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100000034

第34章 农耕文化比较引发的思考(3)

中、印两国铁制农器具的大量需求,客观上支持且助长了战争频繁的封建农业国家自古形成的优质铁铸兵器、劣质铁铸农具的传统观念。中国山西交城的“云子铁”质量上乘,明政府规定交城每年上交10万斤“缮治兵器”。成书于17世纪的《物理小识》引方中通之说将南方的铁大体分为三类:“以闽铁为上,广铁次之,楚铁止可作。”质劣的楚铁只能是制作锄类农具的材料。在印度,戈尔康达的钢是全印度著名的,“最好的钢铁被用于制作剑戟”。“迈索尔的铁和钢不是优质的,主要制作供地方消费的犁铧、马蹄铁、铁钉等等”。中世纪晚期中、印两国所面临的严酷现实是,有限的冶铁业难以承负来自粮食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压力。明中叶以前,铁年产量最高纪录为18475026斤,同一时期人口的平均数约为52000000人,年人均占有铁约合0.18公斤。当时的印度缺乏这方面的计量材料,根据采矿能力、冶铁规模、技术条件多方面分析,可能尚未达到同期中国的人均占铁指数。有人以印度近代工业已有较大发展的1800年为坐标,对印度人口和冶铁产量之比作过大致的推算,认为每年铁的人均占有量也不超过4/5磅。换句话说,400年以后的印度人均占铁量也不超过0.36公斤。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尽量避免与当时欧洲采矿和冶铁业发达的少数国家比较,从整个欧洲的情况来看,15世纪时年产铁量已达30000吨以上,即使按8000万人口计,人均占铁量也不少于0.375公斤,约为同期中国人均占铁量的2倍,高于400年以后的印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既取决于劳动者的技术状态,同时也取决于劳动者工具的完善程度。大量需求的农具和人均占铁量过少的矛盾,因农具制作中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加深。通过冶铁业以改革农具来提高生产力的途径,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明代中国,“生产工具基本上沿用宋元以来的一整套农具”。明代以后,农具几无改进。清代的农具仍是:“耕田为犁;平田为耙,为荡,为碡碌;起土为锹;挖土为锄,为铁耙,耘禾为耘禾耙;……打稻为禾斛;刈禾为镰。”王业键先生把明末徐光启编的《农政全书》和本世纪初日本东亚同文会编的《支那经济全书》中的农具作过比较,认为数百年“看不出有何改进”。印度农具的蹈常袭故致使生产力低下的问题更为突出,直至近代也无改观。为此,I.哈比布教授指出,“1595年每个人的生产能力比1870年或1900年左右更高是可能的。由于保持着相同的耕作农具,农民人平均占有的土地,1595年比1900年似乎更接近最佳适度”。还有学者认为,莫卧儿帝国前期不仅农具与现在几乎完全相同,“耕作方式也和现在大致一样”。

第四节 中、印粮食农业进步的障碍

粮食农业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不会出现明显的进步,更不会有经济的飞跃。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幅度甚微。吴慧先生对中国历代粮食亩产有过精到的研究,认为粮食亩产唐和明清都是上升的台阶,吴先生折换成市亩和市斤比较:唐代亩产334斤,明代亩产346斤,清中叶亩产367斤。乍看起来,清中叶比明代亩产增长21斤,幅度约为6%,实际上主要是粮食作物结构和南北方垦地比重变化引起的增长,如高产作物甘薯、玉米等种植面积的扩大,双季稻栽种面积的增加。仅这方面因素致使清代亩产比明代增加16.8斤,由于南方垦地比重增加(南方垦地由明代的50.21%增至52.02%),亩产增加4.2斤。撇开这些因素,即不同时期相同地域内相同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几乎看不出清中叶比明代有所增长。明代比唐代亩产高12斤,如果除去甘薯、玉米、双季稻使亩产上升的影响,吴先生统计只有9斤的差距。从初唐到晚明足足1000年,可见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之微弱。

印度方面,缺乏各个时期可供利用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可靠数字,据印度学者P.萨拉夫估计,封建社会期间,种子和收获物的比例保持1:4到1:5的水平。看不出比例结构上有任何变动。至于中世纪晚期向近代发展过程中,I.哈比布教授对16世纪中期印度某些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和19世纪后期亚格拉、德里相同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作过详细的比较:

(每比加土地)平均产量(折算为“伊拉赫”计)

表中所列19世纪后期亚格拉和德里粮食作物的平均产量基本上停留在16世纪的水平上,高粱的产量还有回落的趋势。为此,I.哈比布教授作出结论:“这些数字给了我们这样的重要结果,即1540-1545年和1870年之间就粮食作物而言,单位面积产量事实上没有变化。”范巴思对英、法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曾作过比较,1250-1499年每粒小麦、裸麦、大麦、燕麦种子与收获物平均产量比例英国为1:4.7,法国为1:4.3,1500-1699年英国为1:7.0,法国为1:6.3。同样在400多年时间里,英国上升了48.9%,法国上升了46.5%,与中、印两国在粮食农业发展的速度方面拉开了距离。

生产工具的守成,决定了生产力的大小以劳动力的多少为前提,中世纪晚期,中、印两国生产力的进步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技能素质被数量的优势淡化了。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和印度封建社会的人口指数分别作过重新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传统认识颇有出入。因传统的中、印两国人口持续稳定的理论缺乏对历史中许多基本社会问题作令人信服的阐释,已被众多的学者所否定。中世纪晚期的中、印两国,人口呈持续增长之势,中国人口的增长幅度高于印度,而印度人口增长的稳定系数又高于中国。在单位面积产量几无变化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以减缓入口增殖造成的社会压力自然成为当时两国的历史选择。马小鹤、赵元信先生列表对中国明代各省土地面积作过精当的考核,廓清了史书中某些分省明初土地面积统计的舛误,认为明初全国耕地面积约为400万顷上下,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增至600万顷至730万顷。明代270余年耕地面积的增长约为50%-82%之间,人口的增长约70%-95%之间,耕地面积没有达到与人口同步增长的速度,土地承受的人口负荷过重。于是,开始引进和推广高产粮食作物聊以弥补人均占地额的缩减,在急景凋年起救荒裕食的作用。明中叶后,玉米、甘薯传入中国,玉米传播于两广、江、浙、福建、河南、山东、直隶、陕西、甘肃、云南等11个省,甘薯也在广东、福建、云南以及江浙部分地区栽种,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甘薯约占2%。清中叶时玉米种植面积已是明代的8倍,甘薯已是明代的10倍。中世纪晚期以后,高产粮食作物的种植,实际上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又一处减压阀。

印度历代耕地面积缺乏统计资料,莫卧儿帝国时期只有各省已测量和未测量土地的村庄总数对照表,I.哈比布教授也感到现存的材料“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对莫卧儿时期可耕面积的估算”。因此,我们只能援用证明耕地面积扩大的有关材料论述问题,不能计量定性分析。从上引的人口增长指数来看,德里·苏丹统治以后明显增高,随之而来的砍伐森林、铲除荆棘榛莽、开辟荒原野岭的现象亦日趋严重。13世纪期间,恒河平原的大片地区仍是森林覆盖,巴当(Badaun)和德里之间的旅人还受虎狼骚扰,下一个世纪,我们获悉中部多布(Doab)丛林(亚穆拉与甘加之间的地带)偌大的区域已成为大量农民厄境时的避难地。16世纪末,这个地区的土地几乎全部耕作无遗。阿克巴统治时期的历史学家曾众口一词地宣称:“帝国的全部土地都得到合理的耕作。”这里虽包含着当时的学者歌颂阿克巴功业和莫卧儿帝国盛世的虚言浮语,后来的确也有学者对可耕地作过认真的考察,认为还有不少区域未曾垦殖,但是毫无疑问,可耕地的利用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到了沙杰罕的晚年,昌德拉布罕(chandrabhan)言,“印度差不多的可耕面积事实上都置之耕耘”。印度形同中国,历代耕地因兵祸荒疫时有起落,增减不一,可人口的不断增殖和单位面积产量上的守成,势必造成开拓疆土渐盛,耕垦区域累增的总趋势。

耕地的无限扩大,其直接后果是植被覆盖率缩小,水土流失,土质瘦瘠、沙化严重,旱潦灾害的间隔周期缩短。勤劳的中、印两国人民在生产中充分发挥的丰富生产经验和逐渐进步的生产技术的作用,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所抵消。垦殖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同于战争那种突发、短期的影响,而是缓慢、长期地作用于社会,遗患于后来的世纪。这或许有助于解释既然中世纪晚期的中、印两国存在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何以又出现粮食加工业的繁荣。

根据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这样作结。中世纪晚期,中、印两国的粮食农业经济致使相关的手工业生产极不稳定的发展,丰年高度繁荣,荒年极度萧条,行业置罢无常,工匠增而复减的状态决定了设备简陋、技术简单的生产条件,同时,造就出一大批临时帮工、短杂工和临时作坊主、店主,势必从组织上限制了平民和市民阶层的正常成长。粮食加工行业的手工工匠须以农业或某一稳定的行业为本,以防不测。因此,中、印两国平民阶层成分复杂,组织涣散,行会迟迟不能自立,从未经历城市发展过程中“行会革命”的阶段;市民也始终没有成其为一个阶级,不可能像西欧那样成为社会的第三等级,纵横捭阖于教、俗封建君主、诸侯之间,形成一股往往举足轻重的社会政治力量。又因粮食加工业受粮食属性的制约具有较为固定的生产程式和周期,从而留下农耕经济滞缓发展的烙印,进入流通的粮食制品也因易腐不易运的性质使相关商业保留着地方性、封闭性色彩,商品经济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粮食农业,不利于国内统一经济市场的形成。商品经济的不充分发展,无形之中又给自然经济注入了疲而不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封建势力赖以顽固生存的经济依托。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粮食农业的经济结构使农具的大量需求和人均占铁量过少的矛盾尤其突出,农具袭旧而不图新,且质量得不到保证。农业的进步,只是随着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可耕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并非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人均产值的增长,因为增加的那一部分生产总值早已被新增的人口所消耗。由于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充足,工匠的增雇远比生产工具的改革更有利可图,所以,中、印两国冶铁业的发展通常只是简单再生产的扩大,完全不同于仅几百人口劳动力奇缺的英国,当纺织业简单再生产的扩大以提高工资的方式亦增雇不到足够工人的时候,通过改革生产工具的措施达到节省劳动人手、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则势在必行。冶铁业——近代担负生产工具改革的重要行业,在中、印两国粮食农业的导向下,处境被动,步履蹒跚,同时也羁束了经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严格地说,中世纪晚期的中、印两国蕴含着一种人口、地力、生态的潜在危机,成为向近代过渡时影响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障碍。

同类推荐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三字经(普及版)

    三字经(普及版)

    《三字经(普及版)》的特点是,对《三字经》全文做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并设置5个板块,以帮助读者全面领会它的内涵。例如,每段句子依照内容,精选一则故事,用故事形象说明道理;用一则知识链接,开拓读者的视野。这正是《三字经(普及版)》的不同之处,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会从中真正受益。
  • 米粮库胡同往事

    米粮库胡同往事

    本书是吴雅山老师多年实地走访、各方搜集信息而著,写了几百年来米粮库胡同一带的著名景物、人物、历史故事,还有作者作为京城百姓的切身体会和经历。
  •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况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松帕敏和嘎西娜:傣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松帕敏和嘎西娜:傣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古老的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共计1600行。勐藏巴仁慈的国王松帕敏统治着亿万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王后噶西娜是国家里最美最温柔的女人,她为松帕敏生下了两个聪明可爱的王子宰阿兴和宰阿滇。但是宫廷内酝酿着巨大的阴谋,王叔召刚反叛,最终松帕敏携带全家出走,将正位让给篡权的王叔召刚,避免了百姓因宫廷政变带来的战争灾难。但途中他们又遭遇王后被船队强盗劫持,俩王子失踪,松帕敏成为勐西娜国家新王,母子团聚等种种曲折,当松帕敏得知百姓在召刚的奴役下,生活非常痛苦,他又率领象队打回去,为百姓除掉暴君。
热门推荐
  • 甲骨文密码

    甲骨文密码

    历史学教授殷典不知为何竟遭人追杀,然而当他侥幸逃脱后,却因涉嫌一起谋杀案被警方逮捕。当警方出示的证据指向他就是杀人凶手时,他却在现场照片中发现了一块刻有甲骨文的牛胛骨,并以此推断杀人的目的是为了某种特殊的祭祀仪式,而死者就是祭品。凶手为何一再杀人并将其作为祭品?作案现场每每出现的甲骨文又是什么意思?周朝建立后,华夏民族为何从信仰“上帝”慢慢转变成信仰“上天”?甲骨文的解读是否可以揭开那已尘封了三千年的历史谜团?宗教、历史、阴谋、文化、谋杀、寻宝、探秘、......。本书将带你领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版《达芬奇密码》。
  • 孤独的鱼(中篇小说)

    孤独的鱼(中篇小说)

    杨俊峰以为跟冷斯雨的夫妻关系算是彻底完蛋了。事情来得不算凶猛,倒也有些空前绝后。石林的三月非常暖和,对气候敏感的女人们已经开始脱去冬装换上了长裙,大街小巷便是一片花枝招展春意盎然。吃过晚饭,杨俊峰站在店门口懒洋洋地剔着牙,眼睛却专注地盯住对面的牛肉馆。牛肉馆的伙计胖三手里拎着塑料管冲洗地板,另一个女工正一扇一扇地关梭门,牛肉馆打烊了。牛肉馆一关门,即宣告牌局正好开张。杨俊峰对冷斯雨说了一声我玩牌去了,便摇摆着身体走进了牛肉馆。冷斯雨没有吭声,她依旧一丝不苟地收拾着碗碟。
  • 神的次元聊天群

    神的次元聊天群

    一个普通的二十五岁的上班族,在看似平淡的都市里的一家简单的公司上班,直到他创造了一个次元聊天群,一切都不平凡了。
  •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经理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经理

    化经理人财务概念,提高经理人财商的书,它能帮助你掌握必备的财务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不懂财务就当不好经理·全新修订大全集(超值金版)》,你将有以下收获:全面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非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掌握内部控制方法,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管理工具加强内部管理,运用财务思维视角运作企业,并寻求提升运营绩效的方法。
  • 快穿攻略:软萌宿主,真撩心!

    快穿攻略:软萌宿主,真撩心!

    [1V1,全文免费,放心入坑]洛籽是一只刚刚荣获仙帝恩典走马上任的小凤凰,问她职务是什么?红娘呀?对于新工作一窍不通的她,确认了一件事情。只要她,让那些有气运的人有对象就完成了任务。洛籽:听起来?挺简单的?我接了。仙帝狡黠一笑,这下那位魔尊可该高兴了?被某人骗上路的傻凤凰还摸不清头脑,他是高兴了呀?可是自己的腰怎么这么疼啊。洛籽:(扶着腰,委屈巴巴)坏人……男主:(撩开衣服)这是你的任务啊!
  • 我养了个地球

    我养了个地球

    别人都是养宠物,薛旺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养了个地球!——从第一粒星际尘埃开始,到炙热凶猛的熔融星球……再到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你已经经历许多。现在,开启您最伟大的探索吧:从早期的文明摇篮,到浩瀚星宇!
  • 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识别与效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识别与效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在对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模式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形成—识别—效果”的思路展开。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两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特征分析和动态分析。随后,引入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模糊集合方法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识别模型。而后,运用识别模型研究中获得的成果,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科技型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和营业收入方面的影响情况。最后,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归纳总结。
  • 娇妻驾到之世子倾城

    娇妻驾到之世子倾城

    苏曼卿一时好心,从街上捡回来个小乞丐。洗干净后,发现这乞丐颜色好的不像话,就跟画里走出来似的。不仅如此,还学什么会什么,对她有求必应。美人娘亲慧眼识珠。我家宝贝闺女还缺个疼人的未来夫君,这个孩子好啊!于是乎,自己还是个奶娃娃的苏曼卿,走上了养成夫君之路。————夫君养成第一则:自己的夫君,只有自己能欺负。别人欺负怎么办?让夫君去揍她!————夫君养成第二则:要对他好、对他好、对他好!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她有他就有!————夫君养成第三则:……【宠文,日常温馨向,不喜慎入】
  • 专宠甜妻:总裁强势爱

    专宠甜妻:总裁强势爱

    “被打一巴掌五百,泼冷水四百,骂一句两百……”慕暖作为男人的挡箭牌,掰着手指向男人说出了自己的交易内容。“不打只宠呢?”男人看着她,目光深邃。“宠?”慕暖眨了一下眼。“十亿,宠你一辈子!”原来早在三年前的不期而遇,她就已无处可逃!
  • 被灭霸收养的赛亚人

    被灭霸收养的赛亚人

    当某个龙珠平行宇宙的帝王弗利萨引爆了赛亚人所居住的贝吉塔星后,一个被母亲放置在逃生舱中的婴儿阴差阳错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遍地荒芜的泰坦星上,凝望着阴霾星空的宇宙计生委主任灭霸同志意外发现了一名泰坦文明消亡后的幸存者——一个屁股后面长了条尾巴的婴儿……“泰坦的幸存者,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儿子。”ps:和基友看完妇联四后的脑洞产物,因此一切以电影宇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