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9

第9章 论王弼对《老子》自然观的超越(4)

我认为,王弼的哲学彻底摆脱了早期哲学中的原始宗教和神学的影响,走出了中国哲学的原初阶段,达到了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形态,这当然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老子》认为,与客观自然万物相对的一切人为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都是违反自然的。所以,他抨击儒家的礼治思想,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他的理想社会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无知无欲的远古自然社会。故从历史观来说,《老子》无疑是复古倒退的。

王弼的自然观则认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一套制度和规范,而且,理想的制度和规范也是自然的,即合理的。用玄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在这里,“自然”的含义就是“合理”。王弼由哲学本体论的本末之辨,进入社会生活的名教和自然之论,这不仅是他学术的延伸和发展,甚至是他的学术目的所在。他的“崇本息末”、“举本统末”的思想,其意向所在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故关于名教与自然的思想,可以说是王弼全部的学术关怀所在。因为,这是一个最直接的现实的关怀,是他所有哲学思想中最有现实意义、最有现实价值的命题。在当时,也可以说是哲学的主要现实意义所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是他对于时代现实所能做的,也是最适合做的事。[99]

王弼之所以认为名教与自然是一致的,是因为名教不是人们任意建立的,也是由“道”自然生成的。他说: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100]

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101]

“朴”即为“道”,“朴”散为“器”,这是“道”的运行法则,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因此,社会制度,伦理秩序,君臣、父子、夫妇之尊卑贵贱,虽然是人类社会的规定和法则,但在王弼看,这是“自然”的。

在王弼看来,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的规范,本来就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这就是名教与自然之间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所谓“名教本于自然”。所以,合理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秩序所反映的应该是人类最本质,也是最自然的关系。比如,像“仁义”、“忠恕”伦理规范,反映的是人类的自然本性。王弼说:

自然亲爱为孝,推爱及物为仁也。[102]

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103]

可以看出,王弼对“仁义”和“忠恕”的解释,具有很强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色彩。“反诸其身”和“推身统物”等,都是以人的自然之性作为论据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等规范,才能是合理的,也才能是有效的。与此相反,用强权把社会规范建立在外在的关系上,则是灾祸之源。“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104]“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于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不知其所]生也。”[105]就是说,如果国家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则不存在“孝慈忠臣”之名,然而其忠孝之实是存在的。反之“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路径,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106],社会就不会安定。

故治国与治家一样,君臣关系也必须建立在一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王弼对《易·中孚卦·九五》“有孚孪如,无咎”注云:“孪如者,系其信之辞也。处中诚以相交之时,居尊位以为群物之主,信何可舍?故有孚孪如,乃得无咎也。”此卦中“九五”之位指国君,王弼解释“孪”意为“诚信”,认为国君应以“诚信”待臣。维系君臣关系还是人的自然之情“诚信”。此外,对于《论语·泰伯》中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弼注曰:“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见,王弼从孔子的思想中,提出了国家的制度、规范和措施,都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然之性上面,这样才是合理的,也才是有效的;也可以看出,王弼的名教与自然一致的理论根据,就是“名教本于自然”。

余敦康先生认为,何晏、夏侯玄等人追求“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的内圣外王之道。“王弼则通过一套本体论哲学的系统论证,为这个理想勾勒了一个清晰的轮廓。”[107]应该说,王弼把他的哲学自然观推及社会政治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不仅使何晏、夏侯玄等人的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也把魏晋时期的哲学自然观推进和深化一步。因为,王弼这里的“自然”,在其内涵上,就不仅仅是天然、本然、自然而然的意思,还具有“合理”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王弼本体论中“自然”是一种“理”的思想的自然发展和延伸。

从《老子》的“自然”到王弼的“合理”,这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

《老子》五千言,其主旨是南面之术和处世智慧。对于人本身,则重于养生。在《老子》看来,养生之重要,不亚于治国:“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然而,虽然《老子》从人的生、死、祸、福,说到喜、怒、哀、乐,但却从未言及人的情感的合理性问题。他对于人的最高要求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专气至柔”,“涤除玄览”(第十章),“致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也”(第十二章)。从这些论述看来,《老子》对于人的感性自然要求是给予否定的。

王弼在关于圣人是否有情的讨论中,涉及人的情感这一自然人性问题。本节我们从王弼的“圣人有情”说入手,看看他对一种特殊的自然物——人本身的认识。

圣人是否有情,是汉魏时期名士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由于人们一直以为圣德法天,这个问题又涉及天命观,所以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汉儒把孔子当做“神”,当做一个与常人完全不同的人,所以,就不存在圣人是否有情无情的问题。另外,我们知道,汉代学术中心主义是天人感应说(汤用彤语),也说圣人则天之德。不过汉代人的天道,按照董仲舒的天人学说,终究离不开有意志之天道,天亦有喜怒哀乐,并不是只以自然解释。所以汉代虽有圣人顺自然与法天道之说,而圣人无情一义还未见流行。[108]

魏晋以降,名士们认为,天乃自然,而非有意志之天。圣人则天,因而圣人“未有心于喜怒”,“亦无哀怨”,这就是所谓“圣人无情”理论。汤用彤说:“圣人象天本汉代之旧义,纯以自然释天则汉魏间益形著名之新义,合此二义而推得圣人无情之说。此说既为当世显学应有之结论,故名士多述之。”[109]就是说,从把天道看作是有意志之天,到看作自然之天,由此推论出圣人无情,这应该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从对于人本身以及人的自然性认识来说,甚至比起荀子和王充来,这又是一个倒退。

在这个讨论中,王弼一反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提出“圣人有情”说。他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110]

王弼的观点很清楚,圣人比常人要聪明、睿智,但是在五情六欲方面与常人还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他们的睿智,所以他们不像常人那样,陷于情欲而不能自拔,而是不为情欲所累。冯友兰先生解释说:“王弼的意思是说圣人所以出于常人之上的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感情方面,他还是本来与一般人相同的。在情感方面,在与外物接触的时候,圣人也还是有所反应的。虽然有所反应,但是不受情感的干扰。就是说,他的精神境界,还是平静的,还是跟‘无’相同的。这就叫应物而无累于物。”[111]这种解释是比较准确的。

圣人之所以如此,在王弼看来是因为,无论圣人如何具有超人的智慧,只要他是人,就不可能没有人的自然之性。他还用孔子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

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112]

从“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到“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说明,在王弼看来,人作为一种自然物,具有他最基本的特质,即他的自然本性。这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和最后根据。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只要是“人”,他就必须具有这种自然性。没有这种自然本性,就不能属于人这个范畴。圣人与常人当然有差别,这个差别在聪明、智慧方面,而不可能在这种自然本性上面。这里的“自然”就是本性,即人的本质和本性,而且是建立在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自然本性,包括五情六欲。所以,圣人必须是有情的人。

王弼的这个思想是与他的全部哲学自然观一致的。他认为“万物以自然为性”[113],而承认这个自然之性是一切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他承认人的自然情感,不仅在此,在其他地方也一以贯之。例如: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

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利而正者,必性情也。[114]

圣人达自然之(至)[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115]

在对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解释中,王弼说:“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近性之情”为“正”,而“远性之情”为“邪”。人必须让情感保持贴近本性,虽然有情有欲,只要是“近性之情”、“欲而不迁”,就都是正常、健康的。

从王弼主张“圣人有情”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弼从基本的哲学观念上,强调情与理一样,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性不能排除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王弼哲学中的这个人性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包括人的理智和情感,双方缺一不可。自然与人性在这里得到一种高度有机的结合。

这不仅标志着王弼对人——特殊的自然——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先秦哲学的人性论和汉代谶纬哲学的神秘主义观念,达到了一种新的哲学自然观高度;也可以说他的这种情理并重的思想,尤其是对情的强调,标志着自然人性的复苏和觉醒。王弼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对于自然人性认识的一个新的标志,也是魏晋时代自然人性复归的人文主义潮流之滥觞。它从哲学上透露出一个富有生机的信息,昭示了自然人性即将在魏晋哲学中得到全面的回归与张扬。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王弼的思辨玄学,彻底扭转了汉人神秘的象数之学,给中国哲学带来一股清新的观念和风格。这种哲学观念和风格的深刻变化,对魏晋哲学产生了直接的效应(佛学亦如此),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王弼在对《老子》哲学的批判改造中,从哲学本体论对于自然观念的辩证作为起始,由此伸展到社会的政法制度和伦理秩序、观念,不仅把自然的内涵从《老子》的原始文化色彩中解放出来,还把自然的含义从“天然”、“本然”等,进一步拓展为“合理”,这就内在地确立了魏晋哲学自然观的一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即用“理”作为衡量自然的一个标准,把思辨和理性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原则。王弼建立在这个纯粹哲学本体论上的自然观,是对《老子》朴素的自然观的一个巨大飞跃。从哲学史的意义说,这是从早期哲学的直观、朴素自然主义向纯粹本体论哲学自然观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我们知道,从先秦诸子哲学,经过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哲学自然观念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和发展,其外在标志就是“天道自然”变化为“天理自然”。王弼的这种自然观,可以说是迈开了这个转变的第一步。这是中国哲学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发展和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也可以说,这是魏晋哲学家们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认识的新起点。

从这个新的视域中,王弼关于圣人有情的思想才可能被看成是符合逻辑的和合理的。就像早春萌生的一片绿叶一样,王弼的这个关于人的自然情感的存在合理性问题,在魏晋后来的哲学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极富时代色彩、充满浪漫情调的亮点。而我认为,这正是魏晋时期出现“中国艺术自觉”的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和根据。

同类推荐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考为目的,他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现代社会想象

    现代社会想象

    查尔斯·泰勒 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会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热门推荐
  • 妖星传

    妖星传

    林云要封印之术,已经渐行渐远,走向那个冰天雪地世界,心也是随着脚步越来越凉。原本同源两片大陆之间.......
  • 沃尔玛家族全传

    沃尔玛家族全传

    沃尔顿,曾经的穷孩子,曾经的仅读过普通院校的平凡学生,曾经的退伍军人……如今的商业巨擘。沃尔玛,曾经不名一文的平价商店,曾经饱受挤兑的乡间小店,曾经被对手侧目的小字辈……如今雄冠全球的商业帝国。
  • 夫人恃宠而骄

    夫人恃宠而骄

    【新文九爷夫人是大佬已开,伪花瓶真大佬多马甲女主VS国宝系霸道护妻男主】顾汐十八岁时遇见江词。觉得这个男人,漂亮过头。她说:“江词,娶我。”他嫌她小,拒绝了。-二十岁,江词终于坐不住。他说:“汐汐,嫁我。”她嫌他老,婉拒了。-江词是个嗜睡狂魔,还是个病秧子。当然,还是个宠妻狂魔。顾汐是朵富贵花,招摇惹眼得很。当然,还是个晒夫狂魔。
  • 因为爱情有时差

    因为爱情有时差

    因为爱情有时差,所以才会存在那么多的迟到、误会和不平等。本书由16个情感故事组成,记录了暗恋、初恋、热恋、分手四个不同的情感时区。让我们回到青春懵懂的少年时代,想起单纯的小美好,也重新回味爱情中经历的甜蜜、挫折、误会和遗憾。回溯过往,用局外人的角度再看待当初,会让我们变得更理智、更成熟、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若爱,请深爱。世界上哪来那么多的天生一对,不过是相爱的两个人为了能在一起,拼命找到相同的频率。不爱了,也请体面。一段感情走到终点,从不是一人的过错。与其纠缠、怨恨、伤害别人,不如做个体面的大人,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愿每个走进爱情里的人,都能遇见同时区的那个TA。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夏述异记

    大夏述异记

    “我有一位师妹,天纵奇才,举世无双,十六登仙台,二十压群英,”那个人淡淡道,“可惜不是死在我手中。”ps:不知道为什么隔壁的文被锁了.....1.慢热,长篇,全部架空,无需考据。2.不日更,只承诺每周有更和更新至完结。3.修仙等级划分:练气——观山——仙台——羽化——圣人——飞升。4.文中角色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
  • 三重月下

    三重月下

    (已烂尾)文明的终结,史诗的开始,有迹可循的同样起点,人类只是在反复循环罢了,他们从未反省。那一年,人类的历史才刚刚开始。泰坦之神将大地交付给人之帝王,古龙将智慧托付于子孙后代。巨龙的时代随着女王的陨落结束,连接世界的王国在战争中消亡,古老帝国一分为二,战火燃烧在这片大陆,无处不在。北方雪原,不朽的魔剑皇帝长治地下宫殿。沙漠之国,繁星的女王剑指巨龙,用血铸就城墙。东西帝国,术士与教会,智慧与信仰考验着人心。东方的古老国度则与世无争的隐居于世。三神之月照耀夜晚……它们只会庇护将注定改变厉史的人,但是,谁又能说自己就是被选中的人呢?目光短浅,沉溺于权与欲,任由来自对岸的敌人窥探,注定化为尘埃的结局……少年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脚步,走向战火与阴谋交织的未来。
  • 一个后妈三个娃

    一个后妈三个娃

    悲剧的她误拣3个有尾巴的宝宝,当上后妈。3只赔钱货3天花光她所有积蓄,更招来飞禽鸟兽,从此她家沦落成动物园。为养活三只小吃货,她错嫁全城最神秘的大富豪。月圆之夜,老公大人郎性大发,吓得她连滚带爬,N次后她怒烧男人别墅。次日,男人赖上门:“亲爱的,我没地儿住,以后负责养我!”
  •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全球公民社会引论

    本书不仅要说明国家虽然受到来自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但其程度却是相当有限的,这种状态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在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资本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历史中不会消亡;不仅要说明在今天仍显赢弱的全球公民社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它必将成为与国家和资本相平等的全球治理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本书更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未来的全球政治中,全球公民社会、全球资本将成为与国家相平等的治理主体,但这仅仅是否定了目前存在的国家作为“唯一的”(only)治理主体的地位,而不是要否定国家作为“主导性的”(primary)治理主体的地位,国家虽然不再是“家长”,但它应该拥有“兄长”的身份。
  •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

    孔子不是真理发言机,他会开玩笑,他有自己的生活,有活在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与痛苦。本书以《论语·先进篇》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为选读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力图显示出这样一个价值和倾向: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藉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状况,看到极有个性的孔子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孔子以独特而高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