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4200000003

第3章 人生就是放下(2)

体育运动中,最激动人心,最能让观者亢奋的,恐怕就是百米赛跑了。当运动员们将要到达终点,即将冲刺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意气风发,昂首挺胸,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

不过,不管看人还是看事情,都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开始。在百米跑道的起点,运动员们就是另一番模样了。他们都低着头,弯着腰,蹲着身,完全没有任何的张扬姿态。

如果有一位运动员在其他人都蹲身低头的时候昂头而立,人们不仅不会觉得他姿态雄伟,反而会笑他是一个傻瓜。因为对于百米运动员来说,低头、弯腰、蹲身是为了更好地冲刺,只有这样才能跑出速度来。

人们嘲笑在百米赛道起点傲然而立的人,却往往会不自觉地做一个在人生起点傲然而立的人。这就是看到别人短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了。

做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状态,都不要太张扬,要懂得低头,懂得弯腰,这低头和弯腰不是向生活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蓄势。势蓄好了,自然跳得更高,跑得更远。只有头足够低,抬起来的时候才有力量,只有腰足够弯,才能在挺的时候更具气势。

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一位学僧非常恭敬地请教慧林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禅师答:“既然悟的是道,自然说不出来。”

学僧再问:“那么,说不出来时像什么呢?”

慈受禅师:“像哑巴吃蜜!”

学僧又问:“一个没有悟道的禅者却善于言辞,他说的能算是禅悟吗?”

慈受禅师:“既然没有悟道,说出来的怎能算是禅悟呢?”

学僧接着问道:“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禅师:“像鹦鹉学话。”

学僧再问:“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

慈受禅师回答:“哑巴吃蜜是知,只是说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意。”

学僧接着问:“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禅师回答:“自己知道的,就让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不要让他知道。”

学僧又问道:“老师,请问您现在是知,还是不知呢?”

慈受禅师回答:“我是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还是不知呢?”

学僧听后有所省悟。

慈受禅师说自己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其意思是在说,他懂得禅语,但说不明白。但他也会说,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感悟不仅可以说,还颇像那么回事。

意思是告诉学僧,人所掌握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言说的人生感悟,这感悟不仅说得清道得明,而且颇像那么回事,还能给别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但也要明白,这些虽然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却并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博大的,是不可言说的。

遇到能说的,可说的,你可以讲,也可以去试去做,但绝不要以为这是真正的智慧,其只是一种道理上的参考而已。真正的心思,要用到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上,要努力感悟真理。明白了这些,即使不能真正悟道,至少也算是一个智者了。

凡事少发言,多领悟,听话听道理,不要只听表面,时间久了,自然会让自己获得提升。

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面对俗世,很多禅修者觉得,自己已经空空如也,心无一物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不仅是心无一物,而是连心无一物的概念都没有。这之间的分野,就是高僧和得道高僧之间的差别。高僧心无一物,但概念还在,因此虽然有智慧,但无法成佛,只有连概念也没有的,才是真正地遁入禅门,参修成佛了。

沩山灵佑禅师的门下有两位弟子,一位叫作仰山禅师,一位叫作双峰禅师。有一天仰山禅师问双峰禅师:“师弟近日修行可有什么见地?”

双峰禅师回答道:“据我所知,实无一法可得。”

仰山禅师就说道:“你仍然停滞在尘境之上啊,因此找不回自己了。参禅学道要根不随尘,六根不要随着六尘转动。”

双峰禅师不以为然,说道:“我是无一法可得,但怎么可以说我停滞在尘境之上呢?”

仰山禅师告诉他道:“你以为无法可得,其实已有一法可得。这就是无法可得的观念。无法可得的观念就是百一法。比如我们平常讲空或者四大皆空、一切皆空,其实并没有全空,至少你有一个空的观念、空的概念。因此你还是不空,所以真正的空还有空,空空了你的空。你一个概念都不可以有。”

双峰禅师说道:“我只能做到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仰山禅师说道:“你为什么不去追究那无一法可得的?”

沩山灵佑禅师听了这一句话不禁欢喜地赞叹:“仰山啊,你这句话说得好妙,可要疑煞天下人啦!”

双峰禅师不解其意,他以为既然无一法可得,又怎么去追究呢?灵佑禅师知道双峰的心意,故意对他说:“你就是一个天下人啊!”

仰山禅师和双峰禅师之间的差别,就是高僧和得道高僧之间的差别。双峰禅师修为到了无一法可得的境界,虽心内空空,但概念还在。而仰山禅师则已经连概念也没有了。所以同一个概念,一个可以说得明白,另一个则如在云里雾里。

双峰禅师所说的“据我所知,无一法可得”,蕴含的是一种无奈和迷茫,是对自己的修行成果无法做一个总结性的言说。意即,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修为到底到了哪一步了。而仰山禅师所说的“无一法可得”则是顺其自然,是无修之修。意在告诉双峰禅师,不知道自己修为到哪一步并无大碍,只要对此没有迷惑,不去想它,自然会有成的一天。

就像我们做事,一件事,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占总信息的多少,依靠我们的能力能够做到哪种程度,其实并不需要时时挂念,也不需要总放在心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忘记这些,去努力做。只要努力做了,总有成的时候。如果不努力做,而是执着于那挂念,则往往就会在发愁叹息中任时间流逝,等到想起努力的时候,机会已经错过了,只能望洋兴叹。

不管做什么事,不要总想着成功,也不要总盯着结果,放下这些,把握住当下,才是最有可能办成事的方式。

施者的放下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出家学道,修行参禅,未曾懈怠,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地放下。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忘了佛从何处来

人心中都有郁结,那郁结是每天所想,但总也想不透的事情。这郁结会搅扰得人心不安,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从而让人陷入思维的困境,并带来身体上的疲劳。这时候,就应该尝试放下。放下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觉得很重要的,其实并非缺它不可,以前之所以觉得重要,不过是自己迷住了双眼,没看清其本来面目罢了。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说:“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了以后,不但不理解,并且不以为然地问道:“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差分别。”

佛光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唐顺宗听后心中有所体悟,对佛光如满禅师更加尊重了。

这唐顺宗,就是被迷住了眼的人了。他一直想找到佛的具体所处,却不知,佛是无所不在,又无所在的。所谓无所不在,就是一花一木中都有佛,所谓无所在,就是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位,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一个悟道的人,是绝不会问佛在何处的,他们所思所想的是自己在何处。唐顺宗执念于佛在何处,而没想过自己在何处。因此才一直没有在佛法上有大的精进。

佛光禅师提醒了他,让他找到了自己,放下了佛的方位。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之前认为重要的,其实无关紧要。这就是放下的作用了。

放下之前,那担子重重压在心上,自然会感觉沉重;放下之后,心内空空无一物,自然一身轻快了。所以,不要整天盯着那些烦心事,要学会将之放下。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及时放下;生活中遇到不快乐的时候,及时放下。这么做了之后,你会发现身体轻了,心灵静了,因为之前困扰你的东西不在了。

你舍是为你舍

佛法的真谛是寻找自我,只有找到了自我,才算是入了禅门,可是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懵懂的禅家门外汉。这些门外汉,常常会忘记自我,从而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是依靠别人的评价而活着的,如果自己做了一件事,对方没有给出任何评价,那么,他就会非常焦虑,仿佛丢了东西一样。禅者有了这种思想之后,很难成佛;凡人有了这种思想之后,则很难获得快乐。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的时候,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听众都挤得水泄不通。因此,就有很多的信徒提议兴建一座能容纳千人以上的宽大讲堂。

有一位信徒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里给诚拙禅师,说明黄金是要用来兴建讲堂的。

诚拙收下以后,也没什么特别的表示,忙着去做别的事情。信徒非常不满,心想: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平常人可以用来过好几年的生活,诚拙禅师收了我这笔巨款,竟然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信徒以为禅师可能不明白五十两黄金的意义,又再次强调。不料,禅师依然故我,没有任何反应。

信徒终于忍耐不住,大声地说:“喂,师父!我今天捐给你的可是五十两黄金呀,难道你连一句谢谢都不肯讲吗?”

禅师这时正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听到这样的质问,就停下脚步说:“你捐钱给佛祖建讲堂,为什么要我谢你?你布施,是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是在做买卖,那么我代佛祖说声谢谢,你把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佛祖与你的五十两黄金两讫,两不相干。”

信徒听完之后,羞愧而去。

一个真正做慈善、施舍因缘的人,他在意的不是外人的评价和反馈,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他行善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业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颂。这个信徒对别人的反馈过于执着,因此,他施舍的因缘,不是真正的因缘,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一副好心肠罢了。这种人,就属于虽然舍了财,但却没有得到业果的。

信徒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明白那黄金在他手中的时候,是属于他的,离了他的手之后,就不再与他相关了。如果依然执着于这块黄金,那么黄金就不再是钱财,而是压在他心头上的一块石头,给他带来的只有烦恼。他每想一次那黄金,就相当于他又舍了一次财,心内自然会更痛一些。所以,他才会那般执着于诚拙禅师没有向他道谢,因为他还是不舍,还是太想得。

害怕失去会阻碍前进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每个人都会很在意,因为那是自己的财富。不过,在意可以,执着于此而无法放下,就有问题了。因为一味盯着已得的,往往会牵扯过多的精力,从而失去追求新东西的机会。这时候,之前的财富不仅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价值和乐趣,反而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做的就是培养一颗强大的心,懂得适时放下。要知道,放下不是损失,而往往是重新获取的开始。

一个人在登山途中辛苦跋涉,一不小心从悬崖上失足跌下,幸好中途他一手攀住山腰上的一棵小树,否则早已落下万丈深渊。他大声呼叫:“佛祖阿弥陀佛赶快救命!”

正在这个时候,悬崖上出现一个人对他说:“我就是佛祖,我是想救你,但就怕你不合作,不听我的话。”

爬山者忙说:“只要佛祖救我,您说什么,我都听从!”

于是佛祖指示:“现在请你把手放开。”

同类推荐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本卷分别评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阐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并就其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误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于把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由此,本选题不仅揭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透视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古代哲学(第九卷)(方立天文集)

    本书沿着上书的思想脉络,围绕闻道之方,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等认识论内容。本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27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
  • 哲学其实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

    哲学其实很有趣:超有用超好看的哲学故事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在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很好,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开启智慧,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很好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本书是延参法师的静心之作,凭借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沉淀,针对当下人们都会遇到的焦虑、迷茫、浮躁、烦恼等问题,揭示出生命中那种美好的爱、宽容、善良以及不朽的信仰。书中将人生智慧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借助人人都可能经历的人生故事,通过画龙点睛般的心语点拨,使读者有醍醐灌顶之感,使每个人都能在困扰和迷茫中获得平静、智慧与愉悦,让自在诗意充盈每个人的生活,使我们能以一种淡然、放下、开放的姿态从容面对生活,感受美好、纯洁、简单却幸福的人生,心有明月常皎洁。
  • 知识分子论丛:新天下主义(第13辑)

    知识分子论丛:新天下主义(第13辑)

    《新天下主义》是著名学者许纪霖、刘擎主编的“知识分子论丛”(CSSCI)最新一辑。本辑是在“新儒家”再次进入公共视野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古典政治学思想,如何为当下复兴中的中国提供处理内外关系的思想资源。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新的力量格局,也需要新的理论将中国崛起的趋势正当化,以此抚平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可能发生的国家间矛盾。扬弃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激活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天下”智慧,是一条必须引起注意的路径。许纪霖、刘擎、周濂、秋风……在本期共同阐释当代儒家精神。知识分子论丛,CSSCI来源辑刊。一线学者,一流视角,一个对话空间。以关心国事、有表达能力和号召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以中外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政治哲学、社会理论及都市研究为核心,每辑聚焦知识界共同关怀的某个公共问题,为中国和全球知识分子的跨学科交往提供一个合宜的公共空间。
热门推荐
  • 爱与病娇

    爱与病娇

    牡梦谯是谁?育阳小霸王。只一个意外相遇,从此便对乔施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可有回响?乔施不喜欢牡梦谯这种人,偏执,霸道,占有欲太强,掌控欲太强。只是偏偏遇见了,被惦记上了,可逃的掉?(避雷:病娇占有欲有病男主/固执白兔敏感女主/狗血角色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作者的话只代表当时看法!PS:放心入坑,本作者劳模已经码完本书,绝不断更弃坑。)
  • 发现星球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发现星球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追上你的步伐待在你的身旁

    追上你的步伐待在你的身旁

    最初的喜欢,最执着的坚持,最大的决心,李炎骐,我想和你在一起!———顾晓晓傻白女孩的告白史,你准备好一起来见证了吗?
  • 少年暗卫者

    少年暗卫者

    年方十六岁的夏风翼并不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他就读的学校是——中国少年特工学院。格斗、射击、黑客技术、各国语言……他的校园生活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 疼上太子妃

    疼上太子妃

    传言,腹黑太子迷上刁钻少女,将之疼在心里,捧在手上,让她享尽天下人艳羡的目光…她遮了倾国之貌,藏了盖世才华,扮个平凡灰姑娘,自在又逍遥。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冷酷太子,为何一眼就相中了她?是他口味独特,还是他发现了什么?片段一:“皇兄,管管你女人,她居然将我绑在胭脂铺前招揽生意!”某王爷气急败坏地道。“原来你还有这价值?”某太子颇感欣慰。“皇兄!”“回去加紧练功,下次别被她捉住不就行了?”这也算解决之道?某王爷听了只想吐血。片段二:“殿下,太子妃夜闯金库,试图破坏机关!”侍卫脸色凝重。“传令下去,金库机关全数关闭。”“殿下,金库里存的可都是您最要紧的东西呐!”某侍卫以为自己听岔了。“不然,让她熬夜去拆机关,明早顶着两只黑眼圈出来?”某太子危险地眯起了一双鹰目。“属下明白了。”好吧,没有人敢让尊贵的太子妃熬夜。片段三:“青儿,听说你在偷学我的独门武功?”某太子慵懒地问道。“是又怎样?你来兴师问罪的?”某女一脸坦然。“不,我是来言传身教的。”某太子一脸坏笑,邪恶地张开了双臂。“喂!教就教,别乱来…”
  • 腹黑九尾之绝色狐妖

    腹黑九尾之绝色狐妖

    囚禁数千年的灵魂,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永生情深缘浅的诅咒封印,又如何破解?灭门之仇幕后的黑手;暗中操纵一切神秘人;两株离思,几尾白狐;一柄长箫,几多哀愁,一个是给她人间最后的温暖的人,一个是异变的腹黑的可怕精怪,她该如何把握命运,才不让自己掉入可怕的深渊之中?
  • 2013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

    2013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

    本书主要收录了2013年的短篇小说,平均篇幅在万言左右的小说会被划归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在现代甚为流行。所有小说基础,其发展初期并无长短之分,随时代而区分。今短篇小说多要求文笔洗练,且受西洋三一定律一时一地一物观念影响,使其更生动详实但也限制其发展。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心草

    心草

    早上七点,心草推开“好心情”玻璃门。领座。菜单。大麦茶。心草冰凉的手指一点一点转着滚烫的茶杯。这阴冷绵长的冬天真是吃不消。杯子是青釉的,古色古香,衬在中式条桌上,很好看。贵的不是面,是这种精细,哪儿哪儿都精细。很多人说吃的是环境。环境?不就看看吗?看看还要钱!真是人心不古。老大金瓶怎么想起来请客了?请的还是早餐,还是“好心情”。它是本城数百家面馆中的劳斯莱斯,死贵死贵的。嗯,有古怪。
  • 千羽落飞尘

    千羽落飞尘

    她早就认为自己在没有了亲人,牵挂。于是顶着一张好看的皮囊,披着光环,为非作歹。直到他的出现,成为她朝思暮想的笔尖少年,没有掩饰,因为不管怎么,细细的勾勒、描绘一笔一笔都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