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0500000011

第11章 在厦门 (2)

从以上书目中就可以看出,这批精英占了绝大多数。不久,国学研究院季刊创刊号编成准备付印。季刊创刊号上有沈兼士的《今后研究文字学之新趋势》、鲁迅的《嵇康集考》、林语堂的《西汉方音区域考》和《论古韵》(柯罗掘伦著,林语堂译)、顾颉刚的《孔子何以成为圣人和何以不成为神人》、张星烺的《中国史书上关于马黎诺里使节之记载》和《泉州访古记》、陈万里的《云冈石窟小记》、丁山的《释单》、容肇祖的《述何晏王弼的思想》、史禄国的《中国人种概论》和《书评》、王肇鼎的《西汉货币问题之研究》、潘家珣译的《形声字之研究》(柯罗掘伦著)等文。另外,国学研究院还计划编印《中国图书志》,内容包括谱录、春秋、地理、曲、道家、儒家、尚书、医学、小说、金石、政书、集、法家共十三类书目。林语堂要在厦门大学文科及国学研究院大显身手,大干一番,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厦大文科和国学研究院在林语堂的努力下也确实有了良好的开端和很大的起色。林语堂本人也继续从事语言学研究,先后写出了《前汉方音区域考》和《闽粤方言之来源》等论文。

三、暗流涌动

在南下的教授、学者中,鲁迅是独特的一位。鲁迅除了被通缉而需要南下外,也存在其他原因。尽管他无法明说,然而在《两地书》(即给许广平的信)中略有透露:"我来厦大,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这里不妨引用韩石山在《高长虹与鲁迅的反目》一文中的说法:

鲁迅当年离开北京,有人说是为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有人说是为了投身南方火热的斗争。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离题太远。其时"三·一八"惨案已过,段祺瑞政府垮台,北京为奉系军阀张作霖占据。鲁迅既非共产党人亦非国民党人,并未从事什么实际的革命活动,也就谈不上受反动当局的迫害。既是投身南方火热的革命斗争,就该去有革命策源地之称的广州,怎么要到偏远的厦门?

不必讳言,鲁迅当年的离开北京,主要原因是与许广平的恋爱。不管怎么说,鲁迅是有妻室的人,又不打算离婚,而许广平是他的学生又不会甘心去做小老婆。这样他俩要在北京结合就有许多不方便,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同去外地。正好林语堂邀请鲁迅去厦门任教,许广平大学毕业要回南方,两人便同车离开北京,到上海后暂且分手,一个去了厦门,一个回了广州老家小住。后来鲁迅也去了广州,再后来两人又一同来到更适合他们居住的上海。未必全是事先的策划,事出有因是明明白白的。

韩石山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说鲁迅与许广平之事却是事实。还有,只要读过鲁迅《两地书》的人,都知道鲁迅对厦门大学的校长林文庆是不满的。过去有一种观点,只要鲁迅反对的就是不好的,只要鲁迅拥护的就是对的。实践证明,鲁迅骂过的人未必都是坏人,正如季羡林所说:"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因此,对林文庆半生坎坷、功绩卓著是不应回避的。

林文庆(1869-1975),字梦琴,原籍福建海澄,1869年10月18日(清同治八年九月十四日)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1887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英女皇奖学金,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1892年获得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以后,香港大学又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林文庆虽受英国教育,但对汉语也有较深的造诣,并熟谙闽、粤方言。他还精通马来语、泰米尔语、日语等,被誉为"语言天才"。1899年,他作为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华女校的创办人之一,率先捐献了建校舍的土地。他的夫人黄端琼也亲自到女校任教。黄端琼系老同盟会员黄乃裳之长女,受过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又曾游历、考察过英、美等国。1896年与林文庆结为伉俪后,积极支持并参与丈夫的社会改革事业。

1921年4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萃英上任不久即辞职,陈嘉庚遂聘请林文庆当校长。厦大开学后,林文庆亲自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并将口试情况通报全省各公、私中学,对推动福建省外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直到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文庆才辞职回新加坡。他在厦大任职16年,在厦门岛上荒凉的一角,建立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府,校内设施、院系组织、课程设置以及教授的延聘,都参照欧美大学而改进,使厦大成为全国闻名的私立大学。

1934年,陈嘉庚经营的企业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下宣告破产,厦门大学也濒于关闭,林文庆毅然与陈嘉庚分忧,只身南渡,为大学筹募经费,共得20万元,使厦大度过难关。他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四个字作为厦大的校训,以培养学生"人人为仁人君子"。1926年,厦大成立国学研究院,林文庆亲自兼任院长,自称"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他除了主持日常校务之外,还从事儒家伦理的研究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著述活动。他喜爱屈原的《离骚》,并于1929年完成《离骚》的英译,由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A·Giles)和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作序出版。1930年,他兼任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民族周刊》主编。他的主要著作有《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东方生活的悲剧》和《新的中国》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厦门大学各种矛盾开始浮出水面。林文庆开始有所醒悟了:林语堂不仅把北京的文化名人请来,而且,林语堂的二哥林玉霖在厦大文科哲学系任副教授,弟弟林幽是文科外语系的讲师,如果厦门大学变成了第二个北大或女师大,那是不堪设想的。当初林文庆不惜重金张罗人才,给每位教授的月薪是四百元,而当时北京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给每个教授的月薪大约是二百八十元到三百元左右,有时还欠薪。林文庆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但在学校管理方面,却是严格的。如教师的生活方面,绝对不能浪费。规定一房间只能有一盏电灯,因为鲁迅房间里有两盏电灯,电工就非得摘走一只灯泡不可。这对于林文庆的学校管理来说也属于正常,可鲁迅就受不了。关于著作的印刷费问题,尤其是国学研究院的预算缩减,更使林语堂们出现不满情绪。

1926年11月20日,林文庆以陈嘉庚橡胶业受到损失为借口,将国学研究院的办公经费由原来的5000元消减为400元。所以,原计划出版的著作和刊物,就受到了重大的影响或被勒令停止出版。林语堂作为国学研究院的总秘书和文科主任,对此不能袖手旁观。他找到林文庆,据理力争。可林文庆给他的答复是:"现在校主橡胶业受挫,经济暂时困难,你我应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校主当年办校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华族。说到救国,当然是科学至关重要。林先生是留洋博士,想必比我更清楚了。当此困难之际,国学研究,你看是否可以暂缓一步......"

后来,林语堂明白了,原来他们的办公经费被挪用到理科去了。理科主任刘树杞,是学校的秘书,掌管学校的财权和后勤,是林文庆的得力干将。由于经费迟迟不能落实,刘树杞要林语堂把国学研究院的房子退出,说是本来应该归理科的,他甚至逼得鲁迅三次搬家,最后安排鲁迅住在理学院大楼的地窖里。"使鲁迅气得目瞪口呆,胡须尽翘起来"。林语堂也没办法,只好提出辞职!

11月25日,林文庆在国学院召开座谈会,当他看到教授们的不满情绪,而又难以收场时,只好取消了消减国学院国学研究经费的决定。其实,早在10月20日,孙伏园已经请假去广州,联系办报了;10月27日,国学研究院主任沈兼士,也辞职回北京了。刘树杞的刁难排斥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国学院自身"窝里斗"的问题,也是路人皆知。

林语堂非常赞佩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开放眼光,所以他在用人上,胸怀坦荡。他举荐了鲁迅、沈兼士、孙伏园、章川岛等语丝派的人,也容纳了一些接近现代评论派的人,如顾颉刚、陈乃乾、潘家珣、陈万里、黄坚、卢梅、黄梅等人。在林语堂看来,过去他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并非是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只是一些观点和看法的不同,或仅限于作风、气质、趣味的差异。如果从私谊来看,林语堂与胡适过从甚密,林语堂也在《现代评论》上发表过文章,这就是林语堂的做人方式:私谊归私谊,看法归看法。但鲁迅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他感到林语堂的做法是一种"糊涂"的表现。对于这一点,鲁迅十分反感。鲁迅与他们难以共事,所以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多次提到要离开厦大。四、惜别鲁迅

鲁迅是应林语堂之邀请来到厦门大学任教的。在厦门的日子里,林语堂与鲁迅互相支持,并肩战斗,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林语堂安排鲁迅负责国学研究院小说组的工作,并安排鲁迅开设了《小说史》、《中国文学史》等课,为鲁迅出版书籍、做周末演讲、让鲁迅指导学生办《波艇》杂志等作出了自己的努力。1926年12月27日,林语堂亲自陪同鲁迅到集美学校讲演。鲁迅刚到厦门时,由于语言不通,又只认识孙伏园、林语堂几个朋友,所以寂寞是难免的。他常常叫孙伏园到他的房间里一起喝绍兴酒,吃火腿。又由于厦门的饭菜他也吃不习惯,林语堂因为是故乡人,所以,林语堂多次邀请鲁迅到家里吃饭,改善伙食。当然,鲁迅也尽力支持林语堂的工作。

尽管如此,鲁迅仍觉得在厦门住不下去。其主要原因不在于饭菜,而在于人缘。我们看看鲁迅给许广平写的信,就能明白一二。据《两地书》(四二)中说:"在国学院里的,朱山根是胡适之的信徒,另外还有两三个,好像都是朱荐的,和他大同小异,而更浅薄,一到这里孙伏园便算可以谈谈的了。我真想不到天下何其浅薄者之多。他们面目倒漂亮的,而语言无味,夜间还要玩留声机,什么梅兰芳之类。我现在唯一的方法是少说话;他们的家眷到来之后,大约要搬往别处去了罢。从前在女师大做办事员的白果是一个职员兼玉堂的秘书,一样浮而不实,将来也许会兴风作浪,我现在也竭力地少和他往来。"

同类推荐
  • 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内容正如它的副标题——十四篇历史特写(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作者茨威格以诗人和艺术家的笔触,尊崇历史的真相,以其完全个人的独特视野创作而成。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对悲剧英雄命运的关注、共情、怜惜,对造物主的敬畏,对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备的神性,迸发的创造力的肯定以及对人间正义价值的遵照和捍卫。遥远如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在面对恺撒遇刺、局势混乱时的犹豫不决;又如极富戏剧性的瞬间,格鲁希墨守成规而造成拿破仑滑铁卢的失败以致影响了之后的整个欧洲历史……十四个生死攸关、超越时代的故事,如群星般璀璨而不渝地照耀着暂时的黑夜。
  • 光魂

    光魂

    本书是《中国国防科技科学家文学传记》丛书之一,是中国当代传记文学。 本书介绍了一个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和中国的“863计划”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精密机械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现代计量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一个集二十多个“中国第一”于一身的人。他就是中国著名光学家王大珩的生平事迹。
  •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二十年代末,莎菲以其独特的面貌出现于文坛,犹如“抛下一颗炮弹”,顿时震撼了整个文坛。这是个漂泊在外,对生活抱有美丽的幻想,但又被肺病缠身和爱情失意折磨着的孤独少女。她集善恶于一身,“多样性、矛盾性和一致性”高度统一在她的性格之中,以至让人捉磨不透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 武则天秘史

    武则天秘史

    上承贞观之治,下起开元盛世。一代女皇,不是不简单,而是了不起!赞叹与诋毁,欣赏与批判,美貌与智慧,疯狂与冷静,谜一样的女子,最冷酷又最温情。悠悠千载无字碑,是非功过任评说。
  • 爱因斯坦:完美解释宇宙的人

    爱因斯坦:完美解释宇宙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1999年,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图说世界名人:爱因斯坦(完美解释宇宙的人)》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生活历程,包括他学习、工作的各个阶段及受迫害的日子等。从“少年时代”到“最后的日子”都收录在《图说世界名人:爱因斯坦(完美解释宇宙的人)》中。
热门推荐
  • 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

    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

    《罗兰之歌·近代英国诗钞》不仅有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罗兰之歌》,还有杨宪益先生亲自选译的49首英语近代诗歌,囊括了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著名诗人的诗作,其中多数均由杨宪益首次译成中文,至今仍为独本。《罗兰之歌》是法兰西古老的英雄史诗,与英国的《贝奥武夫》、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并称为欧洲文学的三大英雄史诗。杨译本生动还原了史诗昂扬的战斗精神与爱国情怀,罗兰牺牲等诗节读来催人泪下。《近代英国诗钞》所选诗歌均创作于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而杨宪益先生选译这些作品的原因也正如他在序中所言,“过去中国和欧洲国家处境不同,但当时中国青年也同欧洲青年一样,经过迷惘失望和追求,对祖国和世界人类前途保持了美好的理想和希望。”《罗兰之歌》与《近代英国诗钞》两部作品合为一本,更是凸显了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形式上的古今之变。
  • 傻瓜我的阳光

    傻瓜我的阳光

    都说青梅竹马的两个人,不是结婚就是成为亲人“夜先生,我们聊聊?”楚希一脸单纯的说道“咳咳,聊,聊什么?”夜枳楠紧张的问道“没认出我?调戏我?整我?嗯?”楚希拿着搓衣板靠近“不是,媳妇儿,你听我说”夜枳楠结巴的说道“跪下”“好嘞”来串门的顾陌等人震惊的看着这一幕,突然不厚道的笑了出来“哈哈哈,嫂子V587”……我的一整个命里都有了她这颗阳光,我又怎能轻易放下?
  • 旌异记

    旌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庸侠传奇

    庸侠传奇

    正薛定人狂妄之时,突然一柄利剑直抵其喉,生死刹那,薛定人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来人是谁?正是叶飞。不多言语,利剑穿喉。可怜,可怜!堂堂北海船长死不瞑目,竟连叶飞的脸也不曾看得清楚。
  • 痛觉残留

    痛觉残留

    陆珩从没见过像蔡小茶那么多事又聒噪的女生。他跟她第一次遇见是在福利院,他们都在一个青年志愿者的QQ群里,共同参加了去福利院当义工的活动。说实话,那样的地方陆珩一点都不陌生,早在加群之前他就经常自己来这里帮忙,不过是后来遇到了这些人,就答应跟他们一起而已。大多时候,他都会自己来。福利院里被抛弃又无人领养的小孩子大多数有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缺陷,这里充斥着无休止的哭闹声,还有来这里的义工们同情的注视。喧哗而又死气沉沉。他来这里不是第一次,却是第一次看到那么热闹的景象。
  • 集外集: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集外集: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万物之铠

    万物之铠

    在我以为我的一生都将会平凡无为下去的时候,一场意外改变了我人生,来到这异士大陆。孤独无助的我以为自己会死掉的时候,她出现了。万物之铠,自此天下苍生都只为是我的垫脚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