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96

第96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6)

「本无」一词原是梵文的tathata意译,后译为「如」、「真如」〔注释:支谶译《道行般若经》第14品品名为《本无》,姚秦鸠摩罗什的异译本《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第15品则译为《大如》,南朝宋代施护的译本《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第16品译为《真如》,此后「真如」一词一直为佛教学者所沿用〕,是表示万物本质和最高真理的术语,是关于大乘佛教般若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本无」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译出的《般若》类经典云:

如法无所从生,……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注释:《道行般若经?本无品》,《大正藏》第8卷,453页中。〕

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注释:《道行般若经?难问品》,《大正藏》第8卷,430页上、下。〕

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无本,无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来亦尔,是为真本无。〔注释:《道行般若经?本无品》,《大正藏》第8卷,493页下-494页上。〕

以上这些表述「本无」意义的话,归纳起来有四层意思:一是依据缘起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生(来)也无灭(去)的,这是本无的基本义义。二是说人们指称的万事万物只是语言文字概念的一种设施,是人类主观思维活动的表现,实际上事物的本与末均为空无所有,并没有自性(自体、实体)。三是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存在实体化的本体。四是说即使是如来佛也是本无。再进一步概括说,本无是指事物本性空寂,本来是无,也就是空无自性,是性空。这是对视事物具有自性观点的否定,对三世实有观点的否定,是对事物真实本质、本来面目、原本状态的论定,是一种无实体、无本原的本体论,是阐述事物的本相、本性的本体论。

「本无」也即「自然」,如《道行般若经?泥犁品》说:「般若波罗蜜无所有。……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注释:《大正藏》第8卷,441页上。〕又说:「色之自然,故为色。……识之自然,故为识。」〔注释:同上书,441页下。〕还说:「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悉皆自然。」〔注释:同上书,440页中。〕这里的「自然」是指「无所有」、「无所生」,是没有任何造作、任何外界影响,以及人类主观认识作用的一种本然状态,这也就是「本无」。「色」、「识」、「人」乃至「般若波罗蜜」都是「自然」,一切事物都是「自然」,都是无生无有、空无自性,非世俗认识可及的自然存在。

「无」和「自然」均取自于道家老庄的现成用语。《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天下万物自有形体的天地而生,有形体的天地又生于无形体的道(「无」)。《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自然规律,自然而然,毫不做作的意思。《庄子?庚桑楚》也说:「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一」,统一。认为天下万物产生于「无有」,而「无有」又统一了无与有。《庄子?德充符》还说:「常因自然」,《庄子?应帝王》说:「顺物自然」。这都是在说一切要顺乎自然。此外,魏晋玄学家还鼓吹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本」,并用「自然」来说明本体。这一切都说明我国早期《般若》类经典的「本无」和「自然」的译文,确实是受到了道家、玄学家哲学的直接影响。

应当说,道家的「无」、「自然」,与般若学的「性空」、「自性空」,在某种意义上确有其相通之处,即在本体论上都含有超越形体和顺乎自然的意蕴。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道家的「无」是一种自然的无为的作用方式或原理,与般若学「无自性空」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佛教用「本无」来表示「性空」,就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引发出以「无」(空)为本原,进而主张「无」(空)是产生万物的本原的思想。

二、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东晋时代,中国佛教学者纷纷就般若学的核心思想性空论,进行深入探讨,自由讲论,独立发挥,激烈争辩,最终形成了般若学的不同学派——六家七宗。关于六家七宗的名称、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史载不详,当代有关学者的看法也相去颇远。据现有史料来看,「六家七宗」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昙济的《六家七宗论》。该论已佚,然梁宝唱的《续法论》曾经提到此书并加以引用。唐远康《肇论疏》卷上云:「梁朝释宝唱作《续法论》一百六十卷云,宋庄严寺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异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识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也。」〔注释:《大正藏》第45卷,163页上。〕据此说,六家也即七宗。六家七宗的形成是中国佛学走上综合创新和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六家七宗中最有影响的是本无、即色和心无三家。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所重点评论的也是这三家。〔注释:详见《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上。〕就三家比较而言,本无派的思想影响最大;就本无派的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比较而言,本无宗的思想影响更大,且最具本体论的意义。这里,我们要着重论述的就是本无宗的本体思想。

本无宗的代表人物,究竟是释道安还是竺法汰,历来说法不一,我们倾向于认为释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者。〔注释:详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9章「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汤用彤全集》第1卷,180-183页。〕道安是东晋十六国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佛教领袖,长期致力于大乘佛教般若学的理论建设。史载道安曾撰有《本无论》,已佚,全文不可得知。现在就散见于《昙济传》中论及本无宗的片段引文,以及另外两书中直接引用的道安关于本无义的论述,加以评介。

《名僧传抄?昙济传》载:

(昙济)着《七宗论》,第一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原作佛)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象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末)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7套第1册,9页。〕

南朝陈代慧达《肇论疏》云:

第三解本无者,弥天释道安法师《本无论》云:「明本无者,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须得彼义,为是本无。明如来兴世,只以本无化物。若能苟解本无,即异想(原作思异)息矣。但不能悟诸法本来是无,所以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注释:《续藏经》第1辑第2编乙第23套第4册,429页。〕

隋代吉藏《中观论疏》卷2末云:

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原作未)有,若宅(原作诧)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注释:《大正藏》第42卷,29页上。〕

上述三段引文,从内容、观点乃至文字都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似乎可以说是道安本无宗的基本思想。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上述引文的思想要点:

(1)强调「本无」思想是从早期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极为重要。

(2)着重从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论证和阐述本无论。认为宇宙于空无状态后,经由元气变化而形成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宇宙既无创造者,万物也非从虚空中产生。这是从两方面说明本无的涵义:一是追溯万物形成前的状态为廓然空无,是为本无;二是万物形成后的性状是「五阴本无」,「本性空寂」,是为本无。万物形成前的空无与形成后的空寂,是「本无」的密切相关的两层涵义。

(3)认为修证的途径应是崇本息末,也就是要宅心本无,悟解性空,息灭末有,消除异想。

从佛教般若学的哲学思维角度考察,上述引文所述道安的本无说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宇宙万物冥造之前的廓然空无状态与元气陶化而生成万物,其间是如何连接与转化的?元气在廓然空无状态是否存在?

本无说以为「无」在「万化之前」,「空」是「众形之始」,这里的「先」、「前」、「始」都是一种时间观念。「无」相当于真如本体。这样说就等于肯定本体是在现象之前,现象是在本体之后了,进而还把「本无」与「末有」对举,视二者为真俗的差别。显然,这些说法是和般若学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根本观点相矛盾的。

本无说还把中国道家的「无」与印度佛教的「空」等同起来,以为二者都在万象之先。实际上,如上面已经提过的,道家的无是指一种普遍的自然的或无为的原理、原则,而佛教的空,则是对万物自性的否定,是对万物本性、本质的判断,二者无论从立论的角度还是内容都是不同的。道安以中国的本原性本体「无」去理解甚至替代般若学本质性本体「空」,是不符合般若学性空学说的原义的,也是与般若学的思维方式相矛盾的。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本无义提出过质疑和批评,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注释:《大正藏》第45卷,152页上。〕僧肇对本无义的批评虽是泛指,但其中也不乏对道安本无思想的批评。僧肇认为,本无宗以「非有」为无是对的,但以「非无」为无就错了。应当说「非无」是有,是假有。否定真有、真无是对的,否认假有、假无就不对了。本无宗人也讲非有非无,但把非有非无都归结为无,偏重于无,僧肇认为,这样偏重于无就难以理解事物的实在和把握事物的真相了。僧肇站在般若中观的立场,强调万物的真相是「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也就是强调既要看到「非有」,又要看到「非无」,不偏不倚,远离两边。重复地说,「非有」是「非真有」,是无(空),「非无」是「非真无」,是有(假有),也就是要同时兼融,不落无与有、空与假有的任何一边。本无宗强调无而忽视有(假有),提倡「宅心本无」,而不是证悟「非有非无」中道实相,在僧肇看来,这种「好无之谈」是不合乎中道的,应当扬弃。经过僧肇这一番批评,本无说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哲学史上被翻过去的一页了。

从中印哲学思想交流的视角来考察,本无宗的思想是中印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方式相撞、交融的产物。道安综合印度佛教般若性空思想与中国道家一系,尤其是魏晋玄学贵无思想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本无说。从思想实质来看,道安的本无论实是魏晋玄学贵无论的翻版。

道安的「本无」本体论交织着宇宙生成论,认为万物生成前宇宙是廓然空无的状态,万物的生成是元气自然变化的结果。显然,这种思想不是来自于印度佛教,而是中国《老子》「有生于无」以及汉代宇宙论的思想。如上引《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认为天地未产生前,是虚无空廓的状态,在虚廓中形成了「道」。有了「道」,虚廓乃生成宇宙(时间空间)。王充的《论衡?自然篇》中也说:「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丞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注释:《论衡》卷18,28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十分明显,道安本无宗的宇宙生成论的运思理路、基本观点乃至所用概念术语,受到《老子》和汉代哲学著作的影响。

道安的以「无」为本原的本体论更与魏晋玄学极为一致。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继承并发展老庄思想,着力宣扬贵无论,史载:「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注释:《王戒传附王衍传》,《晋书》卷43,第4册,12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这里的「以无为为本」,即「以无为本」,「以无为体」。王弼在《老子?四十章注》中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注释: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110页。〕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有象的存在,而有形有象的万物得以产生,又是由于「无」这个根本。要保全有形有象的万物,就必须反回去守住这个根本「无」。这是强调「无」为宇宙万有的本原、本体,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有以无为本」的思想了。所以,王弼还说:「夫物之所以在,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注释:《老子指略》,此书据近人考定为王弼所作,引文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195页。〕「无形无名」是指「道」,也就是「无」。「宗」,根本、原则。这是说,「无」是万物之所以生成、存在的根本或原则。王弼所讲的「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是超越现象、不可言说的形而上者。王弼讲的本末、体用关系,是形上与形下的关系。道安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提倡「宅心本无」,实是贵无说的佛教版。道安是一位「内外群书,略皆遍睹」〔注释:《道安传》,《高僧传》卷5,《大正藏》第50卷,352页下。〕,即具有深厚中国固有文化素养的佛教学者,处在先秦道家、魏晋玄学思想广为流传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样理解、消化、表述般若学的「空」论是很自然的事。「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注释:《鼻奈耶序》,《大正藏》第24卷,851页上。〕道安自己的这些话,也透露出当时中国佛教般若学沟通道家、玄学家学说的讯息。

为什么会出现道安本无宗这种文化现象呢?怎样评价道安的历史地位呢?对此,原是道安弟子,道安卒后又师事鸠摩罗什并参与《大品经》的译事的僧壑这样说:「亡师安和上,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亹亹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注释:《大品经序》,《出三藏记集》卷8,2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又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曰讲肆,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然炉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非寻之不得也。」〔注释:《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出三藏记集》卷8,311页。〕他认为,道安的思想还是大致符合新译的般若性空的本义的,所以有不足之处,是因为有的印度佛教经文当时还没有传入,或者传入而没以译出,缺乏充分的经典文献资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局限所致。应当说,这一评论大体上还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至于僧壑在评价中忽视了传统文化对道安的影响和作用,作为佛门学者来说,也在情理之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孔子这样说

    孔子这样说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该书选取了《论语》中为国人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章句,针对孔子中庸、修身、齐家、孝悌、仁爱等思想,借助于古今之生动实例,准确严谨地予以分析解读,给读者以思考空间。
  •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内容包括史前的蒙昧时代、史前的野蛮时代、、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的三种形式。
热门推荐
  • 青梅竹马唯你不爱

    青梅竹马唯你不爱

    他们,是青梅竹马,她从小腻在他身边,中学时她赴美读书,离开时她哭得梨花带雨却拗不过固执的大爷爷,她不敢同他告别,便不告而别。三年后少女读书归来,她依然是未染世事的纯情少女;他,却已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12:铁布衫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12:铁布衫

    江湖多年无事,“武林四大家”暗流涌动。“西镇”蓝元山约战“北城”周白宇:于谈亭一会,决战胜负,确立主从。周白宇以必胜信念,白衣赴会,却只是拉开变局序幕……美人计,谁为谁筹划?九宗名媛奸杀案,出自谁手?什么样的阴影推动作恶?两河武林第一世家习家庄庄主习笑风神智失常,伤妻屠子、狎妓逐弟,一时间人人侧目。
  • 惹火小蛮妻:驯服黑帝老公

    惹火小蛮妻:驯服黑帝老公

    他要钱有钱,要权利有权利,却偏偏栽倒在一个丫头片子手里。看野蛮娇妻如何驯服老公,风水轮流转······
  • 凤主魅天下

    凤主魅天下

    风云变幻的金龙王朝,虎视眈眈的月国,还有频频来犯的北方蛮族,蠢蠢欲动的西域雪山,这大陆将会带来什么样的风云,会带来多少未知的变化?潜藏在暗处的黑影正一点点的做着什么?颜玉的到来是巧合?是人为?看颜玉如何从一个小小的玉雕师傅,成长为拥有异能的鳳主,看她如何在古代兴起玉雕大赛,如何从现代拿来先进的工具,成为一代玉雕王。看她如何在这浑水中摸鱼,如何历经劫难,找到倾心相付男子,相守一生。轩辕钰:“小玉儿,最后一个处男了,还等什么?上!”颜玉眼皮一番,双眼一瞪:“谁知道啊,你说这处女还有守宫砂可看,不知道这处男……”轩辕逸:“本王管你是不是,我就认定你了,怎么着吧!”颜玉媚眼一抛,朱唇轻启:“我靠,你以为你谁啊?我跟你熟?”说完转身潇洒的走了。易轩深情地说:“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所以你要快乐的幸福下去,不要想着谁,就为你自己。”颜玉有些无奈的看着他:“迂腐先生,我不是你的君,也不是你的父,所以你不用当孝子。”转身却伤心的哭了。圣教公子:“用我的血把你招来,你就得老实点。”颜玉呸了一声:“请你把姑奶奶弄来?姑奶奶可不是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人,恕不奉陪。”…………
  • 校花的绝世道尊

    校花的绝世道尊

    诸天万界,无所不有。我季云,唯有一念,可移山倒海,镇魔敕神,摘星换月,破城断江,灭世开天,化羽飞仙!
  • 消逝的弥足珍贵

    消逝的弥足珍贵

    这是一段关于青春的校园故事,这是一首关于校园的青春歌曲。一段回忆总是会不断地牵扯我们的思绪,青葱岁月,或是人生最放肆的季节。故事里的这群孩子在这里生,在这里死,他们在这里邂逅了爱情,也埋葬了青春。每一个人在这个故事中都领悟到了成长的真谛,疼爱自己的父母、重情重义的朋友,以及年少时为爱的冲动都成为了记忆里永不磨灭的印迹。
  • 九天王帝

    九天王帝

    人法天,法地,法道,道法自然。与人斗,天斗,地斗,斗无止境。
  • 传承者笔记

    传承者笔记

    大学刚毕业的楚唤灵,在一次醉酒中,被神奇系统附身,明明只想平平凡凡的活着,现实却总会给他惊喜!
  • 爱情、日子和狗

    爱情、日子和狗

    我栽进这个艺术圈子纯属偶然。那时候我还并不真知道与艺术牵扯着的这些名词,比如绘画、音乐、文学。我也不懂得“画家”要留长胡子,“音乐家”要扎小辫子,而“文学家”爱耍嘴皮子。我只是跟着一个我爱的男人往前走,多少年后,我把他归到文学类。能坦白地使用男人这个词,也是多年之后的事了。当时这个“男”字还被我脸红着藏在书本里,口语中我不敢正面去碰它,而用一些边角余料小心翼翼把它替换。我称大男人为老师,称陌生的男人为先生,称我的男人为明明。我并不真清楚男人、男子和男孩子的区别。
  • 我和人类不一样

    我和人类不一样

    你想开后宫吗?你想成为神级人物吗?你想当宇宙霸主吗?你想统领亿万雄军吗?-------别做梦了,你身处于末日之中,还认为这里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