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52100000012

第12章 和尚 比丘与头陀有什么区别?(2)

一个人造了业,早晚要受到相应的果报。如果还没受报,那就是属于欠债的状态,只有受了报了,才算还清债,这个业的力量才能消除,用术语说就是“消业”了。

那么在刚才的例子里,B杀了A,结果A这人很好,多少世也不去杀B,那B就一直都欠着A吗?

我个人的解答是,B受报不一定要以别人做恶业的形式完成。自己摔一跤难道不算是恶报吗?所以A不杀B,B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消业。

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回答一个神学问题:

有人说,佛那么厉害,那么大慈大悲,立志要普渡众生,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力把我们都普渡走呢?哪怕你在我们前用神力变个莲花什么的,我肯定就信你,不信科学了啊,比我们这种带着疑惑的心理去学习佛法不是快捷很多吗?

对于这个疑问,佛教常见的解释是:对于凡人来说,佛陀的教诲只是“缘”的一部分。你能听见佛法,说明你和佛法有“缘”,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内在的“因”。说白了,你要是自己不想成佛,你要是自己不努力,甚至还做坏事,那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自由意志不受外物控制,已经在佛的能力之外了。

我们也因此可以说:佛、菩萨不是万能的[6]。

关于因果报应规则还可以多说的一句是,不同的业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如我们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不能说我杀了一个人,然后又救了一百个人,我杀人的恶报就可以被抵消了。这不行,一码算一码。杀人受相应的恶报,救人受相应的善报,这是两回事。

前面几段,给您介绍的是“因果报应”的概念。

我们前面说轮回和“万法缘起”的理论是相通的,现在来讲讲为什么是相通的。

我们想个问题:

假如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没有轮回,一个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他在临死前做了的业会产生什么果呢?生命都没了,果报去找谁呢?

所以佛教才会说,人死了并不代表生命结束,因为他生前做下的业,并没有完全都变成果,也就是没有完全“消业”。业还在,就会产生果,这个生命还得受果报。所以他会轮回为新的生命[7]。这个生命到底是畜生还是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这个人生前所做的业造成的。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者认为,孩子出生,是父母交合怀孕的结果。而佛教认为,孩子出生这件事,父母交合只是“缘”,更重要的是孩子前世生命所做的业,也就是“因”。只有因缘聚合在一起孩子才能出生。

明白了这个规律,实际上可以说,佛教的基础理论只有一条:就是“万法缘起”。“轮回”说可以算是“万法缘起”的推论:正因为存在不断的因果报应,所以才让生命在轮回中生死相继,往生不止。

这当然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因为这是属于佛教的神学部分,我们只好就这么接受了。

【三】

那么,佛教认为,到底该怎么解脱痛苦呢?

我们前面只是说“消除欲望”,这么说其实不准确。我们这回利用“万法缘起”和“轮回”理论,再重新推导一遍。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的这个故事:

释迦牟尼还是在当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百姓,于是感到人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立志要追求解脱之道。

我们普通人或许会认为,人生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然而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苦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为了生存,产生了种种欲望,比如要吃要喝,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苦是根本的、是人人都有,不可避免的。而且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个欲望,又会立刻产生新的欲望,也就会产生新的痛苦。

而乐呢,只是在人的苦停止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

劳思光先生的举的例子是:口渴是一种苦。人在饮水的时候,是因为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了暂时的快乐。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饮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否则的话,人持续不停地饮水就可以获得不断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8]。

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着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断地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生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做的“业”,所以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那到底该怎么才能不造业呢?

为了解释因缘说的运转方式,佛教针对个人,提出了人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做“十二因缘”。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上是按照因果顺序排列的。简单说几个,您不用细看,了解个大概就行:

第一个因缘叫做“无明”。

有个故事。

说唐朝有个很受宠幸的宦官,问僧人说:什么叫“无明”啊?“无明”从哪来的啊?那个僧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感叹说:佛法要衰败了!

皇帝在旁边听了好奇,插嘴问:为什么说佛法要衰败了呢?

僧人指着那宦官回答:你看,连个奴才都敢谈论佛法,这佛法岂不是要衰败了吗?

这宦官受皇帝宠信啊,听这话就气坏了,就发火了。僧人就说:这个火发的就叫“无明”。你不是问“无明”是从哪来的吗?“无明”就是这么来的[9]。

我们今天俗语个词“无明火”或者叫“无名火”,指的就是没有来由的愤怒。

在佛教里,“无明”的意思是“无知”。

第一个因缘“无明”,意思是凡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万法缘起”的规律,不了解世间万物“无常”的本质。

第二个因缘叫做“行”,指的是我们前世做出的“业”。它是由第一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不懂得按照佛的指导修行,所以才会做出种种“业”来。

第三个因缘叫做“识”,指的是我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当然最初的佛教没有“受精卵”这种生理学术语),这才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这个说明的是轮回的过程。佛教认为产生的新生命是前世生命造“业”的结果。那么这个前世和今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就在“识”这一步了,是因为前世造了“业”,由业影响了受精卵,才产生了生命。所以“识”是由前一个因缘“行”导致的。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投胎”的过程。

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第四个因缘),才会有我们种种的感官(第五、六、七个因缘)。又因为我们有种种感官,才会有种种欲望(第八个因缘)。因为有欲望,就会做一些事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九、十个因缘),就相当于造“业”。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佛教说了,人生充满痛苦,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是一个导出下一个,环环相扣的,最初的因缘是“无明”。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明白了佛教的真理,不再“无明”了,看到世界无常的本质,就能破除掉我执和法执,就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第二个因缘“行”,也就不会产生新的生命,后面的种种因缘也就都没有了。于是人就能跳出轮回。

佛教管跳出轮回的状态叫做“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佛教具体的修行方法,概括说有三种:

戒、定、慧。

“戒”指的是遵守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浅薄的角度说,就是多做好事少做坏事,那么根据因果报应理论,可以让自己未来得到善报。从更深的角度说,通过“戒”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少造业,也就能接近涅槃的目标。

“定”指的是打坐禅定,一方面能增加人对自己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思考,有助于领悟智慧从而不再“无明”。

“慧”指的是开启智慧。也就是学习佛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不再“无明”。

前面说了,佛教认为开启智慧,不再“无明”是解脱的根本方法。因此在三学中,“慧”最为重要,其他两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慧”。

正因为把开启个人智慧当做最根本的解脱方法,因此佛教认为自己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像其他很多宗教那样,要去乞求神灵帮助。佛教徒可以不假外力,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解脱。

不过,我们这章开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信佛的人为什么要出家呢?

假如“慧”是最重要的,那么同样都是佛教知识,我出家念书,和我在家念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四】

我们来讲一下出家的问题。

什么叫出家呢?

有人觉得拜了老和尚为师,剃了光头,穿了袈裟,住在寺庙里就算出家了。

不对。

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受戒”。

“戒”的意思是“戒律”。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一样,佛教有一些规定,什么事允许做,什么事不许做,这些规定就叫“戒律”。

所谓“受戒”就是说,修行者通过一定的仪式,发誓以后要遵守某些戒律。

出家的关键就在受戒这件事上。

具体受的是什么戒呢?

我们先纠正一些称呼。

我们习惯上,常把出家人称为“和尚”、“尼姑”。要注意,这些称呼都是不恰当的。

佛教对出家和未出家的人的正式称呼是:

“沙弥”:7岁至20岁的男性出家者。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和尚”。

“沙弥尼”:7岁至18岁的女性出家者。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尼姑”——注意,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说法。

“式叉摩那”(这个名字您不用记):18岁至20岁的女性出家者。相当于沙弥尼在成为正式出家人之前的一个考察阶段。也可称为“学戒女”、“正学女”。

“比丘”:20岁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民间俗称“和尚”。

“比丘尼”:20岁以上的女性出家者。民间俗称“尼姑”,这个称呼也不礼貌。

“优婆塞”(这个名字您不用记):不出家的男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

“优婆夷”(这个名字您不用记):不出家的女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女居士”。

以上是佛教对信徒正式的称呼。

而“和尚”、“尼姑”都是中国民间创造出的讲法。

“和尚”原本是对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称呼,前面说过,佛图澄就被尊称为“大和上”[10]。后来变成了对男性僧人都称“和尚”,这倒也算是尊敬。

“尼姑”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比丘尼”和“比丘”就差了一个“尼”字,这个“尼”字是梵语女性词尾音。中国古人又习惯管未出嫁的女性叫“姑”——比如“姑娘”。于是一个“尼”字和一个“姑”字连在一起就是“尼姑”。这个称呼是不礼貌的[11]。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出家人,合适的称呼是:“法师”、“大师”、“大和尚”、“长老”等[12]。

顺便一说,有些人的印象里,可能觉得莽撞的和尚会自称“洒家”,以为“洒家”也是和尚专用的词汇。其实这是《水浒传》造成的误会。是因为《水浒传》里鲁智深总是“洒家”、“洒家”的自称,让大家听习惯了。其实“洒家”是宋时的方言,普通人都用,鲁智深在出家之前也是用“洒家”自称的。

回来说出家的问题。我们说了,出家的关键标志是受戒。

受了比丘戒的,就是比丘,就相当于是正式出家的僧人了。当然女性出家,就受比丘尼戒。

前面说了,比丘、比丘尼还有年龄限制,最少要20岁。不到20岁当不了比丘和比丘尼,只能当沙弥、沙弥尼。也就是说,不到20岁是受不了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

汪曾祺先生的名作《受戒》,讲的是一个小沙弥明海受戒的故事。在小说里,明海已经随舅舅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受戒呢?

就是因为明海出家的时候,还不到20岁,只能当沙弥,还不能当比丘。等他到了岁数,就去受比丘戒,这才能成为正式的“和尚”。用学校来比喻,就是“学前班”已经完成了,可以正式成为学生了[13]。

那么“居士”呢?什么人才能算作居士呢?

“居士”这个词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有,原本指的是在家不当官的饱学之士。佛教来了以后,就指的是学佛而不出家的人。因为这个词并不是佛教术语,所以道教里不出家的修道之人,也称为“居士”。

佛教对居士的规定很宽松,不出家但是愿意学佛的人,只要没做太违反道德的事,都可以被尊称为居士。

居士也有戒律,叫做“居士戒”。

佛教对居士戒的要求很松。如果你想出家,当比丘,那么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比丘戒中的所有规定都应该守。但是居士守戒很自由,想守几条守几条,只守一条都行。某一条不想守了,说我不守了(叫做“开戒”),也可以。开戒之后想重新受戒,也可以。

知道了关于出家规定之后,您应该有能力做一道练习题了:

是不是只有出家才能解脱,才能成佛?

我们说了,佛教最重视的是智慧,只要能掌握了佛教的智慧就能解脱成佛。“戒、定、慧”三学里,“慧”最重要,其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慧”的辅助。而出家的标志是受戒。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很明显了:不。

同类推荐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释然的修行

    释然的修行

    释然是个刚刚经过了成人礼的小和尚,对他来说,佛法和尘世全部一股脑儿摆在了尚未准备充足的自己面前。于是,烦恼氆就接踵而至。
  •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热门推荐
  • 武邪传奇

    武邪传奇

    大山帝国的林氏一族乃是整个大山帝国最强大地修真家族,在整个世俗之中,排名第一,威名无人能及。而作为林氏一族的少主——林子安却不幸被变为杂役两年,少主之位名存实亡。正巧此刻,他的伯父林南——林氏一族的家主,世俗第一高手要离去三年。从此,武林中掀起了一片腥风血雨。没有了林南庇护的林子安,将何去何从?为了夺回林氏一族的少主之位,年纪轻轻的他又将经历多少磨难?三年后的他,到底能否在家族的比武大会上一夺头筹?少主之位是否就是终结?他的内心又有怎样的欲望?
  • 我家的猫仙大人

    我家的猫仙大人

    平淡的青春日常,因一只乡下寄来的小猫而改变!“说好建国以后不许成精的呢!”
  • 山野妖事

    山野妖事

    关于末世和山野的那些事,最终的秘密,谁能揭晓
  • 未破红尘

    未破红尘

    一个出身山野的穷小子,竟有着复制他人招式的神奇技能。虽有一个机灵的头脑,却敌不过江湖动荡,叵测人心。这江湖上,每个人都心怀鬼胎。或为私欲,或为野心,或美其名曰为了大义。红尘俗世,无一例外。(本书并非小白文,书中每个人物每个故事都有其深度可探,望诸位看官细嚼慢咽)
  • 绝世天师

    绝世天师

    存在了亿万年的上古神尊竟然转身成了一个普通少年……“你这是什么绝世功法,不行,不行,我教你一段。”“这也配的上上古神丹,你看炼制这个废丹都比你强。”“在我面前不要妄称美女,你恐怕对美有误解。”“别说神兽在我面前像条狗,以前神兽给我当狗我都不要。”拥有亿万年经验的李长生,开启一段重回巅峰的征途!
  • 明星饭店

    明星饭店

    新书《都市之万能许愿系统》已发布,请大家,多多关照,谢谢!
  • Days with Sir Roger de Coverley

    Days with Sir Roger de Coverle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漫漫归途

    漫漫归途

    他曾经是个开心的顽童,调皮而叛逆,毁坏邻居家的房子,偷喝圣餐里的酒,和朋友偷偷抽烟,还和女孩们胡混……他不是父母期望中的孩子,而父母的爱也成为了令人窒息的桎梏。于是他离家千里,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他以为这样,心便是自由的了,他便可以无视父母的一切意愿。然而,父母终有老去的一天,在接到父亲病倒的电话的那一刻,他幡然醒悟,世界上再没有这样一个安全、温暖的地方可以肆意纵容自己,我们终要回归。
  • 她这么可爱

    她这么可爱

    腹黑大学老师VS呆萌二货学生陆羲和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没有什么感情的奇葩生物,清心寡欲了二十几年,从未对任何人动心,直到她遇见了顾明析。于是,她那颗平静的心便开始疯狂躁动起来。她的所有悲喜、欢乐,从此以后只关乎他一人。顾明析觊觎了陆羲和三年,他骂她,也疼她,在她最难过的时候陪在她身边安慰她,他甚至想将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送给她。2019年的某一天,XX大学的老师惊奇的发现,他们学校的顾明析老师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配上文字,写道:格外可爱的学生!短短几分钟,这条朋友圈,震惊了全校本来没什么,主要是图片底下还有一条弱弱的评论:可爱可爱!不过,我最可爱!顾老师回复说:嗯,你当然最可爱!XX大学的老师定睛一看,欸?这不是XX系的陆羲和么?这俩人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