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66800000029

第29章 仲平同志早期的歌唱

时间有时给人们安排了一些巧合的事。1924年,我在青岛住过一个暑假,首次看到大海,回北京后,认识了柯仲平同志,他正在以无限的激情写他的长篇抒情诗《海夜歌声》。想不到整整六十年后的1984年,我又在夏季第二次来青岛,不久收到王琳同志的信,说今年10月是仲平逝世的二十周年。我在海滨望着海浪的起伏,海水色彩的变化,夜里听着海上的涛声,怎能不回想起仲平朗诵《海夜歌声》时的情景呢?

1921年,新成立的创造社以两部大胆突破的作品贡献给当时还相当寂静的新文坛:一部是郭沫若的《女神》,一部是郁达夫的《沉沦》。《女神》中《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等雄浑的诗篇给不少刚刚觉醒的青年扩大了视野和胸襟,激励他们反抗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当时确有这样的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在《女神》诗句的鼓舞下,不顾一切离开狭窄闭塞的家乡,跋山涉水,去寻找他们能够放声歌唱的场所。仲平就是这样一个。他在《海夜歌声·这空漠的心》里把郭沫若与屈原、李白、但丁、歌德并列,可见他对《女神》的作者是多么倾倒了。至于《沉沦》,尽管有人说它不健康,过于伤感,但在一部分青年的心目中,则认为《沉沦》如此坦率地反映一代青年的苦闷和忧郁,在当时的文学作品里是罕见的。人们还听说《沉沦》的作者平易近人,对来访者无不开诚相见,所以有的青年人愿意找他去诉说衷肠。1923年10月以后,郁达夫在北京教书,仲平可能是在1924年上半年认识了他。郁达夫从来无意给我和仲平做介绍,但是正由于与达夫都有交往,我和仲平很自然地就熟起来了。

仲平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从来没有像一般人常有的那种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只要他认为是“我辈中人”,他便推心置腹,谈他自己心里的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他的家乡以及他离开云南来北京的行程。云南,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几乎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但在当时对于我还是一个辽远而又生疏的省份。我以极大的兴趣听他说云南的山水如何秀丽,气候四季如春,花草树木茂盛,各种植物应有尽有,是自然形成的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汉族以外还有其他民族(那时我们还不知道“少数民族”这个名称),他们勤劳耕种,能歌善舞,性格朴厚,不懂得狡诈。可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地区,被军阀恶霸、贪官污吏糟蹋得不成样子,老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痛苦生活。他说他从昆明到北京,要乘坐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的火车,经过河内,在海防登船北上,一路受尽法帝国主义者及其奴仆们的欺凌,可是,他第一次看到大海,海上的风和浪激荡着他向往远方的游子的心。我想,《海夜歌声》也许这时已经在他头脑里酝酿了。

他把《海夜歌声》看作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他为它的产生承受过极大的灾难,他开始写了一部分便生了一场重病,他很穷,靠着几个朋友(其中包括郁达夫)的帮助才能付出住医院的费用。

他病愈后,废寝忘食地继续写作。这时期内,我们不见面则已,一见面他就以高昂的声音朗诵诗中的片断。他朗诵,常常不带诗稿,有些段落他都记熟在脑里。他朗诵,一心只是要读给朋友们听,不管屋子外边有小孩子扒着窗口起哄,或是院子里有人风言冷语地嘲笑。

北京的小市民是不能理解仲平的为人的。他待人一片真诚,不会假意周旋,他头发鬈曲,不修边幅,常整夜整夜地写作,冬天没有钱买煤球生火,便把脚伸在稻草筐里取暖。邻人们把他看成是“怪人”,在他常常走过的街头巷尾,竟有人向他喊叫“大鬼!大鬼!”,他也毫不介意。有一次在秋天的夜里,月明如昼,我们一起散步到陶然亭。陶然亭的周围是浅塘丛苇,废冢荒坟,这时路上已无行人,仲平很兴奋,高声唱他的诗句,惹得远近人家的狗吠叫起来,甚至有人开门向外张望,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故。

仲平在《海夜歌声》付印出版时,曾作为“一个紧要的希望”要求读者:“读者能反平素诵诗的调子一唱吗?……起来吧,跳出屋外吧!”仲平自己是这样做了,这样唱了。

这首约有一千六七百行的抒情长诗,在那时确是少见的。朋友们评论这篇诗,觉得有些芜杂,重复的句子多,个别地方还比较晦涩,但是大家公认,这诗是有一种不能抵制的力量促使他去写的,而且“腔腔情血变狂歌”,是用满腔热血写成的。他说他的作品是亲生的婴儿,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婴儿的诞生。他说他“生在诗歌死在诗歌里”,“要唱呵,谁能塞住我的嘴?”所以他写诗的要求与唱诗的要求是同样迫切,也可以说,他写诗就是为了唱给人听。他不仅在朋友们聚会时高声朗诵,听说他在1925年第一次拜访鲁迅先生,也是没有谈多久,便唱起他的诗来,致使鲁迅的母亲周老太太听见了,感到不安,以为有什么人来跟鲁迅吵架。

《海夜歌声》里有不少雄壮的、豪放的诗句,这跟后来、尤其是十年浩劫中放空炮的“豪言壮语”迥然不同。仲平笔下的豪放的诗句跟他的生活与思想是一致的,跟自然界壮丽的景色也是合拍的。他向地球说, “你有海水狂跳,我有心血永潮”。他说:“从来我就爱到荒野去听狂风歌,我也爱登山顶去看日出与日落。”他一再称呼海上的风、山上的风、原野上的风是他的“好友”、“老友”,实际上也是在朋友中间,只要仲平一出现,就好像带来了一股风。

《海夜歌声》里的歌者对于称王称霸的仇敌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鄙视无视于现实的虚伪的和平说教者,更看不起苟且偷安、欣赏花香鸟语的文人。他的态度如此坚决——

荡我舟罢,——力的练习;

磨我剑呀,——剑也锐利;

一沧海,——磨剑池,

生时抱着剑来,死时抱着剑去。

把沧海看作是剑池,这是怎样一种雄伟的气魄!

但是这个海夜的歌者,随时都有一种孤独感。“海上一孤舟”、“狂浪上一孤舟”一类的诗句不断在诗里出现。在深夜的海上,这种孤独感甚至使歌者陷于惶惑——

我的孤舟呀,——失落在哪一边?

我独自一人呀,——又在哪一边?

并且失望地说——

从此,我不向哪一方呼唤,

就把一身当行船。

虽然如此,他焦灼的心还是盼望“天明”,想听到昆仑山下雄鸡的鸣叫。诗的结尾处还是出现了“东方的一点光明”。

那时聚集在北京的一些文学青年,多半是没落家庭的飘零子弟,他们有人愤世嫉俗,有人自伤身世,有人擅长讽刺,有人善于抒情。我们与仲平相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与他产生共鸣,可是他有些观点,如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对于诗歌的主张,在朋友们中间还是最先进的,超出我们一般的思想水平。

约在1925年暑假后,他在北京法政大学学习过一年或两年。当他考入法大时,我曾经想过,这学校是给反动政府制造官吏的场所,对仲平太不合适了。其实,学校里并不缺乏进步势力。也许正是由于入了这学校,学一点社会科学,有利于他更好地读马克思主义的书。这时,他认识了后来于1927年与***同志一起被奉系军阀杀害的谭祖尧同志。有一次,我和仲平,还有陈翔鹤,到北京大学附近的一个胡同里去看谭祖尧。谭祖尧住室的墙上贴着一幅列宁讲演的画像。我看着列宁双手支着桌子、向前探出上身的姿态,有过一个闪念,仲平朗诵他的诗,不有时也是这个样子吗?但是列宁面前有(那幅画上没有画出的)广大的听众,仿佛还能使人想象到有欢呼声和鼓掌声。至于仲平呢,他只能对着三五个贫穷的朋友朗诵,那时不仅没有宽广的场地,就连一个狭小的课堂也不能供给他歌唱一次。难怪他的诗里有这样的诗句“真正的歌声人间哪里听”。

平心而论,《海夜歌声》是一个革命诗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处女作。它抒写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痛恨与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还掺杂着一些孤独之感与力不从心的叹息。1949年北京解放后,仲平和王琳同志到北京不久,就到我家里来看我,青年朋友,各自度过了二十几年的惊涛险浪,仲平仍然是那样热情,那样坦率,但他已经是一个久经考验和锻炼的共产党员,沉着稳重,不像过去那样易于激动了。他的诗歌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新中国的大地上到处给他提供着歌唱的场所。“海上一孤舟”已荡出海夜,红日高升,万艇齐发了。

1984年9月5日

同类推荐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民族”是近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所持守的民族的立场、标准和观念,构成了它区别于经典、俄苏和西方等其他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质。本书梳理、总结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民族观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具体内涵,提出在全球化新历史条件下应拓展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开放的民族观。
  • 汪曾祺散文(名家散文珍藏)

    汪曾祺散文(名家散文珍藏)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送给你的生活美学课,黄永玉称他为“全中国文章写得最好的”人;《汪曾祺散文》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散文的精装典藏本。汪曾祺一生创作颇丰,本书从他的数百篇散文作品中精挑细选出不容错过的必读名篇,一册在手即可读透他对“人间草木”的观察和感受,他一生在“行色匆匆”中游历各地的奇趣见闻,他细细品尝过的令人垂涎欲滴的“四方食事”,以及他对沈从文、老舍等“一辈古人”的回忆与怀念。……
  • 山生

    山生

    让我们去看一看王彦生的故事,从他的故事中去体会什么是渺小与伟大,短暂与永恒、虚荣与快乐,怯弱与坚定,浮华与庄严……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篇篇美文、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孑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糟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游美札记(狄更斯别集)

    一八四二年一月到六月,只有三十岁的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朋友的邀请赴美游历,长篇游记兼特写《游美札记》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这次游历,他曾访问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大城市,向南到过里奇芒德,向西一直到圣路易,向北一直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历时半载的游历当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晤,广泛接触了上至总统下至车夫的美国各阶层人士,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狄更斯既有叹赏又有抨击,尤其是对于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狄更斯处处给予了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和那位致力于描绘镀金时代、同样尖酸刻薄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如出一辙。北美之行也成为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的重要灵感来源。
热门推荐
  • 创业前三年:创业期盈利模式设计与管理细节大全

    创业前三年:创业期盈利模式设计与管理细节大全

    21世纪是个人创业的时代,但新手创业显得举步维艰。别人创业能够获得成功,到底凭的是什么?答案是:他们走好了创业中最艰难的前几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书有详尽的分析和经典的案例,帮你排除创业中的困难种种,教你如何轻松创业。
  • 红姑

    红姑

    上世纪30年代,黔东南匪患猖獗。乡村药师孟老大,引领乡亲抵制土匪盘剥,惨遭杀害,其女孟采红奋起反抗,被追杀、获救,寄居镖师罗七爷家,改名罗红姑,跟罗七爷学武,与同门师兄龙虎、强子朝夕相处,跟强子生出恋情。一场土匪打劫引发的无妄之灾,打破宁静、撕裂情缘,把年仅18岁的红姑,推向艰险境地;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赵剑,及时解救,并在其间发现红姑追求正义光明的秉性和过人的胆识谋略,深为赞赏、悉心引导。时逢动荡、变乱,各种反动势力尔虞我诈、肆意猖獗;为“经营地方”、讨好当地首富豪绅朱世南,设诡计迫使红姑为救罗七爷和强子,妙龄嫁予已是老人的朱世南。
  • My Name is Red

    My Name is Red

    In the late 1590s, the Sultan secretly commissions a great book: a celebration of his life and his empire, to be illuminated by the best artists of the day - in the European manner. At a time of violent fundamentalism, however, this is a dangerous proposition. Even the illustrious circle of artists are not allowed to know for whom they are working. But when one of the miniaturists is murdered, their Master has to seek outside help. Did the dead painter fall victim to professional rivalry, romantic jealousy or religious terror?With the Sultan demanding an answer within three days, perhaps the clue lies somewhere in the half-finished pictures … Orhan Pamuk i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contemporary novelists and in My Name is Red, he fashioned an unforgettable tale of suspense, and an artful meditation on love and deception.
  •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世纪之交三大时间节点为坐标,以建国六十年来的学术主潮演变为主线,对古代文学研究新学术传统的确立、社会学研究主潮的兴盛及其政治化蜕变,改革开放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美学意识的先锋突起、新方法热的广泛影响、文化批评的持续繁荣、学科交融的多元拓展、中外比较的深度透视、文学本位的内在回归,以及世纪之交古代文学研究的百年反思与最新趋势作了纵向梳理和揭示,对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文学史著作与理论作了专题归纳和评述,重在把握学术主潮之理念与范式的交融轨迹与演变规律,系统总结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与启思未来的重要价值。
  •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明朝末年的河南,是灾难轮番肆虐的地方,是各路豪杰争雄的战场,更是无数百姓的苦难之地。那是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是混乱无比的时代,可是,却有英雄悄悄在这块大地上崛起。
  • 故国山河集

    故国山河集

    本书是作者游历祖国山水时,凭吊古人的一本诗歌总集。诗句格调清雅,感情真挚,奇句频出,极具情怀,实乃一本现代作家古体诗集的上乘之作。本书是作者游历祖国山水时,凭吊古人的一本诗歌总集。诗句格调清雅,感情真挚,奇句频出,极具情怀,实乃一本现代作家古体诗集的上乘之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医方简义

    医方简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原来傅先生喜欢我

    原来傅先生喜欢我

    她叫慕瑾歌:安城最声名狼藉的女人。众人唾骂鄙夷她,千般不屑,却要在人前恭敬无比地唤她一声,“傅太太”。......她破产负债两亿,未婚夫携情人出现解除婚约,还凭空冒出个私生女开口就要摘走她一颗肾脏。四面楚歌,无人援手。慕瑾歌在大雨中跪到半夜,等来整座城市最有权势的男人——如神祈下凡,恩赐一场救赎。他用外套将她裹住,抱在怀里温声道:“夜深寒重,我带你回家。”有人问:区区一介落魄千金,何德何能让傅先生恩宠至此?闻言,傅先生只是眯眸浅笑,眼底温柔如斯,“有生之年,誓死娇宠。”☆★☆★☆★☆★关于主权:傅年深对外放话说她是他的女人,“贴着我傅年深的标签,我看哪个狗胆包天的敢动她。”后来。总有人不怕死地挑逆鳞,硬要欺负慕瑾歌,惹得傅公子在宴会上掀桌大怒,“欺负慕瑾歌,就等同和我作对。”再后来。和慕瑾歌作对的人,不分男女,不是进医院就是进监狱。她扑进他怀里,蹭着脖子撒娇,“听说,傅先生喜欢我,看来是真的啊。”男人垂眸,摸着头微笑,“那你亲亲我,以资鼓励。”......☆★☆★☆★☆★
  • 快穿之死神大人又来了

    快穿之死神大人又来了

    【全能无良女主VS腹黑偏执男主????】被死神大大火辣辣地盯上了,薄媱死得不明不白。她表示穿越后要远离这种可怕生物,认真实现原主心愿,努力积攒重生值。奈何蠢萌伪系统上线,将她带进一个个大坑里。一不小心,薄媱又被死神大大甜蜜蜜地圈养了。以巨型蜜罐泡之,以干柴烈火烤之,以财权名利佐之,死神大大想和她蜜里调油生生世世。世界一:薄媱冷漠脸:“死神大人,我们不熟。”死神:“多烤烤,就熟了。”世界二:薄媱逮住机会拔腿就跑。死神:“腿不想要了,正好砍掉。”世界三:薄媱诧异,“你是怎么当上我经纪人的?”死神:“蓄谋已久。”……苏甜爽宠,双洁无虐,打脸piapia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