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4200000005

第5章 人生就是放下(4)

临济禅师回答我还没有开始干活,怎么会累呢?意思是相对于过去,他更在意当下和未来。如果从过去的延承角度讲,他有可能是累了,但对于当下和未来来说,他还没有开始干活,自然不会累。

很多人都执念于过去,将过去的一切烦恼都记在心中,从而弄得现在的心情很差,无法正确面对未来。这样的人,就应该好好体验下临济禅师的话了。相对于过去,我们是烦躁的、不顺利的,但相对于没开始的未来,我们应该用最好的姿态去面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美好的未来。就像临济禅师说的那样,对于过去他是累的,但对于未来,他还很轻松。这样的态度,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味活在过去,那么不仅过去不快乐,现在不快乐,未来也必然不会快乐。所以,做人要洒脱,要懂得放下,更要懂得衡量利弊。对于未来来说,过往的不顺利就是弊端,是必须要忘记的。

忘记自己的能力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玄沙知道桂琛是研究唯识学、法相唯识学的,因此指着一张竹椅问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张竹椅唤作什么?”

桂琛回答:“既曰唯识,又曰唯心,那就从唯识唯心去意会好了。”

玄沙不以为然:“理则是矣,无如破坏事相了。唯识、唯心并不破坏宇宙万有。”

桂琛禅师指着一张桌子道:“那么请问你唤这个作什么?”

玄沙禅师答:“桌子。”桂琛摇头道:“老师不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不唤作桌子,桌子乃假名假相也!”

玄沙禅师是何等人!立刻改了一个口气说道:“的确不唤作桌子,‘这个’的真相乃是木材也!木材做成桌子,则唤作桌子;做成窗子,则唤作窗子,实则桌子窗子的本来面目乃是木材也!”桂琛禅师不住点头。

玄沙禅师指着木桌又改口了:“‘这个’非木材、非窗子,此乃山中大树也!”桂琛禅师正要开口,玄沙禅师举手制止,继续道:“此非大树也,此乃一粒种子为因,再集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为缘,而成树、成木、成窗、成椅,实则树木、窗子乃宇宙万有之因缘所成也。”

桂琛禅师道:“宇宙万有乃是唯识唯心耳。”

玄沙禅师道:“汝既来此参学,不如说宇宙万有一切都是‘禅心’也!”

玄沙禅师的最后几句,显得有些过于穷根究底,已经有抢白的味道了。不过他这么做不是动了怒气,是想让桂琛禅师无话可说。

桂琛禅师是来参访的,有学习的味道,却总不能忘却之前的所学,不管接触什么新鲜知识,都要往之前的知识上引,这就不妥了。因为新知识自然有新知识的体系,跟桂琛禅师之前的所学是不同的,如果一味往那个方向引,就偏离轨道了。

这时候,就需要忘记之前的所学,秉持一种空杯心态。

所谓空杯心态,就是以一种无知的状态去接受知识。讲究的是完全忘记之前的所学所想。就好比,如果一个人换了新工作,那么就要忘记之前所谓的经验,而像一个没参加过工作的新人一样来学习。这样,才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融入新环境,获得新知识。如果不能忘记之前所学,以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对待新环境,那么不仅跟同事们没法相处,而且会因为之前的经验跟现在需要的不相符而使自己走入歪道。

真正的能力是忘记自己的能力,只有保有一颗谦虚低调的心,认真向别人学习,才能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如果自负,不肯倒空自己的心,永远也装不下新东西。

五蕴山

洞山良价禅师问云居禅师道:“你不在禅堂里用功,跑到哪里去了?”

“我去爬山。”

“你去爬哪一座山?”

“没有一座山值得我爬!”

洞山禅师追问:“你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你都已经爬过了?”

云居禅师回答:“并非如此。”

“那么你总得找一个出路啊!”

云居禅师答:“没有出路。”

洞山禅师再问:“假如没有出路,你又怎能和我相见呢?”

云居禅师道:“如果我有出路,那我就跟老师隔山而住了。”

不久洞山禅师又问云居禅师:“你去哪里?”

云居禅师仍答:“我去爬山。”

“有没有爬到山顶呢?”

云居禅师至诚地回答:“有!”

洞山禅师再问:“山顶上有人吗?”

“没有!”

洞山禅师用嘲笑的口吻说道:“可见你根本就没有爬上山顶!”

云居禅师反问:“如果我没有爬上山顶,怎知山顶上没有人呢?”

洞山禅师再问:“你为什么不暂住在那里?”

云居禅师道:“并非我不愿住那里,而是那里有人不允许我住!”

洞山禅师哈哈大笑:“我很早就怀疑,你早就到过那山上了。”

这是一段有名的公案,不过,虽然有名,却不好理解。两位禅师所谈的“山”,并不是某座具体的“山”,而是指“五蕴山”,即色、受、想、行、识五种。

云居禅师的意思是自己在参悟人世“五蕴”,且已经勘破这“五蕴”了。洞山禅师为了确定他是否真的已经参悟,因此问他山顶有没有人,为何不在那山顶居住。

云居禅师先说山顶没有人,又说那里有人不让他居住。这一无人,一有人,说的是“五蕴”虽是人类的日常情感,但都是外在的,并不直指内心,因此,“五蕴”虽时时在,但其中并无真我。

一个真正悟道的禅者,定然是勘破了“五蕴”的欲望关的,过了这一关,自然有空明的内心,不再为外物所困了。普通人也一样,如果能够看清这“五蕴”,有效排解外界欲望的干扰,心中自然也会明净如水,获得自在的快乐。

而想看破“五蕴”,就要让自己的心冷静下来,不被那些感官刺激所左右。要明白,欲望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但也会带来烦恼。如果被欲望所累,那么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了。所以,要想快乐,就要懂得放下欲望,更要懂得把握各种度。

一无所有

参禅的人,遇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难以理解的禅理,而是存在于本身的欲念。这些欲念搅扰着参禅者的心神,让他们无法入定。很多和尚精通义理,将禅理讲得通透,但总是勘不破名利争斗心。仗着自己对义理的精通,四处找人辩论,以求一胜,这就是被俗念干扰而无法成佛的例证了。他们太过于在意争斗的结果,而无法做到忘我,自然就成不了佛。只有那些忘记欲念,坚守自我的,才是成佛的典范。

法庆禅师的侍者在读了《洞山录》这本禅书后,感慨地说道:“古人在生死中那么任性,实在很奇怪。”

法庆禅师答道:“我坐化时你可用话唤醒我,若叫得回来,亦即生死自在之上。”

侍者看看法庆禅师,禅师作预言诗偈:“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扬却,免占檀那地土。”

意思说:今年的五月初五我就要圆寂了,届时,这个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因缘所生的身体,就要离开我而四散了。你把我的白骨当着风扬散,不要埋葬,免得占用了檀那的土地。

到了五月初五,禅师就将所有的衣物交给侍者供僧结缘;刚听到初夜的钟声,就跏趺而坐逝世了。侍者记起法庆禅师生前告诉他的遗言,就唤道:“禅师!禅师!”

过了许久,法庆禅师睁开眼睛问道:“做什么?”

侍者说:“禅师为什么不将衣帽鞋袜穿好再去?”

法庆禅师说道:“当初来时,我根本就不曾带什么来呀,现在去了,又何必一定要带什么东西去呢?”

可是侍者一定要将衣服给法庆禅师穿上,法庆禅师很慨叹地说:“一点东西都不肯留给后人。”

侍者说:“正恁么时如何?”

法庆禅师道:“也只恁么。”并写了一首偈语:“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一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说完后,端然而化。

法庆禅师觉得自己来时一无所带,走的时候也应该一无所带,乃是真正勘破了名利、欲望关的。历史上很多人都是信奉来时一无所有,去时也一无所有的,但这些人,至少还是会给自己找一个归宿,也就是墓地的。法庆禅师连这个都省下了,他比那些人更洒脱。

法庆禅师如此洒脱,靠的就是一颗无欲求的心。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总是无法释怀。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只顾着做事赚钱,从不会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结果直到生命将近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拥有很多,但其实一样也带不走。这时候,还会因为自己醒悟太晚而空自嗟叹。这种人,就是被物质欲望所累的了。

想要摆脱这种境况,就要学习法庆禅师了,摆脱欲望对自己的束缚,做一个真正快乐、洒脱的人。

搬走心上的石头

无法参透的,往往是无法忘记的。因为无法忘记,所以将之看得太重,从而害怕失去。既然害怕失去,也就难以认识其本来面目。可现实中,这些无法忘记而又没法参透的往往都是我们一心追求的。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矛盾,我们越是努力去参透,就越是将之看得重;越是看得重,就越是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如果你深陷其中,感觉你追求的东西时时压着你的内心,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自己已经陷入那矛盾之中了。这时候,忘记和放下才是最好的办法。

浙江有一位法眼禅师到闽南去参访。行脚的途中,忽然遇到飘雪,就暂住在地藏院中。

借住时与院主桂琛禅师相谈非常投机。雪停后,法眼禅师告别而去,桂琛禅师就送法眼一程。

两人走到山门外,桂琛禅师指着路边一块大石头说:“大德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请问您知不知道这一块石头在你心内或心外?”

法眼禅师回答道:“依唯识学讲,心外无法,当然一切都是唯心所想,唯识所变,在我们的心内。”

桂琛禅师问道:“你在外面行脚云游,为什么要在心上放这么一块大石头?”

法眼禅师听了不知如何回答,就决定留下来向桂琛禅师参学,以解开这个谜团。

法眼禅师在地藏院的日子里,每天都非常精进用功,一有心得,就向桂琛禅师报告,但桂琛禅师总认为法眼禅师的见解不够透彻。

有一天,桂琛禅师对法眼禅师说:“你虽呈上心得,但在我看来,佛法不是这样子。”

法眼不得已,又从另一个角度报告自己的心得,但桂琛禅师仍不予赞同。

法眼经过多次呈报,均得不到桂琛认可,只得叹道:“我已经词穷意尽了。”

桂琛禅师听后,补充了一句:“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法眼禅师听后大悟,遂开法眼宗,门徒千余,得法者八十三人。

法眼禅师追求的是无牵无挂,因此四处云游。在他的内心中,太看重这云游了,这反而成了他无法放下的东西,从而变成了为云游而云游。桂琛禅师看到了这一点,通过对石头的解读,提醒了法眼禅师。

然而这一提醒,却让法眼禅师陷入了更深的矛盾中。直到法眼禅师被这“石头”折磨得筋疲力尽,已经“词穷意尽”的时候,桂琛禅师才点醒了他,一句“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让法眼禅师瞬间开悟了。

每个人的心中差不多都有这样一块“石头”。它困扰着我们,缠绕着我们,折腾得我们筋疲力尽。这时候,就应该学会放下了。要知道,一切现成。那些压在我们身上的是非、荣辱、得失、苦乐等,都没必要挂怀,应将之忘掉。记住一切现成,自然可以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

快乐与烦躁

修学律宗的有源律师,一天请教禅门的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你修道,有没有秘密用功的法门呀?”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有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行。”

有源律师:“你是怎么样秘密用功的?”

大珠慧海禅师说:“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

“可是一般人的生活都要吃饭和睡觉,难道与禅师的用功相同吗?”

“不同!不同!”

“什么地方不同呢?”

禅师答道:“一般人吃饭时,百般挑剔,挑肥拣瘦。好吃的,就贪吃要多;不好吃的,就起嗔恨心不吃。该睡觉时不睡,却胡思乱想,千般计较。”

有源律师听了之后,不禁颔首。

慧海禅师的道是放下。同样是睡觉,慧海禅师无牵无挂,躺下就睡,而很多人则是胡思乱想,最后导致失眠。这种差别不在身体,而在心灵。因为无法放下,所以即使在需要休息的时候,依然会想些烦心的事,在他们的世界里,即使是睡觉这般放松的事,也被弄得很复杂。

这一简单一复杂,正是人生智慧的体现。一个放下了一切,专注于眼前,一个纠缠于过往,毁弃了现在。所以,不管是哪一个放下,在慧海禅师那里都是快乐的,但在普通人那里则是烦躁的。因为普通人把每一个过往的仇怨和对未来的恐惧都挪到了当下。

要想让自己快乐,洒脱,生活有质量,就要懂得放下,放下一切烦恼,放下一切不顺,好好把握每一个当下。在睡觉的时候只想睡觉,在吃饭的时候只想吃饭。不要让自己恐惧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当下的睡眠,也不要让自己烦躁恐慌的心情破坏了眼前的美味。做到了这点,不仅你的当下是快乐的,你的未来也是快乐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未来都来自于当下的积累。所以,把握当下的时候,也就是把握未来。

同类推荐
  • 庄子大讲堂

    庄子大讲堂

    两千多年后,我们的人生依然需要庄子透视古今的超凡智慧。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约束,所以他才强调逍遥。
  •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本)为依据,以社会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为“先天综合判断”,对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进行了“发掘”、梳理和分析,分别考证了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根本、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源泉、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灵魂、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观、剩余价值学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论等做了社会技术解读。
  •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约翰·塞尔(1932—)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言语行为》、《词语与意义》、《意向性》、《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 忏悔录

    忏悔录

    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热门推荐
  • 绝世小蛮妻

    绝世小蛮妻

    某男:我会对你负责的。某女:不用不用,您别客气,请慢走!某男:那你得对我负责。某女:……流氓。某男:谁不负责谁流氓。
  • 猎爱全城

    猎爱全城

    灰姑娘到豪门的距离,近在咫尺,更远似天涯。 她曾经以为,对他的暗恋将是今生今世都不能说出的秘密。 毕竟,他是她身处绝境时的救命恩人,也是沈氏黑金集团的幕后掌门人。然而,那冷峻背后的成熟,那严肃表面下的温柔,那世人眼中的霸气和一个人时候的孤独,无不像巨大的磁场,将她牢牢地吸住…… 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让她从心底里萌生了猎爱的勇气和信心。 当誓言被时间消磨,历经波折的她,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
  • 三国吕布之横扫千军

    三国吕布之横扫千军

    回到三国成为吕布,收猛将,拥美女,入主汉中。定西北,入西南,灭刘备,平江东、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万国来朝。
  • 快穿之灵异女配

    快穿之灵异女配

    灵异女配无外乎两种选择:1,专职吓唬人;2,专职被吓唬。胆子奇小无比的陶小倩表示她两个都不想选,可惜她还是莫名穿进了各种灵异世界,完成不得不完成的灵异女配任务。陶小倩:完成任务有奖励吗?系统:有啊,看上哪个男鬼了?我免费送你!陶小倩:能不要男鬼吗?系统:女鬼也行,说,看上哪个了,不要客气!陶小倩:……老娘不要鬼,老娘要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我们从1981年至1989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 虚幻游戏恒河沙

    虚幻游戏恒河沙

    因病抑或是意外,被迫休学在家的单学海,进入到《恒河沙》的世界。以牧师海无牙的身份,跟随着职业玩家们的脚步,向着《恒河沙》的联赛——前进。虚拟现实眼镜、动感游戏手柄,还有体感手套。这不是无可触及的“白日梦”,也不是遥不可及的神经接入;这是我们所有人,即将迎来的新时代——属于VR游戏的时代。试看海无牙如何凭借一本《β版测试报告》,精妙搭配万千道具技能,以魔术师般花样手段,击败各路强敌,带领着他的团队,成就夺冠之路!
  • 制度与人的发展研究

    制度与人的发展研究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梳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国家理论和人的解放学说,立足中国发展变革的现实,对制度、制度与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 艺术导论

    艺术导论

    本书在对艺术的本源问题、活动系统、家族谱系、文化维度、发展流变的概述过程中,作者以历史梳理与逻辑建构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力图充分呈现艺术的历史性、复杂性及其对当下的启迪价值。从中生发的诸如“艺术是人生匮乏的陌生化体验及其表达”、“艺术的开放性与家族相似”、“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的统一”、“‘进步’与‘终结’同样虚妄”等观点,将读者对艺术之谜的追问推向深层。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