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39600000006

第6章 与薛忆沩谈《流动的房间》

薛忆沩,很高兴看到你的小说集《流动的房间》的出版。在中国,一位名气最旺的作家也要保持高产。夸张一点说,似乎一年不写一个长篇就不是作家。这种体制性的因素在你身上完全没有,你有数量的焦虑吗?

用“阶级斗争”的语言,你可以用“赤贫”来定性我写作的“数量”。小说集《流动的房间》是我用十八年时间完成的作品。我没有你说的那种焦虑。原因至少有两个:首先,我有太多其他的“焦虑”,比如对语言的焦虑。有时候一个副词的选择会让我彻夜难眠。还比如对时间的焦虑。我现在每天都需要时间来做运动,比如游泳一千米。如果有一天抽不出那四十分钟时间,我就会焦虑。这后一种倒有点像是“数量”的焦虑;第二,我从来就不是(或者不能是)一个专职的作家。我过去是教师,我现在是学生。我现在有许多学生的焦虑,比如刚写好的这一篇论文会得怎样的分数?我还有生理的焦虑,不知道人到中年了,为什么突然会“返老还童”,重新过起“小二郎”的日子。

我大概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能够靠写作“吃饭”的作家。这本来应该是我的“不幸”。万幸的是,这种无能并不会引起我的焦虑,因为我基本上是一个不要“吃饭”的人。我的意思是说,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极为肤浅,有时候会肤浅到令人喷饭的程度。

能够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出版小说集真是很不容易,所以大多数写作者更愿意去写长篇。据说目前我国每年出版长篇将近一千部,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很久很久以前,在还没有任何一家文学刊物愿意刊登我的写作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一句逆耳的忠言。我说,中国文学如果想要有巨大的进步就要将中国的文学刊物关到只剩下一两家。我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数量的泛滥对文学质量的提高只会产生阻碍的作用。现在,我对“供给”的数量已经不那么苛求了。我觉得每年出版很多的长篇小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供给”能够创造怎样的“需求”以及怎样创造“需求”。我在意我们每年出版的这些作品中有多少能够进入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成为解读和批评的对象,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节点。大学是文学的集散地。如果现在出版的作品不能够进入大学,这种“供给”就没有意义。《流动的房间》中的一些作品曾经进入过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这是它们的荣幸。

现在,西方的出版也不景气。不过市场上每年总是会出现几起畅销的“奇迹”,同时那些不亢不卑的纯文学的“幽灵”也总是能够在市场的狭缝里顽固地出没。与中国的情况很不相同的是,这些“奇迹”和“幽灵”最后都能够进入大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分,同时波及到未来的创造力及购买力。比如,《达·芬奇密码》很快就能够被大学教授链接到“骑士文学”的血脉之中,而那些不可一世的文学天才的新作也总是能够及时成为师生们咀嚼和切磋的对象。

你在国外学习英美文学,西方文学传统对你这样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写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

语言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是一种生理功能,大脑的功能。我大脑的配置比较落后,这是我的难言之隐。我曾经可以用法语写不坏的作文,但是,到了要用英语作文的时候,我却不得不将法语忘掉,将羞涩的内存腾给它历史上的宿敌。我不能够同时打开许多的“窗口”。

不过,我赖以写作的汉语依然保存完好。收集在《流动的房间》里的《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是我“背井离乡”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它的语言获得了那么多的好评。我两年前在一个访谈里恭维自己,说我的汉语依然能够“触及灵魂”。现在,我也不时清点一下自己的“语料库”。我很清楚,那里的一些词语因为时间的覆盖已经失去了光泽。但是,我确信我没有丢失任何的珍品。对于汉语,我需要的顶多是“除尘”,而不是“挂失”。

在文学上,我迷恋歌德的“世界文学”的信仰。向一切文学成就学习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人的道德和“法门”。这种迷恋令我受益无穷。有一天,我从一个英国人推荐我看的一位捷克作家的小说中读到一段关于十八世纪的书商的细节。一个神奇的句子出现在我眼前:“被查禁能够增加一本书的魅力,却不能增加一本书的智力。”这个句子本身显示了一种怎样的智力呵!在许多小语种的作品里,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触目惊心的大智慧。

在我看来,你的作品是真正讲究叙事的。你总是给读者带来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作品的故事;另一个则是作品讲述的故事。你不仅继承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现代的叙事成果,又能够很好地将它与具体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你的作品不会让读者感到隔膜。在国内,不少人一直对怎么写和写什么争吵不休,你好像从不加入这种争吵。

谢谢你对我作品的评价。争吵起来我就会说不出话,这是我的“生理缺陷”。所以,我不会加入任何形式的争吵。这是“避短”,是一种务实的明智表现,而不是清高。“争吵不休”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只要真的想写,时间就会告诉你怎么写。时间是最伟大的导师。

“怎么写”的根基是对生命的忠诚、对写作的狂热以及对语言的崇敬。收集在《流动的房间》里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我与那些“什么”厮守了许多年之后才知道“怎么”写的。它们是“忠诚”、“狂热”和“崇敬”的结晶。我从来没有一劳永逸地知道过要“怎么写”。写作永远是“未完成的”。一个好作家不会相信自己彻底知道了要怎么写。“下一部作品”总是对每一个好作家的挑战和威胁。“向前看”总是会令一个好作家忐忑不安的。

非常喜欢你关于革命的几个短篇,如《首战告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和《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我觉得这些作品对革命的残酷性表现得非常充分,对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反差有深刻的领悟。它们与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所有的革命叙事都不同。

的确有不少人喜欢那些作品。关于革命的话题在我的文学世界中出现得很早。长篇小说《遗弃》的主人公图林就曾经创作过一篇题为“革命者”的作品,作为他7月22日的日记。《遗弃》的主人公是一个了不起的“写作者”,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很可惜,他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很可惜。为了显示对他的崇拜,我特意将他的一篇作品收集在《流动的房间》里:这就是《老兵》,小说集里篇幅最短的作品。在《遗弃》里,《老兵》是距《革命者》一星期之后出现的作品。它也是一篇关于“革命”的小说。与其他那些作品的主人公相比,《老兵》的主人公完全是“草根”。可是他对“革命”的领悟同样非常透彻。那是我自己非常欣赏的作品。

另外,在我完成于1989年1月,至今不能出版的长篇小说《一个影子的告别》中,“革命”同样是一个关键词。“影子”在叙述的链条上向与自己的“革命”密切相关的一个个人物“告别”,那事实上就是向“革命”告别。后来,在《今天》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注意到这部小说是“告别革命”这个后来在中国引起关注的话题最早出现的地方。小说从一个“革命者”的角度预言了一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的到来。这部小说的节选在《今天》杂志上发表过,但是,它的足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在国内出版。

在中国,作者难免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担心的是读者不明白,所以话要说满甚至说溢,八分的话说十分,于是作品的味道全部流失了。既不优雅也没有深度的作品,读者是不会满意的。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文学是“文”与“学”的神秘结合。它受到许多古老的美学原则的制约。古典主义的节制始终是我诚服的原则。这种原则体现了对读者的信赖。

节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化简”。“化简”与“简化”不同。“化简”是对阅读的致敬,“简化”是对阅读的贬低。《流动的房间》可以看作是我诚服节制原则的一个见证。

节制应该是来自古希腊人对数学,或者更精确点,是对几何学的崇敬。数学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审美的基础。数学告诉我们“多少”是足够的。这“足够”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更重要地,它还是“质量”的保证。

听说你在学习用英语写作,你能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吗?

我现在仍然是一名全日制的学生。去年我选了一门叫“小说形式”的课。那其实是一门写作课,选课的学生几乎每个星期都要用英语写一篇极短的小说,而期中要写一篇较长的小说,期末要写一篇更长的小说。在等待《流动的房间》出版的过程中,我就沉浸在这种“小说形式”里。我的老师是加拿大一位出名的纯文学作家。我很内疚我一直没有向她暴露过我与写作之间长期的“亲密关系”。她只知道她的这个学生每星期都会交来一篇优秀的作业,不知道这个学生在地球的另一侧原来是她的同行。

这门课给了我极大的推动。从我的第一篇作业开始,我的写作不断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表扬我故事的深刻、结构的精巧以及语言的细腻。这种不断的推动促使我完成了最后那一篇“更长的”小说。在小说中,皇帝问传教士是否能够发明一种仪器,帮助他记录下他的宠妃的每一个表情。那个传教士却建议皇帝学习令他不堪忍受的记忆术。这次写作让我“浅尝”了用英语写作的快感和艰辛。但是,我不知道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多远。我希望我不要仅仅停留在一个皇帝对生命和爱情的困惑里。我希望我能够走得更远。

在你的作品里,我发现你对科学和历史都非常着迷。这是否与你的工科背景有关系?记得你谈到十二岁的一次阅读经历注定了你写作的宿命,你为什么没有直接上中文系?

几年前在伦敦遇见一位很有眼光的评论家。谈话中,他突然抱怨王小波的作品有太重的“理工科”色彩。我马上提醒他说我也是学“理工科”的。意思是,我的作品也应该遭受到他的批评。没有想到,这位评论家反驳说:“不,你的作品不同。你的作品很感性。”在他看来,我将文理的平衡把握得很好。

我的写作肯定与我的教育背景有关。我一直喜欢科学,我一直崇尚节制,我相信数学是美学的基础。但是同时,我的作品又是极为感性的,它们根植于我敏感脆弱的本性。

我没有学文科是一个历史的烙印。那时候,成绩好的学生都不去学文科。而到了大学,我终于成了成绩不好的学生。我的文学好像终于找到了存在的理由。

文理的分科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粗暴。在西方,有不少人既写科普作品,又写纯文学作品。我也很想将来能够用汉语写出一些很受欢迎的科普作品。

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这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求学经历对你的写作应该是有益的,还有你跨度非常大的生活经历。你怎么看待自己的经历与写作的关系?

我总是强调“生活来源于艺术”。关于生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会有比其他人更复杂的困惑,因为他能够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里。记得博尔赫斯写的《博尔赫斯和我》吗?或者他为莎士比亚写的那篇著名的小传。一个艺术家其实已经没有通常意义上的“经历”。他的“经历”只是他人对他的简化。尽管我还没有完成或者永远也不可能完成我梦想完成的那部艺术作品,我却不愿意用世俗的逻辑去简化自己。

在我看来,我的经历没有什么“跨度”。十岁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公共场合是母亲单位的“图书室”。到了现在这充满困惑的“不惑”之年,我最喜欢的公共场合不过是升级成了形形色色的“图书馆”。我将近十八年的创作能够收集在这一本《流动的房间》里,也正是我的经历没有“跨度”的证明。我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印刷品。抽象点说就是围绕着“知识”。而用我总是对儿子唠叨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一旦被知识迷住了,他就永远成了一个无知的人。”

国内写作状况非常不稳定,大家都被这个消费时代催逼着,年轻人赶紧通过新概念作文比赛成名,老年人连忙重复出版各种文集以求不被文坛遗忘,正当年的则被出版社催着赶着出长篇,不顾市场的容量,动辄起印上十万。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对作家的心态特别不利。像你这种“不入流”的作家还是更适合生活在“别处”,你应该庆幸命运的眷顾。

访谈开始,我们遇到了“写作”的数量。现在,我们又遇到了“出版”的数量。数量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无法逃避的局限。我前面说过,数量通常不是对作品价值的正确注解。

天文学上的数量是另一回事。“光年”的漫长和历史的荒谬一样,能够启迪关于生命的智慧。与无限的宇宙相比,一个特定星球上的一个特定国家中的一个特定行业里的一个特定品种的“数量”还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呢?我有一次访谈的题目叫“面对卑微的生命”。我在那里谈到,如果一个人对天文学上的“数量”有所领悟,他就会理解生命的卑微,他就会心平气和地对待其他的“数量”。

我个人的情况可能有点特殊。我应该是一个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的“个案”。在“小说形式”课上写成的一篇小故事里,我的主人公与他的“阴影”在一个充满不安记忆的广场相遇。他的“阴影”问他为什么来到那里。主人公说是为了“记忆”。而他的“阴影”却说他自己来到那里是为了“遗忘”。从1987年《作家》杂志头条发表我的中篇小说至今,我有两次“告别”文坛的经历(第一次完全出于被迫)。这种经历告诉我,对一个注定的写作者,阶段性地被人遗忘或者遗忘自己不见得是一种很糟的生命状态。写作的生命有时候需要承受遗忘之“轻”。

其实,所有的人都是会被人遗忘的,这是上帝的“统筹安排”。而遗忘自己可能更是一种“超前的”消费。我庆幸自己能够享受这种消费,因为首先我在生理上不喜欢“热”和“闹”,同时我在心理上又很抗拒“热闹”。还有,我对生命的卑微有很深的认识。这种认识剥夺了我对别人的记忆的奢望。

现在,小说集《流动的房间》终于出版了。我不希望它成为保存记忆的工具或者开发记忆的“新产品”。阅读应该“眷顾”的是流动的房间里的“家珍”,那些兢兢业业的文本,而不是它们自惭形秽的“主人”。

后记

小说集《流动的房间》的出版是我写作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它将漂泊不定的我带回到了文学的视野之中。这次的采访提纲由小说集责任编辑申霞艳提供。访谈原稿刊于2006年2月19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

同类推荐
  • 身心之毒

    身心之毒

    这是一部随笔集,分为暗自成长、狮子的心、无限之路、演讲与对话四个部分,基本可以视为作者从童年到成人之后的心路历程。作者童年时是一个顽皮、聪慧的乡野少年。在红色年代的大环境下,崇尚军队和武力,喜欢在山野间自在地玩耍。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作者一生的行为模式,大学时期的自我、拘谨,成年之后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对时代、历史的深刻认识,都表现出作者细腻、理性不失赤子之心的性格。
  • 故国山河集

    故国山河集

    本书是作者游历祖国山水时,凭吊古人的一本诗歌总集。诗句格调清雅,感情真挚,奇句频出,极具情怀,实乃一本现代作家古体诗集的上乘之作。本书是作者游历祖国山水时,凭吊古人的一本诗歌总集。诗句格调清雅,感情真挚,奇句频出,极具情怀,实乃一本现代作家古体诗集的上乘之作。
  •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书山问道:文化·文学·艺术阅读札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为读者领略文化之真、文学之善、艺术之美,提供了一张“素描图”。作者把阅读比喻为书山之旅,时而扮演成地质工作者,探寻书山中的富矿;时而把自己假想为修行者,心无杂念地追问人文之道。
  • 捧墨赠友

    捧墨赠友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历年受朋友之请题写的各种隽语联楹。所有内容均为作者自撰、自选的人生格言、境界描述。作者自己认为,由于状态轻松愉快,本书在书法水准上很可能高于前面的碑书和经典抄写。此外,本书还选录了作者的“行世十诫”和作者自填自书的七阕词作。
  • 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甚丰,涉及多种体裁;其中散文创作最受称道。于平淡节制之中,寓有丰富的意韵;文字简约,却如嚼青橄榄一样,余味悠长。同时,他的散文又极为规范,可供文学爱好者学习模仿。本书精选七十篇佳作,分五辑,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我的书(6):见微知史

    我的书(6):见微知史

    本套系列谈话录,精选同名视频节目《我的书》的访谈实录,由作者讲述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读作品核心理念,揭示书里书外趣闻轶事。内容精选高点击量的节目,按照话题聚类结集成册,随新书上市而持续不断的诞生新的故事,其中包含大量因节目时长限制而未能发布的精彩内容,不失为一套贴近粉丝的专业导读图书。本书为系列(6)见微知史,节选了擅长从微小的地方描述历史的作者访谈。视频节目《我的书》,自2014年在优酷的大型视频网站上线以来,一直在读书节目中名列前茅。
  • 夫君来袭之娘子当自强

    夫君来袭之娘子当自强

    【正剧版简介】简介无能,看看就好,正文如何,任君点评。————————————睁开眼的那一刻,她挨了重重的一巴掌,脸颊通红,可是她却喜极而泣一梦穿越,竟找回了现代为她而亡的哥哥她是现代的复仇的女王,亦是今世萧家的小女,报仇得遂,她如今唯一的心愿就是守护萧家这一片宁静的天空可是萧家一门,荣冠江湖朝堂,得先帝丹书铁劵准其独家开采铁矿,这般荣宠,真真将萧家捧上了天,却也将萧家置于绝顶危险之中。三代已过,一门衰微,萧家风雨飘摇四方势起,江湖争霸,谁能成为五湖霸主?——————————————————温柔的他说,有我在,定护你一生。深情的他说,若你不愿离开萧家,便你娶,我嫁,如何?霸道的他说,从今往后,胆敢有一人犯你,我便灭他全家!狂放的他说:门口一匹马,如果你想走,我就陪你策马江湖,笑傲天涯还有他,他,他……她说她本是淡漠之人,无意掀纷争,却不想纷争自上门,无意惹桃花,却不料路过亦染身……她说,她有一根青竹盲竿,可以为她寻一条明路,却不知如何面对这许多的厚爱深情……—————————————————————【片段一】繁星点点,星光如梦,她与他相隔三步他问她:你究竟在怕什么?对我的感情,向前一步就这么困难么?她闭上双眼,思绪飘向遥远不知何方的未来:我只怕梦里不知身是客【片段二】暖风徐徐,花香阵阵,她靠在他的肩头他问她:小妹,世人皆笑我,你,会嫌弃我吗?她紧张的抓着他的手臂:哥,你会不要小妹么?【附送小白片段三】轰隆隆,天老爷在打雷某男抱着某女撒娇道:打雷了,好怕怕,小颜颜,伦家今晚跟你睡好不好?某女一脚将男人踹下去:惊雷掌不是你的绝技吗?装什么装!
  • 魅惑千金殿下休要逃

    魅惑千金殿下休要逃

    ???【弱化无辜小可怜(大佬)x可黑可暖小哥哥(大佬)】本以为她只是个双亲皆失,只能和哥哥相依为命的小可怜,没想到却是个国际公认的全能大佬??!在学院演得一手奥斯卡最佳大佬奖,偶尔有些‘平淡’的举动,不出手安逸,一出手便震惊四座,一次是巧合,但好几次都是你,这怎么解释!!!只能在t杂志上看见的各界领域精英,出现在了学院,美名其曰借地学术研讨,实则暗戳戳的围着小可怜不耻下问。华人街首席教父跋涉千里,来给小可怜送点自制毛绒玩具…并且老父亲般语重心长。全球t论坛坛主亲自迎接,嘘寒问暖,就差把论坛拱手让出。知情众人惊愕!!……“我只是个无辜又可怜的普通少女。”少女眨了眨无辜的眼睛,歪头人畜无害。不不不!闭嘴吧大佬!#今天大佬被认出了吗?#?
  • 皇极圣尊

    皇极圣尊

    我的剑,是从何来的?我的泪,是为谁流的?我的梦,是为谁追的?我的血,是为谁洒的?我的剑,是重死人堆里练出来的。我的泪,是为我的家人流的。我的梦,是为了保护我所用有的东西。我的血,是为自己洒的。众千年以来,饕餮吞世。忆往昔旧梦,欣慰之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余生唯一足矣

    余生唯一足矣

    一群创业青年十年兑变之路,友情、爱情、亲情备受考验同时,冲破层层障碍,走向人生巅峰。“余春生,不管你跑到哪里,我都会追到哪里,你跑快点,我就追快点”“嗯,可我现在不想跑了,怎么办?”“你什么意思?”“就字面上的意思,我不跑了,你也不用追了,一一,我们结婚吧?”“什么?你这是什么套路啊?我们都没交往就直接跳到结婚?”“我的套路就是套住你,余生唯一足矣,此生唯一。”
  • 尘里尘外

    尘里尘外

    身在尘世中,心在尘世外;最是无奈身不由己,最是铭心甘心情愿。他为自己构筑起一座本不属于他的坚固牢笼,然后再想方设法的冲出去,尽管牢门敞开着,只要他走出去便是另一种生活,但他却宁愿拼个鱼死网破,杀个血流成河……
  •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从日常生活着手,帮助我们解读《黄帝内经》里的养生智慧。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时,五脏六腑有神明。只要我们每天按照人体的本性好好生活,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供养好我们的先天真元,养生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 都市绝品魔少

    都市绝品魔少

    三年前,家族的覆灭,未婚妻的背叛,令他流离失所,遍体鳞伤!三年后,他化身为魔,带着百万魔兵冷血归来!“我若成佛,谁敢成魔;我若入魔,我要这天下血流成河!”——江流!!!
  • 冒牌教师

    冒牌教师

    具有神秘身份的李逸接到保护任务,他不得不伪装成教师,潜伏在不食人间烟火的校花身边,但他刚上任就被告知今年命犯桃花不易出行,且看李逸凭借一身本领,将困难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