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76400000017

第17章 于禅定中得自由(1)

静坐思禅,自见本性清净

禅的意义就是要在定中产生无上智慧,再以这无上智慧来印证人生。“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禅定就是将境与心统一起来,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之中的“三昧”就是指禅定,禅则止,定则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禅定并不等同于坐禅,圣严法师也赞同坐禅不能成佛的观点,但他同时也认为禅需要有静坐的基础。禅是通过冥想的方式达到入定的状态,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禅坐则是通往这个境界的常见的方法。因此,圣严法师是鼓励静坐的,不论是否修佛,静坐对一个人的身心都有好处。在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中,外界的寂静与内心的空明都能够使人减少心中的妄念,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

圣严法师认为,保持正确的禅坐,能够使人放下心中的执著,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因此,很多禅宗的修行之人都很重视禅坐。

有一位虚云老和尚,曾经在终南山打坐修行。他非常虔诚,终日打坐,甚至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次他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虚云和尚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于是他就把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了,甚至都长毛了。虚云和尚都没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虚云和尚修禅的心是虔诚的,他重视静坐入定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真正在静坐之中达到了空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而在开静之后,他又能自然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定与不定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也就是时时都在定中。

虚云和尚为禅修忘记了吃饭,而他的弟子具行则是在禅坐之时引火自化了。

虚云和尚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唤具行,他本是为求生计而到鸡足山祝圣寺做工,后来被虚云长老收为弟子。他没有什么文化,但为人勤快,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看不起他,他也不放在心上。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做。

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草屋里,一天有人看到他的房子隐约有火光出现,跑过去时,火已经熄灭。而具行和尚仍然保持着坐禅的姿势,在房内稳坐如山。只不过,他已经圆寂。具行和尚圆寂时,年龄并不大,才三、四十岁。他走时,穿衣搭袍,拿着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像活人一样,引磐还在手上拿着。

这件事轰动很远。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要亲自看一看。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他一下,整个身体都垮掉了,成了灰。

具行上人生前曾有一语:“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识,但知一句阿弥陀佛耳。”修行到此般境界,已是极致。

普通人虽然也能在静坐中感悟到身心的放松和思想的圆融,但是却很难达到虚云和尚和具行上人的境界,而他们所获得的智慧也往往是短暂的。圣严法师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并没有佛法的指导,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还是很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或者内心涌起波澜。

禅坐并非等同于禅定,通往禅定的方法还有很多,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是修行的常见方法,并且以后三种更为重要。坐禅能将身、息、心的调节合而为一,保持正确的舒适的姿势,调整呼吸的节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将散乱的心集中为统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

莲心禅韵:

禅定六法:静,即缓和身心,消除紧张;定,即专注不移,一心一意;止,即摆脱杂念,头脑休息;观,即一心观想,坚强意志;觉,即感觉敏锐,思绪空明;同,即无限可能,创意无限。

虚云(1840—1959):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咸丰九年(1859)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访名刹,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

禅定四道行

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帮人解脱,让世人从对名利的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既不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乐所纠缠。禅宗重视定功,认为只有定才能使一个人的心智真正自由。没有禅定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诱惑,失去耐性,乱了方寸,很难领会禅之精要。

为了帮助弟子修行,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曾设“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心如墙壁即是理入;“四行”即是行入,包括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若能将这二入四行融入日常生活中,便能发掘出慧性。圣严法师将禅理与生活相联,生动地解释了这始于菩提祖师的禅宗修行的智慧大成。

四道行的第一行是“报冤行”,意思是人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世间所有的一切,必有其原因,但是我们无法全部知晓。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只需确认这个原因存在,却不一定必须弄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接受并不等于逆来顺受,还是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子,村中的人们守着一片绿洲过了几千年,偶尔沙漠中风沙四起,或者绿洲干涸的时候,村里的人便会遭受巨大的折磨。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总是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却从未尝试从这里走出去,他们一直留在原地,并且固执地相信着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禅师,人们围住他劝他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他们说:“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你就不要再去冒险了!”

老禅师问:“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幸福吗?”

村民们说:“虽然环境有些险恶,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

老禅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走出这片沙漠呢?你们看,我不是走进来了吗?那就一定能走出去!”

村民们反问:“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老禅师摇摇头,拄着拐杖又上路了。他白天休息,晚上看着北斗星赶路。三天三夜之后,他走出了这片村民们几千年也没有走出的沙漠。

村民们接受了命运中不可揣度原因的恶劣环境,但是却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个结果,甚至没有动过改变这种现实的念头,几千年来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日子,实在可悲。老禅师之所以摇头也正是为此。

四道行的第二行是“随缘行”,禅悟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良介法师曾有一首著名的禅诗:“不求名利不求荣,只麽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名利本是身外物,不用强求,随缘最好。无论顺境逆境,甜枣还是苦瓜,都要去以一种同样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三行是“无所求行”,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如流水般顺畅的过程,而并非索求。圣严法师所指的“无所求”并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要我们不去追逐一个“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标。生命中有追求就会有希望,追求不到也不必绝望。

最后一行是“称法行”,也是四种禅法中最高的一层,它要求众生要按照佛法的指引去修行,遵循戒、定、慧三学,同时它还教给我们:“凡事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无所求”的误解可能导致人的消极心理,而“称法行”则要求我们积极做事,只要凡事努力,不必太在乎结果,因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有一位禅师门下有很多弟子,他们都是极为虔诚的信徒。有一天清晨,禅师吩咐弟子们每人去庙前的山上砍一担柴,晚饭过后再来禀报这一天的修行。

众弟子匆忙上路了,走到半路,却只见一条鸿沟截断了山路,根本无法越过,便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寺中,只有一个小和尚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晚饭时分,弟子们互相推搡着,谁也不好意思直接去向师父说明情况。只有这个小和尚走到前排,与禅师坦然相对,小和尚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递给禅师说:

“师父,山路被断,我寻了一个下午也没有找到上山的路,我见路边有一棵苹果树,就顺手摘了一个苹果回来。”

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

这则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虽然有时候迫于种种外界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达成最初的梦想,但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有所收获,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在佛法的指引下自觉修行,绝不会一无所获,最起码,我们还经历了过程。

菩提祖师的四道行是禅宗智慧的滥觞,表现了人性提升的轨迹,昭示了生命的圆觉之路,圣严法师对“四行”的解释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智慧禅心的大门。

莲心禅韵:

衣钵:原本指僧尼的袈裟和食器。在佛教中,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常以衣钵的相传为信证,因此,后世常常用“衣钵相传”来形容高僧大德们将自己的佛学思想、观念、学问、技能传与他人。

般若:佛教词语,全称“般若波罗蜜”,意为智慧,是一种自发的,明了一切、理解一切的无上智慧。大乘佛教将之称为“诸佛之母”。

行亦禅,坐亦禅

禅宗强调打坐,但并不认为打坐就能开悟,圣严法师曾经借怀让禅师磨镜成砖的故事来说明打坐不能让人成佛。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曾放弃过苦行与单纯的打坐冥想式的修行。禅坐不等于禅定,禅定是一种境界,禅修为入定,入定则是为了在一片静谧之中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

六祖惠能有一位弟子永嘉玄觉,他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圣严法师将之解释为“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能体会到安定自然,就在禅里面”,这也正说明了入定与外在的禅修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师说禅宗讲求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不在于打坐不打坐,“如果一味打坐坐到瞌睡连连或妄念纷飞或一片茫然,心不明净不解脱,这种打坐是徒然的,只是让身体休息,让心糊涂,不能开悟”。

惠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惠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同类推荐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经集

    经集

    本书是巴利文三藏中的一部重要经典,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甚至最古老的经文,阐发了早期佛教的宗教思想和教义。本书不仅是研究早期佛教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佛教的发展变化也有重要价值,历来为东西方学者所重视。本书译文通俗易懂,亦堪称经典。
  •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持一句佛号 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

    女作家谭天,在沉寂几年后,集自己数年的修学和写《宽霖法师传》《能海上师传》的经验,发力在《持一句佛号?回家——净宗大德昌臻法师传》中,用独特的视角,通过对四川乐至报国寺主持、四川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93岁高僧昌臻老法师一生修行的展示,告诉我们:切勿外求,回照自心,去掉执着,学会放下,完善人格,烦恼自解,为我们呈现了一条回归心灵家园的路。同时明示我们,在浮躁的当今,回归心灵家园的重要!在不安的2012年,为我们带来一抹清凉。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皇道孤独

    皇道孤独

    为了能重新站在她的身边,赵小凡继往圣之绝学,杀系统,灭诸天!
  •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画坛上的创新潮流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
  • 银河帝国4:基地前奏

    银河帝国4:基地前奏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 治期篇

    治期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5)

    2015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家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收到全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师生的征文130多篇,本书收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发言和优秀征文31篇。内容涉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等多个方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聚散一杯酒

    聚散一杯酒

    本书为“艺术经典”丛书之一种。郑重是著名的艺术家传记作家,在艺术界享有盛名。本书是郑重历年所写关于书画家人生故事和艺术成就的文章结集。郑重对现代中国书画名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许多画家是朋友。
  • 我夺舍了吕布

    我夺舍了吕布

    虎牢关下,吕温手持方天画戟,大喝:“这一世,我便以吕布之名横击诸天!”
  • 洪灵菲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洪灵菲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文章讲述的是:前线,流亡,在洪流中,路上,归家,气力的出卖者等内容。
  •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婚姻,如果能一生琴瑟和谐,相爱如初当然是上选,如果没有,一个人乐得清净,也不算太坏,人生最差的选择是明知伴侣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人,相处艰难维持痛苦,还要百忍成钢,与之白头到老。王尔德说过,离婚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婚!那些让我们最终分离的原因,真的是婚姻吗?幸福的婚姻是相同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这个故事里的男男女女,用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告诉我们,有时候让我们分离的,只是我们自己做出的选择,与婚姻无关、非婚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