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9100000022

第22章 墨学与哲学 逻辑 军事(5)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同一律要求概念、命题的确定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A表示任一概念、命题,“A是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自身的同一。《经说下》说:“正名者: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

“彼”之名只指“彼”之实。“此”之名只指“此”之实。“彼此”的集合名称,指“彼此”的集合体。“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是用古汉语代词作变项,表达同一律,相当于用英文字母说:A=A,B=B,AB=AB。其实例是:牛=牛,马=马,牛马=牛马。又说:“彼此不可彼且此也。”相当于用英文字母说:“AB≠A,AB≠B。”其实例是“牛马≠牛,牛马≠马”。又说:“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相当于说:“若C=AB,则A=BB。”其实例是:若羊=牛马,则牛=马马。这是用归谬法证明同一律的正确性。墨家为使概念明确,而把这些规定提高到规律的高度论述。对照如表2:同一律表述。

从表2:同一律表述可知,墨家同一律思想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普遍真理性。

《经下》说:“谓而固是也,说在因。”《经说下》举例解释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不若假。举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无谓则假也。”谓:称谓,即用语词、概念表述事物及其性质。一旦对某事物作出某种称谓、表述,就应因袭下去,不可任意改变。如“美”的概念,指事物某种特征,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就应是“美”。如果同时又说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是“不美”,就抹杀概念的确定性,是虚假概念。

《墨经》提出“通意后对”(弄通对方意思再回答)的原则。《经下》说:“通意后对,说在不知其孰谓也。”这段话是墨家对同一律的应用原则,即主张在对话、辩论中,不先“通意”,就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语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语词、语句,常有歧义。在对话、辩论中,如不先“通意”,确定概念含义,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造成无谓争沦,并常给诡辩者造成可钻的空隙。墨家“通意后对”的规定,正是为了避免答非所问的现象。墨家用名(概念)区别同异,主张名实相符,这已意含合理的论辩,用语需要有固定意义,概念明确。墨家逻辑同一律是论辩交际中的语义学、语用学原则。

2.矛盾律

矛盾律在西方是较早发现和运用的逻辑规律,亚里士多德把矛盾律视为“最确实的原理”。墨子在论辩实践中较早发现和囊用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或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都真,其中至少有一假。矛盾在公式是:并非“A且非A”。

墨子初步发现和运用矛盾律,善于用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即自相矛盾的荒谬}生和不合理性。《公孟》载,公孟子日:“贫富寿天,全然在天,不可损益。”日:“君子必学。”子墨子曰:“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冠也。,,公孟子日:“无鬼神。”又日:“君子必学祭礼。,,墨子日:“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既教人学习,而又坚持有命论的观点,这就像叫人包裹头发,却又叫人把包裹头发的帽子去掉,是自相矛盾。既坚持鬼神不存在的观点,又提倡学习祭祀鬼神的礼节,这就像没有客人,却学习待客之礼;没有鱼,却做鱼网,是自相矛盾。墨子的比喻,与韩非“矛盾之说”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墨家与其他学派长期辩论实践的锤炼,《墨经》中对矛盾律作出概括。《经上》说:“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

《墨经》用“这个动物是牛”和“这个动物不是牛”两命题“不俱当”的方式,表示矛盾律。矛盾律要求思维的一贯性。对任一命题p,不能既肯定,又否定。不能同时断定一对矛盾命题或反对命题。任一语言表达式,不能既具有,又不具有语义p。违反矛盾律的规定和要求,思维、表达会陷于混乱,发生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逻辑矛盾)。《墨经》为了揭示思维的逻辑规律,引进“彼”的概念。所谓“彼”,相当于一对矛盾命题。如甲、乙二人针对同一动物,进行争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这就是“争彼”。这两个矛盾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里结合实例,生动揭示矛盾律的内容。

《墨经》用元语言的语法概念(否定词“不”,全称量词“俱”,特称量词“或”,模态词“或”必然推出关系“必”)和语义概念(“当”、“不当”,相当于真、假),对逻辑矛盾律作出理论概括。这是《墨经》用古汉语的元语言工具,对墨子运用矛盾律的议论进行第一层次的元理论概括。把“这个动物是牛”和“这个动物不是牛”两命题,分别表示为p和p(读为:p和非p),则“不俱当,必或不当”可表示为:_](p^、p)一(p V_1p)。读为:并非“p”和“非p”同真,则或“p”真,或“非p”真,即“p”或“非p”必有一假。这是用现代科学语言,对墨家逻辑进行第二层次的元理论分析。

墨家应用矛盾律,从对方论题引出矛盾,从而驳倒对方论题,这叫归谬法。在逻辑史上,归谬法的广泛运用,刺激、促进逻辑学的诞生。古希腊芝诺、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应用归谬法,为亚氏逻辑的产生创造条件。古希腊所谓辩证法Dialectic,本指归谬法的具体论辩方式,后来长期兼作逻辑学的统称。古印度梵文tarka,原指归谬式推论,后扩大为逻辑学的另一统称。这种术语的变迁,反映逻辑发展的脉络和归谬法在逻辑中的地位。在中国,墨家较早运用矛盾律进行归谬反驳。墨子在辩论中,常用悖概念,非难对方,这种辩论方式的实质是归谬法。《耕柱》载墨子说:“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岂不悖哉?”贫而谓之富,无义而谓之有义,都是过誉,而对方一怒一喜,岂非矛盾、荒谬?

《非儒》载,儒者日:“君子循而不作。”应之日:“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杼、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儒者坚持“君子述而不作”的论点。墨者反驳说:你们说君子只转述,不创作,但后人所转述,一定要有人先创作。这样,那些“作而不述”的古人,都成了小人。而今天转述小人的道理,却成君子。传说古人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他们因为“作而不述”,都成小人。当今制革、制甲、造车的工匠,因为“述而不作”,都成君子。这岂非矛盾、荒谬?

《墨经》的归谬反驳。《经说下》说:“以言为尽悖,悖在其言。”《经说下》解释说:“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当。”认为“一切言论都是虚假的”,本身有矛盾,因为这句话也是言论。虚假即不成立。这个人的这句话,如果成立,这就意味着这句话是真的,与“言尽悖”矛盾。这个人的这句话,如果不成立,那么认为它论,酷似古希腊诡辩家克拉底所谓“一切命题都是假的”,或唐玄奘译、印度逻辑家陈那着《因明正理门论》所批评“自语相违”的虚假论题“一切言皆是妄”。反驳方式,是用揭示逻辑矛盾的归谬法,也与古希腊、印度逻辑著作相似。

《经下》说:“非诽者悖,说在弗非。”《经说下》解释说:“非诽,非己之诽也。不非诽,非可非也。非不可非也,是不非诽也。”

墨家定义“诽”是“明恶”,即批评缺点、错误。而批评,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常、合理现象,不能一概反对。“非诽”论,即反对一切批评,或所有批评都是应该反对的,是错误的。庄子有类似观点。他否定百家言辩,而自己又在积极言辩。墨家认为,提出这一论点的人,会陷入自相矛盾。因为提出“反对一切批评”,就连自己“反对一切批评”的这一批评,也否定了。如果不反对一切批评,那么有错误就可以批评了。如果有错误不能批评,那么这本身也导致对“反对一切批评”论点的否定。这里机敏地运用揭示对方自相矛盾的归谬法。

《经下》说:“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说下》解释说:“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即学习是有益的,批评这一论点的人必然陷入逻辑矛盾。对方认为人们不知道“学无益”的论点,所以告诉别人、教别人,这等于否定“学无益”,而承认“学有益”。“学无益”论,是老庄一派所持的观点,墨家重视教育和学习,主张“学有益”。

《墨经》对悖论的归谬反驳,是逻辑史上的宝贵资料。科学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奇观点,有时难以辨明真假,但从其出发,如果能推出荒谬结论,则这一观点肯定是错误的,这被科学发展史所证实。

3.排中律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公式意谓,对矛盾命题A和非A,不能同时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之一。这一公式是永真式,代入任何具体命题,都是真的。

就简单直言命题而言,排中律的“排中”,即排除对同一主项肯定和否定之外的任何中间可能。亚里士多德说:“在两个互相矛盾的谓项之间,没有第三者,我们必须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某个主项有某个谓项。”①

如“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关于同一主项的矛盾命题,不能同时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之一。针对同一动物a,甲说“a是牛”,乙说“a不是牛”(=a是非牛),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经下》说:“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即辩论必须是双方针对同一主项,一方说它是什么,另一方说它不是什么,其中正确的一方是胜方,不正确的一方是败方。如果争论的论题都不成立,“俱无胜”,这不叫做辩论。如“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甲说“a是牛”,乙说“a是马”,这是关于同一主项的反对命题之争,“牛”和“马”是同一概念“动物”下属的一对反对概念,二者没有穷尽“动物”概念的外延,在反对概念“牛”和“马”之外,还有其他许多中间可能。

排中律不适用于反对命题,因为反对命题可以同假,允许对二者都否定,不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因矛盾命题不能同时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之一。矛盾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针对某一动物说“这是牛”,或“这不是牛”,不能两者“俱不当”,必有“当”(正确,符合实际)的一方。这是对二值逻辑真值规律的正认识。

《经说下》说:“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即矛盾命题之争,必然一是一非,二者必有一真。这是关于排中律的正确概括。或非牛,或牛,而牛也可。故日: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则或可或不可。而日:牛马非牛也未可,牛马牛也未可,亦不可。且牛不二,马不二,而牛马二。则牛不非牛,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马,无难。” “牛马”是“兼名”,即集合概念。“牛”、“马”是其中元素,所以有“牛马非牛”和“牛马非马”的命题。难者说“牛马”一部分是牛,一部分不是牛,而你却认为“牛马的所有部分都不是牛”,那么,按此逻辑推下去,“牛马”一部分不是牛,一部分是牛,那也就应该认为“牛马的所有部分都是牛”。这两个命题为反对关系,同时肯定构成自相矛盾,故难者认为,“牛马的所有部分都不是牛”是不正确的,“牛马的所有部分都是牛”也是不正确的。即排中律不适用于这一对反对命题,允许“两不可”的立场。

墨家把“牛马牛也”解释为“牛马尽牛”,即“牛马的所有部分都是牛”。把“牛马非牛也”解释为“牛马非尽牛”,即“牛马的一部分不是牛”。根据排中律,这两个命题,必有一正一错。“或可或不可”的“或”为特称词。由于这里只涉及两个命题,所以等于说“一可一不可”,即一是一非。

墨家认为“牛马非牛也”是正确的。“牛马牛也”却是不正确的。他们说,既然你认为我的“牛马非牛也”是不正确的,那你就该认为“牛马牛也”是正确的。而你却认为我的“牛马非牛也”不正确,“牛马牛也”也是不正确的,这种“两不可”的立场是违反排中律的。

从你所说的“牛马牛也,未可”,也可推出“牛马非牛也”。即否定“牛马尽牛”,是等值于“牛马非尽牛”的。这个“牛马非牛也,可”,和我的命题“牛马非牛也”是一样的,这就是“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可之”,即断定它。墨家对排中律的解释和运用是正确的、科学的,它所内涵的科学意义,今天仍为逻辑学者广泛采用。

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者一致,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同一律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矛盾律保证思维的一贯性,排中律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如就一动物个体a来说,“是牛”就“是牛”,“不是牛”就“不是牛”,保持思维的确定性,这是同一律的要求。如果既说“是牛”,又说“不是牛”,这没有保持思维的一贯性,是“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如果既否定“是牛”,又否定“不是牛”,这没有保持思维的明确性,是矛盾命题“两不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必须有其充足理由。所谓充足理由,是指在论证中,前提真实,推论正确。充足理由律的公式:P^(P—Q)一Q。P、Q表示任一命题。含义是,要在论证中断定论题Q真,必须论据P真,并从论据P,能必然推出论题Q。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是“理由虚假”、“推不出来”。

《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故”即理由。

立说持论,必须提出理由,才能晓晤、说服别人。“所得而后成”界定“故”。“故”是推出结论的充足理由。“所得”是前提,是“故”,“后成”是结论。论证理由充足,论题必然跟随。

充足理由律是墨家立说、谈辩的基本原则。《大取》说:“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因果联系反映在思维中,形成论据和论题的逻辑条件关系,表明真实论题成立,所依赖的论据必须充足真实,即论题凭借理由而产生。如果提出论题,不明确赖以成立的理由,虚妄。这是思维的基本规律。“故”指推出论题的充分条件充足理由,“有之必然”,即有此条件,必有此论题,可确信勿需怀疑。

《经下》说:“无说而惧,说在弗必。”《经下》举例解释说:“子在军,不必其死生。闻战,亦不必其死生。前也不惧,今也惧。”儿子在军队,不能必然断定其死生。听到战斗的信息,同能性,断定为必然性,不符合逻辑充足理由律,是不正确的。

充足理由律是规范推论理由的法则形式。墨家从真实、充足的理由出发,得出真实、确定的思维论证性。这些合理思想,在科学发现和表述中有重要价值。六现代价信

1.理论价值

墨家逻辑是诸子百家争鸣辩论思维方式的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与印度和西方逻辑有贯通之处,是世界逻辑史的重要成果。墨家逻辑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中国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的知识遗产。墨家系统研究概念、命题、推论思维形式,明确揭示三者的区别和联系,阐述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为主要内容的思维规律,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和生命力。2.历史价值墨家逻辑是古代百家争鸣和科学认识的方法。《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当时名辩逻辑应用广泛,是思维、表达的普遍工具。

同类推荐
  •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草原王国吐谷浑(一)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从吐谷浑语原音,但今土族自称“土谷家”或“土户家”则谷、浴仍通用。
  • 洞庭之上

    洞庭之上

    这个数以万计的候鸟家族们,从西伯利亚、从日本等地迁徙而来。冬季的洞庭湖裸露出来的湿地,无疑成了它们度假的乐园。它们热爱这个冬天里的春天,才从遥远的国度翩翩飞来,年复一年。途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它们用飞翔的姿势写诗,发表在天空的纸张上,所到之处,留下不止一路的鸟语声,还有人类惊喜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去翻译和阅读大自然如此美妙的诗篇!人类为俗世所累的心情,刹那间得到释放。这些年来,我时常迷恋洞庭湖的这块湿地,放牧被世俗压抑的心灵,把自己还原成自然人。我喜欢像牛羊一样欢喜这里,像鸟儿一样沉湎这里。
  • 仰·穆:钱穆珍稀讲义系列(全3册)

    仰·穆:钱穆珍稀讲义系列(全3册)

    《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钱穆学术文化九讲》国学大师钱穆珍稀三书!尘封60年。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热门推荐
  • 阿阇世王授决经

    阿阇世王授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失去男根的亚当

    失去男根的亚当

    主人公是欲望的化身,他走向森林,森林的残酷让他死去活来,天上的猛禽、地上的野兽,无不是敌意的存在。离别森林返回城市时,他看列了自己的墓碑。一个死去抑或活着都已面目模糊的人,反抗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能是逃亡与放纵。这样一种不讲理的真实,正是无数人的生活隐喻,其中利箭一样的悲伤和愤怒,欢乐和疼痛,正穿透岁月向我们呼啸而来……
  • 无底洞的底

    无底洞的底

    本书的8篇中篇小说,既囊括了“混沌的前青春期和情爱的酸涩与美好”,也讲述了“哀乐中年”的日常与世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个苏北小城的世态人情风貌在社会转型、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中所发生的多元变化,在一个个故事里丰满立体起来。作者用其传神的笔触,展示了在图像时代的今天,文字仍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表现力。
  •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洞真上清太微帝君步天纲飞地纪金简玉字上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幸福的闪电

    幸福的闪电

    单身女子蓝翎从小县城考研到了北京,工作、生活。以蓝翎为中心,存在三个三角,蓝翎、左恩与楼下的男人,蓝翎、左恩与左恩的太太,蓝翎、楼下的男人和楼下男人的太太。蓝翎是三个三角的旋涡,蓝翎与左恩之间的纠葛是真实的,左恩苦苦追求蓝翎已好多年,但蓝翎与楼下的男人之间无其实,唯存在于蓝翎的梦中和潜意识中……
  • 韩娱之请签收

    韩娱之请签收

    缘分,从送外卖开始!群号:97058129
  • 精灵宝可梦之迷宫探险队

    精灵宝可梦之迷宫探险队

    这是一篇纯pm无人类的小说,故事围绕在六只梦想成为探险家的新手宝可梦发生的一连串温馨幽默励志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军列(中篇小说)

    军列(中篇小说)

    列车就要开过清川江了,看样子快到定洲了。火车摇晃得很厉害,铁路都是被炸后临时修起来的,地基很不牢固。昨天夜里从长渊出发,已经走过14个小时。为防空袭,列车夜里不敢开灯,有些路段朝鲜军民还在抢修,一路走走停停。此时太阳已近中天,通过一小块百叶窗,伤员们仿佛已能嗅到祖国温暖的气息。志愿军66军第8师7团3连连长田纯喜拄拐来到两节车厢的连接处,他的烟瘾上来了,受伤后烟瘾更大。鸟音山一战,在他们端掉的一个敌营指挥所里缴获了一些生活用品。除重要军械物资上缴外,通信员小戚把一条土耳其产的香烟悄悄塞进了他的行囊里,整整20包呢。
  • 北京房东

    北京房东

    方悦是富人,在北京西南郊有别墅,某日她终于捉到丈夫的奸,离了婚,嫁到日本,最后又回到了中国。她的人生经历告诉她,“男人可以爱着一个人而去和别人睡觉,但女人不行。当她想用同样的方式去报复对方的时候,她的爱情就已经不存在了。”她的人生经历还告诉她:有的人有房子没家,有的人有家没房子。读者诸君你认为是这样吗?我的第二任房东是个酒腻子。他叫方长贵,40多岁,体格健壮,喉音很重,说话有一种嗡嗡的回音。我总是想,这样宽洪的嗓子比较适合于唱美声,而他却偏偏选择了喝酒——四两的啤酒杯,一扬脖便干了个精光,好像没有经过喉咙而是直接倒进了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