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7800000040

第40章 快餐时代的返祖与怀旧(关于书籍 电影与杂谈)(9)

前捷克共和国总统哈维尔在其《政治与良心》一文中提及“本来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提到“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权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里,一旦人类理性从人类个体、他的个人经验、个人责任感中分离出来,他也就背弃了‘本来的世界’的框架,背弃了与之相联的具体的责任感,背弃了他的绝对地平线”。其实,无论是哈维尔笔下的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权力,还是韩少功笔下的文化传媒和社会习俗,抑或是桑塔格笔下批驳的过度阐释的文学批评走向,都在证明我们作为人,时时刻刻有意或是无意地被“教会”做什么,怎么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意识形态化是文明时代到来的不可避免的产物。

第四,语言文字的出现加剧了社会分层,精英阶层垄断知识。引发了精英主义、民粹主义、反智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论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警告后人:“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一大堆答案。简言之,我们身边没有儿童了。”[100]语言文字和大众传媒的相继产生,标志着一个日益成熟却日益残忍的时代的到来。原先的口语世界中的知识传播的平等性被抹除,儿童和成人同样暴露在信息之下,同样承受着汹涌而至的海量信息。文盲和知识精英于是被悄悄划分。在中国,随着汉语抽象化的进逼,一个借助文字来建立认知屏障的群体产生,那就是“士族”群体,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完成社会层级之间的流动。当这群人逐渐占领了社会的话语权的时候,韩少功说:“他们挟万卷经纶投入伟大而艰难的‘文治’,成为一群中国式的文字中心主义者,中国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 centrism)者’。”[101]相比较而言,“社会不承认农民的艺术品,没收了他们确认和解说更多生活美感的语言能力。”[102]可以说,韩少功的这本《暗示》,就是站在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双重立场上,反思这种“文字中心主义者”形成的知识垄断和言论霸权。

第五,语言文字的符号化特性导致了大众日常生活的符号化、程式化,实用意义与象征意义的相互取代,以及“语言制幻术”的产生。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到的:“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103]随着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工业化商业化的生产渗透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语言——作为承载艺术文化思想的媒介不知不觉成为罪魁祸首。标准化、大众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覆盖了人类日常生活的角落。在《M城》一文中,作者对这种批量生产的现象给予这样的评价:“很多精英也就是在这种文化大集里产生的:学位论文是他们的身份证明而不代表他们的兴趣,满房藏书是他们必要的背景而从不通向他们的感情冲动。”[104]他们迷信书,是因为书的象征意义:“古雅、深奥、恒久、清高、有年头、有深度,”[105]而不是它们的实用意义。他们膜拜名片上的头衔名号,是因为它们背后暗藏的权力的掌控,而不是对持有这张名片的人的人格操守的尊敬。他们崇尚各种顶着虚无名头的会议,喜欢空谈主义和思想,实际上却难以掩藏拜金的欲望。

《残忍》一文,揭示了以上表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复杂操作和反复灌输。[106]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用科学换算表上的数字衡量食物的酸碱度、胆固醇含量和脂肪含量,为的是有一个健康的“不超标”的身体。当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更多地转向电脑屏幕,通过敲打键盘实现远程即时的通讯,而事实是,这种没有情感的字符形似机器的输出。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引发战争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精良的设备和精准的数据,受攻击的对方,无论人数多少,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有多少男女老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都无所谓,因为战士们手中的冷兵器已经放下,他们不需要再像阿基琉斯一样面对赫克托耳的鲜血,他们只需要操纵手中的机器,按下那个红色的按钮,然后面对屏幕上的数据,看着蘑菇云在那里绽放。暴力美学,就在刹那间触手可及。

正因为此,“当被杀者成为一批批可以从容删去的符号时,杀人才可能变成一项无动于衷的作业,不会有任何道德的负罪感。”[107]

文明时代来了。文明时代真的来了么?或者仅仅是另一个因为极度文明造就的蛮荒时代的影像?

以上这些,都是《暗示》给予我的暗示。这本书不厚,却让我在阅读三次之后终于有所体会,形成了上述不完整的文字。这本书不薄,承载着作者对于曾经那个时代的忧虑和愤怒。行文之间,可以嗅到接近野蛮的血腥味,听见作者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作者说,他似乎更愿意自己走入一个他不可接受的时代,比方走入青铜岁月的边关驿道,在一次失败的战役之后,在马背上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而在我合上最后的书页的时候,却看见一个眉宇间写满忧郁无奈的老农民,站在小乡村泥泞的田埂上,赤脚踏着泥土。背后是袅袅炊烟,手中的烟斗沉积着老烟叶。

为思想生活何以可能——读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我会告诉你我会做什么和不会做什么。我不会服侍我不再相信的东西,不管那是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会:我要尽可能自由地、完整地以某种生命或艺术的模式来表达自我,用我容许自己使用的仅有的武器——沉默、放逐、狡诈——来自我防卫。”

——乔伊斯

作为一位拥有巴勒斯坦知识分子、欧洲知识分子、大都会知识分子多重身份背景的批判性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学术与政治活动贯穿的一项重要议题即对于“知识分子”的身份体认,因此他的《知识分子论》所阐述的对于知识分子应有的认知、态度与作为之体认与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从这本书对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的理解和阐发入手,结合笔者的阅读体会着重论述知识分子的职责及其对政府、公众及其他组织团体应持有的态度,并联系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发展轨迹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未来走向问题。

一、知识分子的“诞生”与内涵分析

“知识分子”(intellectuel)这一概念的诞生始于德雷福斯事件时期的法国。一位名为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的法籍犹太军官在1894年下半年被当做德国间谍蒙冤入狱。在到处弥漫着反犹气氛的大背景下,这种军方制造的冤案原本并不稀奇。然而随着外界对于这一事件的了解日渐深入,尤其是1897年在当时法国文坛声望很高的左拉在一次纪念巴尔扎克的晚会上,在先前了解了各种可靠的材料之后,当众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要求重审此案。与此同时,他在《费加罗报》上连续发表文章抨击不公的事件和其造成的不良影响。1898年,针对军事法庭重审此案时做出的不公判决,左拉怒不可遏地向共和国总统费里克斯·富尔写了一封公开信,发表时被冠以“我控诉”的标题。这封控诉信引起了数百名赞同者的联名支持,以此为契机这封信演化为全国性的政治事件,“知识分子”这一名词也由此诞生。[108]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来看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的阐述就更加清晰和明确。那么,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需要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什么职责?首先,一个具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应当在恰当的时候义不容辞地从事批评、维持应有的立场。在《知识分子论》的译序中写到萨义德本人曾在因参与政治活动多次遭到死亡威胁的情况下说:“……我认为主要的就是坚持不懈,谨记自己的所言所行远比是否安危意义重大。”[109]本书的题目“Representations”(原名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本身就具有以下含义: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及时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110]可以说,知识分子的这种批判和反抗意识在诞生之初就得以确立,不仅是其自身在这一群体和社会中能够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也是外界公众对其角色的规约和期待,即知识分子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表达诉求的情感抒发,还要将这种抒发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形成坚定的道德立场,对抗不正当的行为或政权。因此,萨义德将这种精神称作“反对的精神(a spirit of opposition)”,而非“调适(accommodation)的精神”。[111]诚然,前者的要求远比后者要高,主要因其涉及知识分子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危。

其次,知识分子应当是独立的,拥有自由的意志。这一标准的现实要求就是处理好同政权、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萨义德将这一关系称作“流亡者”和“边缘人”(exile and marginal)。他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说明,其中之一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爱尔兰年轻人戴德勒斯将“魔鬼式的我不效劳”作为格言。[112]要达到这一标准首先就需要知识分子远离特定的身份、利益以及日常事务的惯例。而在贾克比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以美国为背景提出了这一做法的阻碍之一即“学院知识分子”的兴起。或许是过犹不及和其他意义上的偏离本意,这个群体被贾克比描述成“怯懦、满口学术”,却没有引起社会上的公众的重视。[113]分工日益细密的学科形成了封闭的话语体系,这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尤为不易,也加重了学科内部系统的人成为具有一定专长的技术工人的现象。学科间的分歧已经不仅限于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而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中。事实上,针对独立和自由这一知识分子所需具备的特点而言,最难也是最高的标准是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1913-2003)提出的:“知识分子是从来不对现状满意的人,为思想而活,而不是靠思想生活。”为思想生活可以从思想和真理本身的发现和坚持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并且能够不为外物所动,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而靠思想而活则是以思想作为消费品或是交换手段,获得功名利禄;或从属于某一团体或组织,从中得到职位的晋升。只有从以上这些桎梏中脱离出来,知识分子才有实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可能。

最后,知识分子对于真理有着执着的坚持,有勇气责难一切有悖于公平、正义、人道的行径,并不因为是自己的政府而停止发难。在必要的时候,知识分子甚至可以进行“自我嘲讽”,用他特有的抗拒意识(a resistant consciousness)来获得真理或是坚持立场。此外,对于世界和所处环境的思考、对社会的长期不满也构成了知识分子的一项行为习惯。比如在《何谓欧洲知识分子》一书中,沃尔夫·勒佩尼斯指出,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抱怨,长期生活在“忧郁”与“乌托邦”之间。前者是对于世界和大众生存状态的担忧,后者是在这种担忧的基础上建立的幻想。[114]如前所述,知识分子角色的复杂性在于他的“疏离”属性,即他必须在理想与现实、服膺与反叛、精英与大众之间做出权衡和抉择。这使得这一角色在当今这个娱乐至上、利益为先的消费社会,尤其在当下的学院语境中也尤为艰难。因为那不仅会被视为是自恃清高的自负和不合群,也会被各种政治力量束缚、意识形态的压倒性优势降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以此为生的群体。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复又回想起北宋理学家张横渠先生的那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笔者看来,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语境下都具有双向性的内涵:内转,即建立个人修为、提升自我品性以安身立命;外推:即重建社会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而完成君子人格(如:推己及人、由个人推及家国的意识)的实现。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轨迹及生存状况

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为其著作《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校订编排时曾专访梁漱溟先生十余次,最后集结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在交谈采访期间,梁漱溟先生曾说:“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

这些于自己所在领域发挥巨大能量、在人类思想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甚至是推动一个时代的进程的精英们的共同特质,在笔者看来,即他们无时无刻不是在寻求清醒的自觉,在任何环境下,甚至是在承受世界格局的动荡、激烈的社会运动的冲击、昏昏大众随波逐流不知所措时,他们都一如既往地思考自身与人类的命运,思考安身立命的道德哲学,从而获得心智的高度圆满。

同类推荐
  •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我希望你不怨世俗、不惧前行,最终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这是22个传奇女人在权谋的天地中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世间女子的爱恋何其相似,她们不再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共通的人生。本书谈的是名著中光怪陆离的故事,可初衷却是人生俗世的喜怒沧桑。这一类女子或美丽,或智慧,或泼辣,或大气,她们的人生选择和际遇让后世赞叹又唏嘘。原来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我们背叛初衷的理由,透过她们的人性姿态,我们会懂得在与我们相同的人生际遇里,她们更懂得努力和坚忍的意义。
  • 信任:西柏坡纪事

    信任:西柏坡纪事

    关仁山,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市,1981年河北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与著名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风暴湖》《福镇》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小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九部,以及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落魂天》《苦雪》等,约计五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小说《船祭》香港《亚洲周刊》第二届世界华文小说比赛冠军奖,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
  • 孟子今读新解

    孟子今读新解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孟子》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孟子》一书的作者,是孟子本人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可见,孟子是《孟子》一书的主要作者,他的弟子万章和公孙丑等人参与了该书的编撰工作。
  •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

    鲁迅文集。共收文一百二十六篇,为1903年到1936年间所作,包括当时搜集到的所有未曾编入各文集中各种体裁的作品。
  • 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文学走向边缘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获得了一种更接近自己本质的机遇。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从王安忆、格非到路内、张嘉佳,从非虚构写作、乡土文学到新媒体写作热潮,21篇文章是作者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私人阅读札记,也是她面对当下广泛文学现象的回应与反思。《在结束的地方开始》是项静针对当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评论文集,也是她的第三本评论文集。书中收录的21篇文章大部分在2014—2016年间完成并发表,集中展现了她近年来在文学上的思考成果。书中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散文随笔形式的作家论,二是偏向历史与乡土写作的宏观层面评论。其中多数文章都是以某一具体作家作品为切入口,如路内、格非、张嘉佳、王安忆、林白、于一爽等,进而就相关话题展开的横向思考;也有从宏观问题出发对某一作家群体的集合讨论,如80后作家群体、非虚构写作者、新媒体写作等。
热门推荐
  • 刀情环

    刀情环

    剑光一闪!红袍老者势在必得的一剑终于如愿以偿地没入了沐剑尘的胸膛!然而,中剑的沐剑尘却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仍是笑眯眯的看着他!红袍老者目光一凝,赫然发现,手中已达到天级水准的炙火剑在刺入沐剑尘的身体后,竟像是融入了对方的身体,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跟以往刺入敌人身体里的感受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感觉。当机立断,红袍老者身形暴退。叮!那柄伴随他无数年的炙火剑并没有随着他的后退抽出,却是突然齐柄而断。除了剑柄被他握在手上外,整个剑身就那么硬生生的扎在沐剑尘身上,就像长在他身上一样。然后,肉眼可见的,坚不可摧的炙火剑如同热水中的面条软趴趴的搭拉下来,然后慢慢的化为液体,然后一点点从沐剑尘的皮肤毛孔里钻了进去。看那沐剑尘的模样,就好像当做可口的饭菜给吃了一样。人,又如何能够如此的?“你……你……”红袍老者张着嘴,目瞪口呆,良久才哆嗦着问道,“你是人还是鬼?”沐剑尘笑眯眯的回答:“你猜……”
  • 高校推理笔记

    高校推理笔记

    是校园推理小天后秦纤纤再揿高校神秘面纱,与你一起聆听那些离奇的故事。校园的角落里,到底还有多少人不为知道的怪事发生着,当警笛声响起时,鬼屋竟然开始闹鬼,究竟这一切是动机未知的谋杀,还是一场没有真相的局。
  • 情人·乌发碧眼(梁家辉主演电影《情人》原著)

    情人·乌发碧眼(梁家辉主演电影《情人》原著)

    由梁家辉、珍·玛奇主演的同名电影《情人》让全球无数影迷为之着迷。杜拉斯以小说《情人》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前一年,该书销售了420万册,翻译成了42国语言。《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著名翻译家王道乾先生的译文极富韵味,被王小波等人高度推崇。而《乌发碧眼》叙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对虚实不定的世事所怀有的莫名焦虑,同时又从较为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
  • 十里花香不如你

    十里花香不如你

    莫羽馨星玥国将军府唯一的千金小姐,一朝重生身份显赫,可惜福没享几天,父亲遭人陷害,母亲被人下毒昏迷不醒。从此踏上寻父救母之路,立誓此生上穷碧落都要为父亲母亲报仇。“你是谁”莫羽馨“主人我是你血液唤醒的花精灵”小灵儿莫羽馨唯独对花有灵识,没有别的本领,那我就以花为食,以花为药,以花为毒,以花为剑,救人于水火杀人于无形。“馨儿,在我心中这十里百里的花,都不及你一根发丝入我眼,我的心很小你就是我整个世界,从此再也容纳不下任何人.......”
  • 穿成团灭全文的反派农女

    穿成团灭全文的反派农女

    一朝穿成把整本书杀得只剩下书名的恶毒反派,人人喊打。闵柔只想专心种田搞事业,不想搞事情。原想拳打极品,脚踢奇葩,可整本书没有极品,唯一活成一朵风中奇葩的就是她自己(╯﹏╰)。前任未婚夫个个不是省油灯,一个是囚徒讨债鬼,一个见着她就要娶她..的苟命!还有一个是动不动就要掀桌造反,为她承包整片鱼塘(江山)的病娇男。什么什么?她养的宠物也黑化成精了?!心好累,整个世界都在黑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她彻底跟不上反派的心路历程了。她只想安静当个清新脱俗的反派,奈何总有刁民逼她黑化。【本文1V1,种田+权谋+女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知吾冷暖懂汝喜悲

    知吾冷暖懂汝喜悲

    (什么?现在人都怎么了?闺密二字是能随便叫的吗?随随便便就来个塑料姐妹花的是什么鬼?各位客官,本文只有干净纯洁的友情,勾心斗角?抢男朋友?利用完对方又弄死对方?不存在的)那日花灯会之上,十里长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四人借着花灯,向神明许下真诚的祈愿木凌:“我愿友达至上”慕离:“我愿知汝冷暖”姜童柚:“我愿懂汝喜悲”郁子茗:“我愿生不离,死不弃,四子于万物之所长”可惜天不怜人……一夜之间,四人的宿命便脱离了正轨幕府血流成河,木凌乱葬岗失忆,苏离不知去向,只留下郁子茗,姜童柚二人大海捞针似的苦苦寻找……不知多年后是否能够重逢……重逢是否一如初时那般纯粹?四人命运如何?该何去何从?我不需要好友万千,只愿余生能三人陪我一起在那落日之下,打打木牌,看看夕阳,聊聊家常……
  • 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

    《阴翳礼赞》是日本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收录了《阴翳礼赞》、《懒惰说》、《恋爱与色情》、《回忆少年时代的食物》等11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经典随笔集。作者从看似平凡、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取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动,并以独特的观点进行细致、真切的表达,让我们发现生活细节中的阴翳之美。不管是一幢普通的建筑物,还是去过的某个餐厅,甚至是家里的厕所,谷崎润一郎都从美的角度与你娓娓道来。
  •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

    太乙火府奏告祈禳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酱油女官

    酱油女官

    一入幕僚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落魄民女求饭票,摸爬滚打成一品女官。交来使,平水患,除贪乱,定江南。平步青云也就算了,还染指了摄政王!看清楚,是摄!政!王!国民男神有没有!摄政王抚额:“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爱卿,你真真是……太缺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