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当即就不爽了:本来就是你靠着同学这一层关系找的我,我也打算免费给你做个广告,现在你什么意思,又来跟我一套公事公办的态度?也太可笑了。
朋友觉得憋屈,也不打算忍这口气。于是很客观地说:“如果你是要公事公办,那就走正常的广告合作流程吧,我这边的广告价是××。”那同学听到报价后,也奓毛了,觉得朋友不近人情,明明是好同学居然也不给帮忙。
结果两人不欢而散,昔日的好同学,因为一场人情纠纷,瞬间大有一副看破人情冷暖之感,变成陌路。
4
每个人对人情的估值不一样,有的人高估了,不免寄予太高的希望,最后难免失望;有的人看淡人情,又难免遭遇别人的“人情绑架”。
于是后来我们发现,计较人情多寡与得失的,从来不是真朋友。真正的好朋友,过命的兄弟之间,因为太珍惜,反而会小心翼翼维持安全的距离,舍不得取用,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才能长流长久。
人生是一场长途之旅,我们会经历各种得到与失去,见识到各种人情冷暖,轻易会被利用的,最后多半也会被轻易地舍去,来来去去,看似热闹,实则一场空。
愿你慢慢变得强大,活得洒脱自在,不必懂得那些人情世故,不必周旋于不是真朋友的朋友之间,真正懂得浮华散去,真心和真实力才最重要。
不做别人言论下的傀儡
最可悲的,莫过于你做不了自己人生的主,又嫌弃别人给你选的路。
1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关于毕业后择业的问题。
她说:大学里学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高考填志愿是父母和老师一起参考给她报的,但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想到以后就业无比迷茫,大学四年也是浑浑噩噩地过。如今,到了毕业季,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她投了很多简历,什么行业都有,可被面上的机会少之又少。偶尔有单位看上她,她又嫌弃对方给的薪水少,工作辛苦……总之,少有称心如意的。
父母见她屡屡受挫,忍不住给她安排了一个工作——公司前台,可她嫌弃前台是打杂的,没干几天就辞了。
最后她问:像我这种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专业的人,是不是再也没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我问她:既然你认为上大学选对专业如此重要,为什么当初填志愿的时候,不坚持选自己想读的专业呢?
她回复说:我那会儿只是高中生啊,哪儿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呀?
我又问她:父母给你找的工作你不喜欢,那你到底喜欢做什么工作呢?
她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想做什么,以前我很喜欢画画,梦想有一天可以当一个插画师,可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成什么……
看着她的回答,我忽然有种沉重的无力感。
这大概就是那种“不知道自己在想啥,也不懂自己在做啥,更不明白自己要啥”的人吧?
我想说——
其实哪有什么选错专业呢?你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再者,你倒是想上好学校、好专业,但关键是你的分数够吗?既然已经进了大学校门,是不是就该好好把专业课学好,或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为毕业后找工作做准备?
你不喜欢父母给找的工作,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其实你的不喜欢只是一种抵触和抱怨。是呀,人人都想“活少,钱多,晋升快,前途光明”的工作,但就你这浑浑噩噩的样子,有单位要你吗?
快停止这种身无所长,还懵懵懂懂的状态吧,脚踏实地去做好一件事,别再把人生推卸到别人身上,还赖世界不懂你。最可悲的,莫过于你做不了自己人生的主,又嫌弃别人给你选的路。
2
说一个身边的真事儿。
上大学的时候,同宿舍一北京女孩儿小涵,她也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上课就是听歌、看漫画、吃零食。突然有一天,她对所有人宣布:“我不要这样过下去了,混日子混四年太难受了,我要找到我喜欢做的事!”
小涵说她喜欢看漫画,于是决定去学画画,她父母只当给她增加一个业余爱好,给她就近报了一个绘画班,她每天晚上去老师家学画画两个小时。
起初,小涵也只把画画当作兴趣,以打发大学无聊的时光。
可画着画着,她发现自己再也离不开画画了,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二十年来,我终于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梦想。”
大二的时候,她开始系统学习画画,她说:“你们能想象吗?我跟几个小屁孩儿一块儿上课,丢死人的是,我画得还没他们好。”她把自己的经历当笑话一样跟我们说,可谁都听得出来,她喜欢做这件事,即便丢脸,她也会继续学,而且还要好好学。
印象里从大二开始,基础课她都翘课去上绘画课的,只有专业课她才老老实实来上,是的,起初她无比讨厌的专业,后来居然也耐着性子慢慢强迫自己去学了,她说:“我想明白了,高三那么费劲巴拉地学,又交了这么贵的学费,我干吗不好好学,就当多长长见识也好呀。”
就这样,她一边翘课学画画,一边认真学专业课。她是整个大学里我最佩服的人之一。我还记得,起初她决定学画画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她,觉得她异想天开:哪有那么多时间兼顾画画和学习。但事实证明,只要你想做,你就会想方设法去做到。
她说过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这是梦想和其他事情的本质区别;找到你想做的事,一点儿也不难,重点是用心和坚持。
当你坚定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哪怕最初别人不懂你,不要紧,只要你做出了成绩,他们渐渐就会懂你;哪怕最后也不懂你,又有什么关系,不相干的人的懂得与否、支持与否,从来也不会影响你前进的脚步。
3
生活如此,爱情亦如是。
朋友小钱自从上一次分手后,已经几年没有谈恋爱了。
她的父母、闺密起初都以为她还陷在上一段感情里没有走出来,就连她的前男友也自作多情地以为她还深深眷恋着自己……
小钱跟我聊过一回,她说,谈过几次恋爱以后,她终于知道自己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伴侣,但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没出现;她坦言自己年纪确实不小,但也不想为了结婚而去将就,她没有眼光很高,不奢望找多有钱、多帅、多厉害的男人,她只是希望谈恋爱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年纪和条件差不多。
像小钱这样的小白领很多,长相中上,薪水足够自己维持不错的生活品质,心理成熟,热爱生活,她们已经过了折腾恋爱的年纪,她们深知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知道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爱人。年少时的甜言蜜语、过山车式歇斯底里的爱情,她们会被感动,却不会再眷恋。
我亲眼见过,一个刚刚认识,还不熟悉的朋友,在得知小钱的年纪跟单身状况后,无比热情地表示,要给她介绍男朋友,条件随便小钱提,她身边有许多优质男。
小钱淡然地说:谢谢,不必了,我还是想自己遇到爱情。
朋友急了:你都多大年纪了,还文艺矫情地要遇到爱情,条件合适就结婚才是正经事。再过几年你还嫁不出去,别人要笑话你了。
礼貌退让的小钱,也只好搬出蔡康永的名言:关你屁事。
不做别人言论下的傀儡,不屈从于他人的期待与标准,懂得自己,才能坚持做自己。
我很欣赏小钱现在的状态:不慌不忙,安安静静,淡然地接受时光给予的一切,遇到爱便爱,遇不到就等待。
会等到的吧,上天会厚待内心强大的人。
懂得自己,意味着成长与成熟,让我们与浮躁世界保持距离,看清自己的需求,也就更加坚持做自己;懂得自己,也意味着选择与舍弃,在乎自己所爱的人与事,对之付出全部的善意与真诚,而其他不相干的世界,就爱谁谁随他去了。
很多巧合细究起来都暗藏深意
命运虽然缄默,却别有用心地让我们一次次相遇。遇见的,注定会遇见。
1
某天在水房,听见同事闲聊。
“最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早上来上班的路上总是能遇到同一个人,已经连续好几天了。”
另一个同事听了,说:“这有什么奇怪的,可能附近的写字楼都是差不多的上班点儿,总能遇见同一个人,不足为奇呀。”
还有一位颇爱分析的同事,大开脑洞起来:“那倒未必,看似稀松平常的上班路上偶遇,说不定那个人就是掐着点儿来‘偶遇’你呢;而且话说回来,这条路上每天你都会遇到熟悉的面孔啊,为什么你唯独对那个人印象颇深呢?快老实交代,那人是个帅哥吧……”
“哈哈哈,还真被你说中了……”
水房瞬间就溢满了少女心。
我陡然想起一句话:生命中你遇见一个人,原不过是为了叫你通过他再遇到另外一个人。
我们永远无法预料,每天与那么多人擦肩而过,其中的谁会从人海中缓缓朝我们走来,走到我们的生命中来,扮演某个角色,同我们一起走一小段人生路。
日后回忆起来,大概只记得最初的遇见,惊叹那样一个美丽的巧合,却无从知晓命运之手从何时起埋下伏笔,又走过怎样的起承转合,仿佛精准推算一般地安排,才有了这般命中注定的相遇。
2
可能从小受家族影响,长大后我很信缘分,觉得很多人和事都是冥冥中的安排。
比如,大学时为了准备某次考试,必须去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门店买那本教材。路痴如我,虽然出门前已习惯在本子上画好详细地图,但到了马甸桥还是绕晕了,在那个天桥上上下下七八次都没找对路,最后还是鼓起勇气问路,才找到地方。当时又害羞又气恼,心里暗暗地说:“这鬼地方,我以后再也不来。”
可实际上,我毕业后第一份正式工作就在马甸桥附近,每天上班下班都经过那里。
比如,网上关注许久的网友,突然有一天变成你的同事。你能想象吗?这种神奇的事儿,我已经经历两回了。一个是大学时期在“博客中国”写博客的时候关注的网友,那时我们俩互加了对方的QQ,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我们常常聊到深夜,话题不外乎电影、文学、音乐。我还记得夏天的某个夜晚,暴雨骤降,雨水哗啦作响,溅起整个世界的静谧与喧嚣,电脑里静静放着他推荐的爱尔兰轻音乐,旋律时而急促,时而悠扬,他的对话框偶尔蹦出几句话,我们就那样闲闲聊着,仿佛真的就穿越了网络,互相做伴,在昏暗的灯光下,听着雨声,度过漫漫长夜。后来“博客中国”瘫痪,我再也没去那里写博客,从前因为写博客结识的网友也日渐疏于联络。很多年以后的某一天,公司新同事入职,我加他的Q安排工作,屏幕上居然弹出对话框,说我已添加该联系人。然后一搜,才发现,居然是那个许久没有联络却曾经一起度过许多个欢喜哀愁日子的网友。
细细想来,这些毫无道理的巧合,相比那些需要起承转合的遇见,就简单又杂乱得多。
它们看似没有任何深意,仿佛就是一个不经意的莽撞,就错乱地闯入了彼此的世界。
可我仍然觉得,这样意外的安排让我的生命丰满许多,让我更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保持善意与真诚,哪怕是网络上偶尔的只言片语,虽然只是两个由符号代表身份的ID,说不定哪天就在现实中相遇了呢,从虚幻的符号到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不可谓不神奇。
3
也有一些巧合,是想要去抓,却再也来不及的。
她叫田维。
认识她非常偶然。
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在电脑前看文章,不知怎么就翻到一个知名博主,在文中盛赞另一个人的文章,说她看似年纪不大,却文笔清新淡雅,颇会引经据典,还不让人觉得掉书袋。我便循着那人的推荐,打开了她的博客主页。
是MSN空间,名叫:花田半亩。
一篇篇文章读下去,果然清新极了,在那个流行伤痛文学的年代,读到那样雅致的随笔,真真叫人欢喜极了。
随即我便给她留言。三两日后,她居然给我回复了,说也很喜欢我的文字。我觉得羞赧,和她的文字相较起来,我那时写的随笔简直没法看。
渐渐我们便熟悉起来。才得知,她在语言大学念书,老师是梁晓声;让人惋惜的是,她从小就身患重病。
我记得她曾说过:永远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在该爱的年纪不敢去爱,可是我真的很向往爱情啊,我愿意幸福,我只愿意幸福。
我常常不知该如何安慰她。虽然她身患重病,在疼痛蔓延全身时,她依旧笑对身边人,依旧坚持她所热爱的文字。
那个夏天,我们相约,等她身体稍微好一点儿,我们可以约在她的学校,见见面。
却没有来得及。在8月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她永远地离去了。
她的MSN空间好几天没更新。再更新时,是她的同学写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花田永远地离开了。我在电脑前哭了很久很久。
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都会去MSN空间看她的文字,那时她还有搜狐和网易两个博客,上面有她更早期的文字。在百度里只要搜“花田半亩”就能找到她的博客。
后来,她的老师梁晓声跟她的母亲一起整理了她所有的文字,集结出版,书名就叫“花田半亩”,她的文字被更多的人喜欢,事迹也在学校传开进而在社会上传播开去,央视一档读书节目还介绍过她的书。关于她的信息,网络上越来越多。在百度里再搜“花田半亩”,她的博客已经淹没在雪花般的信息里了。
再后来,MSN退出中国市场,MSN空间永久地消失了。连同她的文字。
因为她的离去,我一度难以释怀,消沉了很久,对生命也思考了很多。
后来渐渐明白,也许遇见她,除了相遇一个美好如花朵般的少女,更为了让我懂得她的心愿:“我愿意幸福,我只愿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