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9300000027

第27章 拜师篇:巴菲特,那老头儿(2)

在1987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说,有这些优秀的专业经理人,在事业的日常营运上,查理·芒格跟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费心思的地方。事实上,平心而论我们管得越多,可能只会把事情搞砸。在伯克希尔,我们没有企业会议,也没有年度预算,更没有绩效考核,但总的来说,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巴金斯如何去卖家具,或是指导和蒙斯家族如何去经营制服事业。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演讲时是这样评价他的合伙人:

有一大群杰出的经理人一直在为伯克希尔公司不断打拼着,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可以不必再为这份薪水工作,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38年来还没有任何一位经理人离开伯克希尔跳槽到他处上班。包括理查在内,目前我们共有6位经理人的年龄都超过了75岁,预期4年后还会增加2名。(那就是鲍勃·肖和我本人)我们的观念是“教新狗老把戏的确是件很难的事。”伯克希尔的所有经理人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并把公司当作是自己的事业一样在经营。至于我们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站在旁边默默地鼓励,尽量不要碍着他们,并好好地运用他们所赚来的大量资金。

巴菲特用最美语言真诚赞美他的合伙人,是发自内心的,这也可能是他用人的诀窍。与其说他收购优秀公司,倒不如说他在收购优秀人才,在2005年股东大会上他是这样说的:与其他购并方不同,伯克希尔根本没有“退出策略”,我们买入只是为了长期持有。不过我们的确有一个进入策略,在美国或国际上寻找能够符合我们的6个标准且价格合理、能够提供合理回报的目标企业,如果你有合适的企业,请给我来电。就像一个充满爱情憧憬的小女生,会在电话旁等候梦中男孩的电话。

友谊的真谛在于真诚

说起巴菲特与查理·芒格的友谊,真让世人羡慕不已。与其说伯克希尔能有今天的辉煌,倒不如说巴菲特和芒格友谊合作的结果更为恰当。

巴菲特说过,芒格是他“长期的挚友与合作伙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巴菲特与芒格有许多不同之处,却能长期在一起亲密无间,友谊合作。

芒格没有本科学位,但被哈佛商学院录取,而巴菲特却被哈佛大学拒之门外,巴菲特说:“哈佛那些家伙太自命不凡了,我只有19岁,太年轻了,不能被录取,并建议我再等一两年。”这就是被拒的原因,而哥伦比亚商学院则录取了巴菲特,并在那里毕业;政治信仰上,芒格是共和党人,而巴菲特是民主党人;从师道路上,巴菲特把格雷厄姆捧为自己的恩师,巴菲特曾说过,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要读上10遍才能学懂,而芒格不是格雷厄姆投资哲学的信徒,他推崇的是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菲利普·费舍。费舍的投资信念是:向那些收入潜力高于平均值的公司投资,投资那些管理能力极强的公司。费舍坚持,宁可持有几家杰出公司股票,也不愿意持有一大堆成绩平平的公司的股票。

虽有不同的经历,却没能阻挡巴菲特与芒格的友谊与合作。他们有共同的理念、志向。虽然师不同门,但理念趋同。巴菲特投资理念是精心选股,集中投资,他认为我们购买的是公司而不是股票。一旦选好股票,就要长期持有,费舍的投资思想是投资的成功依赖于找到某些公司,这些公司至少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在销售和利润方面都能保持高于平均的增长水平,他指出,投资一家杰出企业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它,能帮你赚大钱。芒格认同费舍的投资理念。所以,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共同的,芒格采用的是集中投资的策略,一直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为数不多的能带来较高收益率的股票上面。

巴菲特和芒格都是奥马哈长大,但芒格在当时移居南卡罗莱那,芒格的父亲去世后,他才回到奥马哈,这时两人才开始相识,当时是1959年。他们给彼此带来了希望和生活的转机,那年,巴菲特29岁,芒格34岁。正是从那一年开始了巴菲特和芒格的友谊之旅。芒格加入伯克希尔后,使巴菲特如虎添翼,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芒格的投资思想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是真正的优势互补。

在芒格的影响下,使巴菲特从格雷厄姆买便宜货的投资策略局限中走出来,吸收费舍优秀公司成长股的投资策略,这使巴菲特投资理念产生了积极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伯克希尔早期的成功归功于收购蓝筹印花,时思果糖等企业,这些大都是芒格先于巴菲特发掘的。

巴菲特这样评价芒格:“查理把我推向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的多。”

芒格也很认同格雷厄姆最基本的思想,这些基本思想都是巴菲特和芒格成功的重要内容。芒格说:“对私人股东和股票投资人而言,根据内在价值而非价格因素买卖股票的价值基本概念,永不过时。”

但是,芒格并不像巴菲特那样对格雷厄姆十分崇敬,他曾这样说道:“我认为他(格雷厄姆)的很多想法简直是疯狂,不顾实际做决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盲点,对于有些实际上值得以溢价买进的企业的评价过低。”明确表示了对格雷厄姆部分观点的不认同。

芒格和巴菲特相互了解与友谊合作,使伯克希尔的价值与日俱增,这也促使巴菲特虽仍然推崇格雷厄姆,但芒格的投资思想和理念更容易接受,这使芒格成为巴菲特的知己兼顾问。《财富》杂志知名编辑曾这样说道:“芒格帮助巴菲特开拓了投资思维,使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有一件事就很有说服力,在收购赛氏糖果公司时,芒格说服了巴菲特,使他下决心付出了3倍于其账面价值的价格,事后证明,这确实是一件好的交易,巴菲特说,正是芒格把他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也正是巴菲特思想板块结构转移的起点。巴菲特和芒格都认为,如果你找到了一家高质量的公司,而这家公司碰巧又能以低于账面价值购得,那么你就是掘到了金子。

集中投资的策略是芒格一直坚持的理念,这一点和巴菲特一样,芒格始终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得能够带来较高收益率的股票上面,芒格也赞同格雷厄姆的选股策略,就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芒格认为,只有当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才是最佳买入时机。

巴菲特和芒格存在着相同与差异,但他们都能求同存异,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经营高质量公司所必须具备的管理品质。

巴菲特说过,他受到过芒格极大的影响。他说:“芒格拥有世界上反映最灵敏的头脑,他能做到一目十行。他甚至能在你讲完整句话之前,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他的头脑是一部超级推理机器,而且由于他表达能力很强,你能清楚地了解他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投资界经常把芒格称为“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但是他生活很低调,在外界的知名度一直不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可,他的超凡智慧和卓越贡献也一直没有被人们认识到。如果没有芒格,巴菲特创造的财富将会大大降低。

芒格对巴菲特的人品赞赏有加。芒格说:“巴菲特受人尊重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总是表里如一。”巴菲特的为人给芒格留下了极深的影响,芒格说:“即使有一次我带他去明尼苏达州去钓鱼,不小心把船弄翻了,我们不得不游回岸边,但他并没有责备我。”

事实证明,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记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伯克希尔股票以平均每年24%的增速飞速前进,市值已达1300亿美元,拥有企业超过65家。

巴菲特和芒格相处50年,像一对恩爱夫妻,度过了金婚,相互尊重,推心置腹,真诚相待,这对老兄老弟,为世人所尊重,堪称世界团结和谐的典范。

两个慷慨富豪,一对济世菩萨

天作美,人作合。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佛祖的指点,把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两个世界巨富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这两个靠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的巨额财富,无偿地捐献给世界上最需要的人群中,堪称济世菩萨。

说来也巧,本来这两位世界级人物,并没有太多来往,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具有世界影响的《财富》杂志推出的“美国25位最有影响力的商人”排行榜中,他们二人始终占据前两位。

1991年,巴菲特和盖茨才初次见面,自那时起,两人变成了好朋友。其实,在二人未见面之前,他们还心有偏见,巴菲特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靠时髦的东西赚了钱;盖茨则认为巴菲特固执、小气,靠投资发财,不懂时代先进技术。就在1991年西雅图商业活动会上,改变了他们对彼此的认识,尽管他们相差近20岁,但那也阻挡不住他们之间的信用,最终使他俩成为忘年之交。那次见面,原来只安排40分钟时间,但两人整整谈了5个小时。巴菲特多次在公开场合上说,这个世界上他最了解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一直把巴菲特当作自己的人生导师。

巴菲特曾在《福布斯》杂志上这样对记者说:“比尔·盖茨是一个很好的朋友,我认为,他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精明的一个。但是,我搞不懂这些小东西(电脑)是干什么的。”

当时,巴菲特和盖茨有意坐在一起,巴菲特征求盖茨IBM所面临变化和挑战的看法。盖茨后来说,我当时正渴望有人来问我这样的问题。巴菲特问盖茨信息产业公司更迭如此之快的原因,盖茨一一做了回答。盖茨向巴菲特提出了有关报业经济问题,巴菲特直言不讳地表示报业经济正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这和其他媒体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天他们谈了很多,涉及政治、工业、社会、运动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巴菲特要盖茨给他推荐两只科技类股票,几天以后,巴菲特买了100股微软和英特尔股票,至今他还保留着这些股票。正是这一次相会,成了两位亿万富翁之间友谊的重要起步。

此后,巴菲特和盖茨在长期交往中,他们的才智互相吸引,事业上敢于冒险,他们不怕任何困难,生活上不贪图享受,他们从对方身上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还有业余的共同爱好,那就是打桥牌。盖茨从小就喜欢打桥牌,而巴菲特是一个桥牌的痴迷者。因此,他俩经常在因特网上打牌,有时一玩就是一整天,盖茨对巴菲特这位年长者,内心充满了尊重和敬佩之情。

更让世人敬佩的是两人对慈善事业的奉献。他俩都非常热衷公益事业。在他们认识之前,都已在各自的慈善事业上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社会公认。但自从他们成为朋友以来,慈善事业又把这两位朋友紧紧地拴在了一起。资助慈善事业,建立基金成了他们共同的目标。

早在2001年,盖茨就成立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以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为基地,通过盖茨学习基金和威廉·盖茨基金会的合并而创立。现该基金会现有资金约270亿美元,每年必须捐赠全部财产的5%,每年捐赠超过10亿美元。

在2004年7月20日,微软公司将750亿美元投入股市,盖茨获得30亿美元红利,盖茨将此笔红利全部捐给基金会。

2000年1月,盖茨和夫人捐出所拥有的1000多亿美元的财产,只留给他们孩子每人1000万美元,并正式成立基金会。

盖茨像管理微软一样,运行着这个覆盖100多个国家项目的基金会。

基金会有着严密的组织机构,共分为“盖茨基金会信托”和“盖茨基金会”。前者负责资产的增值保值,每年划拨善款给“盖茨基金会”,用于项目支出。基金会启用了职业经理人。盖茨基金会下设全球卫生项目组、全球发展项目组、美国项目组和运作领导组。为确保基金会运作透明而高效,基金会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巴菲特和盖茨成为好朋友,并没有对微软股票进行大批购买,而是对盖茨基金产生了极大兴趣。巴菲特认为,盖茨基金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自己没必要另起锅灶再设基金,于是在2005年决定加入盖茨基金会。

巴菲特在2006年致盖茨夫妇的信中,阐述了参与盖茨基金会的意见,他说:“我非常敬佩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希望能够实质性增强其势力。通过这封信,我承诺,在我有生之年,将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为受益人,每年捐赠伯克希尔B股,这个承诺是不可撤销的,第一年的捐赠将使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年度赠金额增加15亿美元。我预计,以后我每年的捐赠数虽不固定,但最终都会实质性地增加。”

“我是这样安排的:我将指定1000万股B股专门用于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慈善捐赠(目前我只有A股,但不久就会把部分A股转换为B股)。每年7月或你们选定的时间,这些已指定股票中的5%将直接捐给BMG,或者是捐给一个以BMG为受益人而持有这些股票的慈善代理机构。具体来说,我将在2006年捐出500,000股,2007年捐出475,000股(2006年捐赠后剩下的9,500,000股的5%),其后每年捐出余下股份的5%。”

“为了改善千百万个不像我们三个人这样幸运的人们的生活,你们两人在基金会的工作中付出了非凡的智慧、精力和热情,你们已经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地域做到了这一点。我很高兴能为你们从事的慈善事业贡献资源。”

我们原文引用了巴菲特致盖茨夫妇的信的部分内容,就是能够全面地了解巴菲特对盖茨夫妇的信赖和对慈善事业的热爱,也更深层次了解巴菲特对世界贫穷人口的关爱。

巴菲特在2006年致股东信中说,去年,我已将大部分持有的伯克希尔股权,移转给5个慈善基金会。此一安排是我生前规划一部分,最终我会将名下所有持股全数投入于公益。

据我遗嘱中的主张,我在去世时仍持有的伯克希尔股份将以为期10年的时间加以变卖,以投入公益使用。由于处理上并不复杂,因此最多再花三年就能完成所有程序。将这13年的时间,加上我预期自己还能再活12年(当然,我的目标不只如此),就意味着我所有伯克希尔持股的卖出所得,将在未来25年间,完全转移作社会公益用途。

巴菲特上述表达,告诉世人他对公益事业的奉献的决心,安排得具体周到,一个可尊敬的老人,对全世界慈善事业的热衷让我们敬佩不已。

在接受福克斯电视新闻采访时说,我会给他们(指巴菲特子女)足够的钱使他们还能做其他事情,但不是太多的钱让他们不会做任何事。我认为这(将巨额财富全部留给子女)对社会不好,对孩子们也不好。

可以看出,巴菲特对慈善事业的尽心尽职,一颗真诚善良之心,是世人学习的楷模。

同类推荐
  • 每天10分钟销售课

    每天10分钟销售课

    谨以《每天10分钟销售课》先给那些不甘于平庸,不怕失败,用于坚持,渴望改变人生、成就辉煌的销售员们。 1分钟问题导入、3分钟案例阅读、3分钟经典解析、3分钟精心铭记,每天只需10分钟,帮你完成一次销售技能的迅速提升。
  • 破解企业战略决策风险

    破解企业战略决策风险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各样的风险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书便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根据无数知名企业的成败起伏,认真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十大战略决策风险,它们分别是:经营决策风险、企业环境风险、多元化风队、市场决策风险、并购决策风险、目标决策风险、资金动作风险、合作战略风险、领导决策风险、企业文化决策风险,对每个风险都做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之道。通过这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以正确的战略决策去规避风险、少走弯路,最终抵达成功之巅!
  •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纵观太重6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重大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都会带来企业的大发展。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管理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管理课

    管理是一门艺术,一个团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成功。管理到底是什么?杰克·韦尔奇说,管理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不错,管理是一种追求或取得成果的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创造经济价值、不能为员工带来幸福、不能对投入的资源产生合理回报和可持续增长能力、不能满足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管理是失败的。
  • 如何当好中层管理者

    如何当好中层管理者

    本书能帮助刚刚进入中层管理岗位者轻松上手,使正在迷茫的中层管理者重拾信心,重装上阵,并使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遇到了瓶颈的中层管理者,迅速打开局面,重振雄威。
热门推荐
  •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寻找失散的姐妹(1998年~2005年第三辑)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寻找失散的姐妹(1998年~2005年第三辑)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寻找失散的姐妹(1998年-2005年第3辑)》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范小青,女,苏州人。现为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1980年起发表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为主,著有长篇小说十七部,代表作有《城市表情》、《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等,中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代表作有《城乡简史》、《我在哪里丢失了你》等,电视剧代表作有《费家有女》、《干部》等。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 比丘尼传

    比丘尼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侦探手札之校园疑云

    侦探手札之校园疑云

    八旬老太为何罗死街头?宿舍内的宠物狗为何半夜频频惨叫?女生宿舍为何屡遭黑手?老尼姑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数百小母狗身亡的背后有隐藏着什么?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和本书没有半毛钱关系。
  • 空日历

    空日历

    本书是80后诗人陆燕姜的诗歌作品集,部分已经发表在期刊上。她用“丫丫式”的诗歌体式,制造与读者间的朗阔空白,延伸形式和内容的距离,增强了我们接受诗意的难度。她的诗歌语言既是表现的工具,同时又仿佛是具有活体性质的另一个主体,既与诗人对话,又与读者进行着对话与交流。这样的诗显然站到了一个时代艺术的高地,对于诗歌的内行读者而言必然具有特殊的魅力。
  • 速速压倒师尊

    速速压倒师尊

    那双桃花眼泛着狡黠的光,看向那驻足不前的男人,弯成月牙,煞是好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郡主万安

    郡主万安

    作为监测总负责,夏茵进去系统就是给自己的虚拟“嫂子”带个话,了了哥哥的遗愿罢了。然而真得进来之后,夏茵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且不说天大地大找个人的难度,怎么当个遗孤麻烦事儿都这么多啊。内有不怀好意大家族盯着兵权,外有邻国野心勃勃无事进犯。还有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姓萧的,住了几年就给她跑了,真的是……——再次见面,夏茵冷笑道:“你还知道回来啊,萧,探,花。”萧凌风看着自家英姿飒爽的姑娘,笑道:“我家娘子还让郡主扣着呢,在下自然要来了。”ps:系统只是偶尔出来打个酱油,所以并不算系统文哦。
  • 电影世界大红包

    电影世界大红包

    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化身江南第五大才子,挥洒文采。凭借《功夫》中学习到的一套从天而降的掌法,在《侏罗纪公园》吊打凶狠的霸王龙。在《木乃伊》中组成木乃伊大军,去往《生化危机》横扫冷血残酷的丧尸。书友群326615481,欢迎大家一起聊天交流。
  • 某科学的神皇之气

    某科学的神皇之气

    (目前请不要再为本书浪费各位读者宝贵的推荐票,这本书复活的时候或许会有,作者也可能最终将本书忘掉。)
  • 婚期嫁到:总裁请签收

    婚期嫁到:总裁请签收

    妈妈病入膏肓,可她却没有医药费。为筹钱救妈妈,宋小暖不得不求助大总裁。本以为自此形同陌路不在相欠。可总裁却要跟她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