之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光在屋子里冥思苦想或等作者上门送稿很难高人一筹,必须有更富于创造性的策划、更独特的视角、更新颖的出版方式。在这种出版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出版社更加重视策划在出版中的作用,改变了传统的组稿、编稿方式,将静态出版变为动态出版,使出版部门与作家之间处于一种为适应图书市场需要而结合的契约关系或雇佣关系。较早的如“布老虎丛书”的出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现象。据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声称:他几乎介入了其中的每一部小说的创作,从主题到情节,从故事框架到语言叙述,他的主张占了相当大的分量,而他的这些主张都是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需求和书的销售前景产生的。[47]近年来,各家出版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进行各种所谓创意性的策划出书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云南人民出版社的《走进西藏》文化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走马黄河》文化丛书,等等。这类策划出书活动的程序一般是:出版社定好选题和策划方案,然后物色作家,前期投入,组织他们按照出版意图写作。无论活动方式各有何种区别,最后都还是落实到作品在图书市场上的好卖。对于许多按照自己意愿写作却苦于无法出版或出版后在图书市场上作品受冷遇的作家来说,他们十分乐意听命于出版社的安排去作“命题作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出版方式不仅使一些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上有了竞争力,也给一些作家带来了机会,但也由此使文学更加依附于文化市场,听命于出版商,作家已经很难像80年代那样底气十足地宣告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和主体精神了。文学从昔日的领导、群众、作家“三结合”创作,到今天的出版商策划、组织,作家写作,的确完成了一次蜕变,一次从政治到经济的转轨,文学似乎永远走不出“遵命文学”的宿命。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炒作,不断制造热点、现象,为图书发行促销。进入图书市场的出版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图书的宣传工作,但出版部门无论是从性质上还是经济条件方面,都不可能像企业和公司那样进行“广告大战”。于是,他们充分发挥了与新闻传媒关系密切的优势,借助新闻界,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达到宣传图书、图书促销的目的。一是借助电视。电视是当今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媒,出版界虽然不可能像商品那样直接在电视上给图书做广告宣传,但或是通过有关文艺类综合性专题节目让图书“亮相”,如《文化视点》、《读书时间》等;或是敏锐地抓住收视率高的电视剧播放时机,迅速出版相关书籍。近年来在图书市场上的许多畅销书,如《围城》、《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省委书记》、《手机》等都是由于电视剧的播放才使之畅销的。在这一过程中,出版图书周期之快,令人咋舌。二是利用新闻。围绕着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制造热点、现象、争议、官司、事件、花絮,由此吸引读者注意,谓之“炒作”。近年来,文坛上许多所谓热点、现象,如“二王之争”、“余秋雨批判”、“酷评”、“美女作家”、“韩寒现象”,都不仅仅是文学行为,而是由出版界与新闻界、文坛联手制造的,其结果获利的往往是出版界,使一大批文学价值并不高的图书炒热而成为畅销书。其情形,正如罗贝尔·埃斯卡皮所言:“文学出版社逐渐通过非文学的动机来争取文学读者,诸如习惯赶时髦,炫耀性的消费,以及那种语言的言外之意,即饱含结构的边缘地带的巧妙运用或是文化上的犯罪现象。”[48]三是利用书评鼓吹。从出版发行的角度来看,“文学批评的真正职能在于为读者大众选取样本书”。[49]文学意义上的批评家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影响读者,而且这些读者往往可能是文学趣味鉴赏者,即“借阅者”而不是书籍购买者,因为文学批评确立的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往往与大众文化消费者不一致,而且这些文章又多发表于发行量极小的文学专业报刊。因此,出版部门需要的是面向图书市场的书评家而不是文学象牙之塔里的批评家。书评目前在我国虽然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对图书市场的影响力,如《纽约书评》等,但对大众读者选购图书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出版部门越来越看重书评在促销图书中的作用,他们不仅通过大众报刊,而且通过网络发表宣传自己图书的书评。如前述《走马黄河》文化丛书,出版社在由美国独资的网络公司“博库(北京)公司”上进行宣传,开设“行走文学”网页。一些出版社不仅有自己的书评杂志,还雇佣了一批专门为他们图书发行服务的书评家,而其中不乏曾经在文坛上小有名气的文学批评家。有的出版社高价组织书评,高价请名家写书评,有的书未出书评已刊登,书评越来越趋向新闻化,追求快捷、及时。书评的文化内涵日益淡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变相广告宣传。而对于某些格调不高、质量低劣的图书的廉价吹捧,如前述对明星们出的书,更是对读者起着误导作用。看来,如何让书评既面向图书市场,又保持自身的文化品位和阅读指导价值,的确是摆在出版部门面前的一个问题。

同类推荐
  • 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

    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

    《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并非完整的人物传记,而是重在介绍可供读者借鉴的大师成才之路;《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也不是普及大师们所掌握的艰深难懂的知识,而是描绘他们那令人景仰的品格风范。这是一位数学家写的一本散文集,讲述了12位科学与教育大师的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美丽人生。他们都是卓有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人才。今人正在享用他们的科学文化成果,应该认识并且走近他们。《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的主人公个个光彩照人,成就非凡,却也曾经历坎坷。他们之中有作者的师长、朋友。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饱含深情,更兼美的文笔。文章写得感人肺腑,每篇故事都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与普适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无论为人师者或莘莘学子,都将在阅读《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时获得乐趣与激励。
  • 请你原谅我

    请你原谅我

    一对水火不容的母女;两个性格迥异的男人;一场无关风花雪月的彻骨伤痛。你憎恨过自己的母亲吗?仇恨隐匿在心里,不见刀光剑影,没有血肉横飞,却像病毒一样布满全身,侵入脊髓。你敢直视自己人性中的阴暗吗?那些角落里爬满的虫子,腐烂的花草,生了苔藓的石块,以及根植在内心的不安、惶恐、逃避、惊惧、甚至杀戮。准备好了吗?来体验这场文字制造的海啸。
  • 一个人的故乡

    一个人的故乡

    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话题,贯穿着作者全部的故乡情结和人生际遇,还让我们领略了关于故乡那份悠远的情感、那份炽热的情怀、那份纯情的寄托。
  • 传统积淀与现代言说

    传统积淀与现代言说

    本书将传统的积淀与现代言说结合起来,从作为新文学源头的神话传统、文艺思想的多元化探索、文学史的本土化言说、新媒介形态下的文学四个方面阐述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 黄河金岸

    黄河金岸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黄河文化广纳百家,兼收并蓄;黄河文化内涵深广,意蕴深邃。作为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本源文化的黄河文化,融入了各民族的血脉,成为连接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黄河金岸”具有强烈的文化启示意义和高度实践价值。“黄河金岸”是大自然的启示,是历史进步的启示,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黄河金岸”是宁夏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厚礼。《黄河金岸》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历代诗人留下关于黄河的千古诗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旧爱总裁别乱来

    旧爱总裁别乱来

    “苏沫,你不过是苏家不要的养女,你以为你嫁给我就能永远荣华富贵吗?”婚礼后他撂下这一句狠话,决然离去。她低低一笑,流泪了整整一个晚上。……一个人的心有多大,苏沫不知道。她只知道她想要一个家,一个爱着自己的家人。可是这一切命中注定仿佛与她无缘。六岁,她父母双亡,被人收养。从此她只是小她两岁“妹妹”的跟班。替她做作业,替她挨罚,替她做永远不愿意做的事……养父母的冷漠与漠视并不能让她有什么委屈,毕竟她不是苏家人,可是直到有一天真相揭开,她才知道自己真正不受欢迎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她被诅咒的出生。十八岁,她发现自己爱上了那总是含笑的邻家的大哥哥江霄天,可是他的笑容总是因美丽娇气的妹妹而存在。她把爱恋深埋心底……五年后,她耀眼归来,身边的小小男孩机灵可爱。再相遇,他看着她手挽整个A市最炙手可热的钻石级王老五,犹如陌生人。“沫沫……”他喃喃念出深藏五年的名字。她嫣然回头一笑:“先生认错人了。”再不回头。片段:“苏沫,苏晴就靠你救她了!”他说,冷漠的薄唇吐出她最害怕的一句话:“那孩子我不期待他的出生,打掉!”“苏沫,我们离婚吧。”他深夜归来,胡渣拉渣,眼中的决绝却是认真的。她终于死心,颤抖签下离婚协议,一走五六年。********亲们要支持朵朵哦!点下面的“放入书架”哦!!!!
  • 北凉质子

    北凉质子

    【读者交流群:469731469】身为异姓王之子的陈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活了二十年。半年前得知自己要被蛮荒小国交换为质子的时候,开始了歇斯底里的疯狂。然后天理循环,就此挂了。主角穿越至此,接管了陈积的身体……
  • 大冰作品合集(共四册)

    大冰作品合集(共四册)

    本套书是百万级畅销作者大冰的作品合集,共包括《我不》、《好吗好的》、《你坏》、《阿弥陀佛么么哒》四册。
  • G弦之歌

    G弦之歌

    你听过巴哈的G弦之歌吗?听起来似乎是哀伤的,可是背后却是感动的。安以贝一个看似普通却背负着身世秘密。很小的时候眼睁睁看着自己母亲死在自己面前,却不知道父亲是谁。从小生活在育幼院,却没有丧失爱人的本能,院长爸爸对她像自己的女儿,可是,上帝最后还是让她独自面对外边的世界。悲伤地咏叹调。交织着,爱情,亲情。至少,在这里是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魑魅魍魉行

    魑魅魍魉行

    封妖盘被盗,万妖齐出。都市陷入人妖共存,封妖师重新归来
  • 隋末一小兵

    隋末一小兵

    一个数学老师,一次意外穿越,一个重伤垂死的小兵,一次远征高句丽的战争。争霸......没资本啊;抱大腿......被嫌弃了;一切都只为活着。。。。。。
  • 无与伦比的你

    无与伦比的你

    她是负心渣女,大四毕业说分手,他是超市小员工,分手之后寻再遇。商超设计圈内她小有名气,化身智慧女神,点亮他灰暗人生。商场精英高冷总裁,秘密设局只为她入,首次交锋,她用一颗人世间温暖的心,抛洒醉人的温柔,他有一双尘世间灵动的眼睛,执笔便能勾勒出缠绵的情愫,再次相遇,他的高傲冷漠让她两难,他的用心和才情却让她渐渐沦陷,她的美丽智慧让他情动,一句“我爱你”成全了他的“一辈子”,覃牧川说:沈冉,你确定还要撩我吗?沈冉:嗯,一辈子!
  • 鸿雁存影

    鸿雁存影

    三位都是林斤澜的前辈,文坛响当当的巨匠。解放后,林斤澜出道,三位或静静地蹲在水边,或背着荣誉的十字架赶路,或在林中漫步,偶有机会伸手指点指点。三位地位茅盾最高,沈从文最低,他是个另类。林斤澜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合是文联主席,差不多天天见面。但林斤澜最崇敬的、对林斤澜最具亲和力的,还是沈从文。林斤澜说,现代有两位作家的作品是他最喜欢的,首先是鲁迅,其次是沈从文;综观林斤澜的小说创作,两位的影响显而易见。大致地说,林斤澜后期的深刻(大约从《十年十癔》开始),可见鲁迅,而先期的抒情(《矮凳桥风情》之前),可见沈从文。
  • 都市重生之逍遥邪尊

    都市重生之逍遥邪尊

    一代邪尊冯尘重生回三十年前。重活一世,他又见到了自己的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兄弟,以及那个懵懂的初恋。这一世,他站在风云变革的浪尖,对着苍穹发誓:这一世,换我来守护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