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最近,因为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学科教学实效性的课题研究,而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年龄与我相当,经验的不足、教学策略的单一,成为我们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瓶颈”,于是想到有必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与研讨,便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参与——青年教师培训的第一要务
近两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规模推进,教师培训可谓轰轰烈烈。综观各地开展的新课程培训,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集中的系统培训,即理念培训、课标培训、新教材培训;另外还有一些专题式培训,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改变、校本课程开发等,主要围绕这些专题开展讲座、研讨、交流等。拿上海的新课程培训来说,大致分为市、区两级培训,由学科教学专家和教研员负责实施,培训突出体现了新课标实施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针对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课标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评价等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然而,如何将先进理念运用到学科教育教学之中,依旧是广大青年教师面临的困惑。有教师反映,参加市、区培训时,感觉培训者(比如教研员)介绍的课程理念非常好,对于课标和教材的剖析似乎也已明了,但由于本身重在研,而实践略显不足,故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可见,如何进一步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近日聆听了一位教育专家的报告,他谈到新课程实施问题,他借用某教育官员的话,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欲走进新课程,必须先在观念上‘走进’,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新标准、新教材、新方法,也会走样、变味,一旦遇到困难或障碍,又可能回到老路上去。所以,对教师的培训,须首先抓好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在培训中,一些青年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听起来明白,做起来不会’,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认为:“不要小看理念培训的作用,要努力使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在观念转变上下功夫。对于中学教育来说,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指导与引领。”通过“自上而下”式的培训,不难发现教师间的差距主要是经验与策略的差距。所以,培训应重在解决青年教师中“案例”与“策略”少的问题。
笔者有幸在去年暑期参加了中国科协委托华东师大主持的“2049项目青少年项目”实验学校教师首批培训,我参加的是环境科学项目组的培训,觉得非常实用,这种参与式培训,尤其注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其突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教学理念与方式,使参训老师受益匪浅,执教的北师大和东北师大等专家特别重视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使我们尽快掌握新课程下的学科要求和方法,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注重开展课堂研讨、即席指导,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边教学边研讨。培训的一般操作是专家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事例讲理论,有时自己讲,有时让我们这些“学生”讲,将新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专家还不时地设置一些“陷阱”,要我们“出丑”,然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我们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宽松的学习与交流的场所,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全新的培训,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这次培训增强了我们三种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大家更清楚地意识到,知识创新依赖人才,人才培养则在教育,而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因此,积极投身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教材改革,成为每位教师的使命。二是机遇意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行动理念和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家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全能型教师。作为一种机遇,每位教师都应把对本学科的研究看作提升自身素养的契机,在不断学习与探索中,积累自己的知识底蕴,增强胜任工作的信心。三是困难意识。课改包含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要使自己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困难不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深化认识,知难而上”,在不断研究中主动适应新教材,寻找突破口。我觉得这样的互动式培训值得推广。
二、教研——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落脚点
可以说,大部分青年教师在接受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这困扰着教师。这表明,青年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较难逾越的鸿沟。要解决此问题,就得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对于培训与教研的关系,我赞同这样的比方:培训只是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少不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约请专家、教研员会同教研组长、组员教师一道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仅仅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或外出考察学习,还应当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国内不少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历程。因此,把培训与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是青年教师提高能力的落脚点。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青年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及时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并形成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逐渐使自己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家型教师。二是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有调查表明:“教师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教研活动,一般分成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类。新课程标准下的正式教研活动,不仅应该关注上课的形式,更应该认真“备学生”,把引导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作为目标,还要认真“备自己”,从根本上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研活动的重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创新上,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研究的重点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上,努力变传统的传授和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为此,需要倡导开放式教学,即课堂教学过程向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开放,真正发挥“教研”探路的作用。当然,教研活动还应关心因地制宜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寻找突破口。我认为,学科教研活动宜采取“分工备课,集体探究,注重方法”的策略,这样,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在团队中的健康发展。另外,要重视非正式教研活动的作用。笔者于近期进行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发现,青年教师普遍认为,在办公室与同事随时随地的交流对自己帮助非常大。可见,非正式和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三是专业支持。目前,相当一些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一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却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若缺乏先进教育理论的引导,缺乏学科带头人的高屋建瓴,青年教师充其量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研活动可以在校内也可以是跨校的,可以是本学科组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最好形成梯队型互助团队,如北京中学界有名的王树声备课组,几年前,由于综合高考的需要,一些一线的老中青文科教师自愿组成跨校备课组,王老师发挥着骨干作用,队伍日渐壮大,现在该跨学科的备课组,本着“缩短差距,共同进步”的原则,不断地交流研讨,而后行动跟进,连环推进,越来越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最近,上海市的部分区开始试点全区学科导师带教制,主管部门倡导“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教研模式,各校青年教师均可通过网络等方式与心目中的名师沟通,及时咨询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获得专家亲授,一时间,与名师对话、交流蔚然成风。
三、科研——学者型教师的工作方式
多数青年教师这样认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专业力量和自己一起备课、评课、全程研究、反思、改进,对自己的教学帮助最大。可见,除参加校外培训和各种教研活动外,青年教师更应强化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研究应立足于“落实行动研究,聚焦课堂实践”。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研究需重基础、重实践、重过程、重实效,这种研究可以是围绕着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一系列的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未必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非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及时反思、交流。对学校而言,应当注重营造在青年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研究氛围,建立科研导师制度,有研究经验的教师有义务督促并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不断反思,使课程改革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对于部分教师,要根据课改目标,结合实际,确立适宜的研究课题,如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研究、研究型教学的创新实践探究、学科教学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研究、课堂教学方式和模式的转变等热点问题,通过实践,促使自己成为科研骨干。对于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更应注意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撰写并整理一些案例,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帮助自己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研就不再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问题,教改科研,齐头并进,这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教师是具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更有助于青年教师立足实际,聚焦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的目标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身体力行地参与科研是有效促进自身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必需过程,青年教师科研应突出行动研究,切忌脱离实际。有位青年老师参加某年的区级教育科研评比,交了一份科普文章,结果闹出了笑话,这至少表明他对教育科研缺乏了解。也有些青年老师将研究重点放在模式或理论的突破上,今天冒出一个“模式”,明天又推出一套什么“理论”,我觉得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甚至掉进“形式主义”泥潭。因为,如果我们能潜心阅读一些有关教育模式的专著,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理论的所有流派,基本还没有超越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个源头。老教育家吕型伟说道:“素质教育改革的前途有二:一个是成功,另外就是失败,如果失败的话,问题很可能就出在形式主义上。”此话理应引起每位青年教师的思考。
如果说,教育培训可助青年教师成为一名有理性有知识的人的话,那么通过教研活动,则可使自己成为一位会思考的有分析能力的实践者,而科研则会使自己确信,什么样的教学是丰富有效的,它使我们成为勇于探索、创造的学者型教师。
以上只是一点陋见,但我渴望青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取得新突破、铸造新辉煌的用意是不诠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