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前,当我打算“半路出家”,离开科研单位,去科技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某朋友说:“作为工科大学毕业生,你从事科学研究,正所谓‘得其所哉’。干吗舍弃自己的所学,放着工程师不当,去当那‘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呢?你‘为人作嫁’,干得再卖劲,‘嫁衣’终究还是人家作者的啊!”我辩解道:我“专攻”的固然是科技,但自幼又酷爱文学,而当科技编辑正好能把我的“专攻”与爱好结合在一起。至于说,当编辑是“为人作嫁”,依我看,无论哪个人,也无论哪个行当,都莫不如此。就拿农民来说吧,倘若农民只为自己“作嫁”,咱们岂不是没饭吃了吗?
到了出版社,走上编辑岗位,这才深切地感到,对于我这个由工程师改行当编辑的人说来,如何策划选题、如何组稿、如何审稿、如何申报选题、如何撰写审读报告、如何进行编辑加工、如何处理校样、如何使用校对符号……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于是我抖擞精神,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依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加之前辈们的“传帮带”,经过一段时日的见习,我基本上掌握了“编辑工作ABC”。
在我孜孜矻矻地“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编辑,继而成为副编审、编审的日子里,我先后策划、编辑了《定量金相》《金属材料疲劳设计手册》《流体控制逻辑设计》《齿轮传动系统现代测试方法与装置》《整体随机过程》《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普趣谈丛书”“小科学家丛书”、《科普创作通论》《科普学》等一批较有影响的优秀图书。与此同时,我还撰写了《我们面临观念危机》《追寻井盐科技的发展轨迹》等数十篇书评文章,以及《要注意科技书稿的科学性》《优秀图书来自优秀策划》等数十篇学术论文。
毋庸讳言,从事编辑工作是辛苦的。为了订正一段前言不搭后语的文字,我也曾再三推敲,食不甘味;为了将一个废弃单位换算为法定计量单位,我也曾遍查手册,大汗淋漓;为了消除一处计算错误,我也曾绞尽脑汁,思来想去;为了修改一个四级标题,我也曾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苦则苦矣!不过,每当我担任策划编辑或者责任编辑的图书问世,一种成就感就会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特别是在我所策划或编辑的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四川省最佳图书奖,被评为“‘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书”“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的时候,我总会默默地对自己说:“为人作嫁”,值得!作者得到了“嫁衣”,我不也得到“嫁衣”了吗?
回眸编辑生涯,我不免寻章摘句,诌为打油诗一首,借以抒发自己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热爱之情:字斟句酌一编辑,弃工从文“跳窝鸡”。鬓毛渐衰终不悔,乐为他人作嫁衣。
(原载《中国编辑》2010年11月19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