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76500000007

第7章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此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入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一、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一论断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属性,也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与其他建设系统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主要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在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关系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想一想,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告诫我们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还会产生大量的经济问题。在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上,一些地方存在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环境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向。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与诉求。在环境问题与文化问题的关系上,习近平同志引用白居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来寓意人类的片面追求和地球资源有限供给的重大矛盾,明确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的重要性。

要纠正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割裂问题,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利用倒逼机制,顺势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人民群众不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有更多不满。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老百姓想法也是一致的,为什么还扭着干?”这深刻揭示了发展必须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民生福利改善。而在实践中,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四大建设系统相互割裂的“两张皮”现象,机械地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这种割裂是多年来可持续发展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重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刻融入四大建设已刻不容缓、正当其时。

社会生态病是一种疑难杂症,需要综合治理与融合共建。习近平同志在谈及生态省建设时就已经指出:“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原因:既有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敏感的原因,更与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制度体系与文化观念密切相关。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只有融合共建,才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标本兼治。正如全球可持续性问题高级别小组指出的,对于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在所有方面取得进展,那么我们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取得持久进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囯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中囯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额不到13亿,13亿人口的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就会把这个人口数量提升一倍以上。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基于对欧美国家现代化道路造成严重环境后果的清醒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偿还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资源环境欠账,也是推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创新,对保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具有深远意义。

二、“纳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内在要求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系统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方面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表明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庄严承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得以拓展,意味着对我国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现实以及全球绿色变革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承担国际社会责任、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勇敢担当和积极行动。

“纳入”是借鉴全球可持续发展经验教训、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理性认识。“纳入”秉承了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通盘整合“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体化方法,也呼应了“里约+20”成果《我们期望的未来》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各级工作主流的主旨。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并没有撼动“工业文明”固化到人类思维、行为与制度体系的人类中心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而“纳入”思想既来自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内化于人类价值取向上与自然平等和谐的“自我完善”,也来自“美丽中国、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以及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倒逼,更根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是对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新路径与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

“纳入”是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实抉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应对环境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和创造新增长点的核心要素。这不仅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需要,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刻、系统地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有利于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为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融入”才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协调与承载功能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引领、协调与承载功能。只有通过“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三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好、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功能必须通过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来实现。“融入”才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功能,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这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特殊协调功能: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融入”才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载功能。习近平同志要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承载功能就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基础与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承载能力,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融入”的核心内容是回答“融入什么”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对此做了深刻阐述,其中最核心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要求、任务等。

一、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入

生态文明理念极其丰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化,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习近平同志关于“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等重要论断,将生态文明理念拓展至关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发展的范畴,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准则更加明确。“节约优先”,包括资源能源节约与空间集约高效,目的是尽可能从源头减少资源环境消耗,杜绝资源能源与空间浪费。“保护优先”,就是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在方法上由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恢复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自然面貌。

在现代化建设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确立新的资源观和财富观,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资源和财富,摒弃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觉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破解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反复提到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其实质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

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的融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贺信等,都可以找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描述。集中而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针对当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实问题提出的,目的是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地绿的美好家园,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个层次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融入现代化建设?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这就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要融入相关专项规划、部门规划与区域规划。从“十一五”开始,我国逐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引入绿色指标,比如“十一五”规划中就引入了“人口资源环境”类的约束性指标,分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亿、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十二五”规划新增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指标。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尤其是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相应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应用。这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融入现代化建设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在继承创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逐级分解成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融入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重点抓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项任务的落实,并明确了具体任务与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相应领域,分别在这四大建设系统内部采取相应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把上述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探索,围绕四大重点任务进行了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手段上不断创新,将生态文明理念与规划编制相融合,与行动计划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穿其他建设行动中,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战略实践行动。

第三节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融入其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在习近平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融入其他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生态文明实践与探索也逐步展开。这些实践与探索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推进现代化建设格局的优化调整与绿色转型,将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推进。

一、中央和国家层面的部署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的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目标更加高远,也更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重要改革议题与重大改革任务,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并对“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等做出部署。

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强调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党中央这些重要决策与战略部署,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实践提供了宏观政策依据。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国家层面通过政策、文件、意见等使之不断完善,努力使“融入”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行动。

201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明确各方责任10条35项措施。这些综合性措施反映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综合治理污染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2014年,国家先后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8号)、《国务院关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4〕126号)等政策文件,从不同领域对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四大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另外,《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2号)、《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的批复》(国函〔2014〕3号)、《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4〕87号)、《国务院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4〕46号)、《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的复函》(国办函〔2014〕81号)等,都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体现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

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法释〔2013〕15号)。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新《环境保护法》明确将生态文明入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出“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的基本方针,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同时,中央出台《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有序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些政策措施无疑将推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完善,将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2.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四化同步”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同步进行,不能搞成后再改造。这本身就是投资方向,是拉动经济的重要支点”。这一论述为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化同步”提供了科学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化”,关键是“同步”,即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理念,更是其重要内容。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通于“四化”,使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化同步”,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工业化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印发《2013年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截至2014年7月,已有5批共266家工业园区(集聚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覆盖了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军民结合等主要的工业行业和领域。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全面融合,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并与德国签署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双方决定建立中德工业4.0对话机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习近平同志要求“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两化融合有利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字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基本原则,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大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才能够促进农业发展的全面提升。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明确提出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包括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3.国家部委的若干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部委坚决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指示,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促进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扎实开展。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中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置于首位的申报条件就是要求申报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2014年6月,六部委局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高度融合,贵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省份。2014年7月,六部委局批准北京市密云县等55个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思路与框架,启动了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先行示范地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破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并以确定的制度创新点为重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为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有益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3年8月,国家林业局印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提出“着力构建国土生态安全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十大绿色富民产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贡献”。首次明确划定了国家生态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全国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保护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

这些探索立足于国家部委工作的职能,有所侧重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领域融入部门的职能范围中,有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融合发展。

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实践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1.转变观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强化生态文明管理。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海南考察时特别要求海南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海南自觉扛起生态担当,坚持保护和发展并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崛起,加大力度“增绿”、“护蓝”,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4年,海南设立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集中统一管理。海南还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比如,上收各市县的林地审批权,加强林地的集中规范管理,完成全省森林公安管理机构整合、由属地管理调整为省级以下垂直管理,增强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效果;改革小型水库管理体制,将以前由乡镇和村管理的1021座小Ⅰ、小Ⅱ型水库统一收归市县政府管理,确保城乡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制定规划和工作方案,提升生态建设水平。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肯定了贵州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成功实践,高度评价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希望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同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州以此为契机,把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作为工作总纲,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作为增加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201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青海2015年发布实施《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区域,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近90%。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2014年,福建取消了34个县(市)的GDP考核,在全国率先对各县(市、区)开展了林业“双增”目标年度考核,将森林覆盖率作为各地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激励资金的重要指标,并建立起森林资源保护问责机制,对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在全国率先开征森林资源补偿费,逐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浙江建立完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并进行严格考核。还在全国率先实施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并不断完善和逐步推广。浙江的全国首个排污权交易中心挂牌后,企业的排污权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天津市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境税费改革,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和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制定完善资源环境经济政策,逐步提高生态环保财政投入比例,推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强化生态保护和治理

法治管长远、管根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法治。一些省市围绕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积极推进生态立法,用铁腕手段强化执法。目前,全国各地普遍推广贵州省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的做法,充分学习借鉴贵州省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等,陆续出台多部绿色法规,加快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制度体系等环节,划定生态红线。海南省针对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生态遭破坏等问题,修订《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海口市通过人大立法,将被称为“海口之肾”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规划建设为红树林湿地公园,总体保护和控制的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对区域内的虾塘鱼塘全部退养还林,已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

从2014年3月起,北京市开始施行全国首部地方性防治大气污染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该条例在国内首次把降低PM 2.5浓度作为重点目标纳入立法,通过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15年7月1日,广东实施了“史上最严”环保条例——新修订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新增了环境事件“双罚制”、提出设立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将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写入法规等,有利于重拳整治广东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对污染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014年全年,上海市环境领域处罚案件近2000个,同比上升42%;处罚金额首次突破1亿元,处罚力度史上最大,同比上升51%。涉及环境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有80多人,涉及案件20个,均有大幅提升。2015年,上海市启动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治理力度达到“史上最大”,涉及水、大气、土壤等8个专项领域的232个项目,总投资达1000亿元。

3.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行循环清洁生产方式,强化节能减排。海南100%淘汰钢铁、造纸、水泥等方面的落后产能,“两高一剩”产能企业直接关停,大批不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产业发展方向的污染企业和项目被挡在琼州海峡之外,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贵州把生态保护贯穿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化高效农业,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今贵州的新兴产业发展步入黄金期,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相发展,全省新兴产业主要指标近几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且呈现出增速和总量双提升、质量和效益双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海南省为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瓜菜、橡胶、水果、花卉、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以出岛出口为导向发展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出台畜牧业产业升级和污染治理办法,加强“无疫区”基础设施建设。贵州省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并依托农业和民族、山地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和谐相处。

积极推动以旅游、信息、文创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浙江把生态亮点打造成景点,串联景点成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了45条休闲旅游景观带。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点2800多个,农家乐从业人员达到11.5万人,直接营业收入88.4亿元。广东“腾笼换鸟”,以绿色发展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2013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物流、信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7.8%。海南省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发展为23.1:25:51.9,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

4.改善人居环境,让生态文明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改善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各地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加以推进,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2014—2017年)》。截至2014年底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7600多个创建点,覆盖99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的55%,受益群众达1650多万人。

截至2014年底,海南省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5591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6.9%;已初步建成海口市云龙镇、琼海市潭门镇、澄迈县福山镇等21个特色风情小镇,约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0%;基本建成保亭什进村、琼中什寒村等60多个美丽乡村,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共造林绿化面积135.8万亩,全省的森林面积达到3172万亩。

5.开展生态文明交流和合作

贵州省持续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习近平同志在致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指导贵州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办好这个论坛,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国内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已经成为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开展生态文明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该论坛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持续探讨,成为交流各方经验和信息、总结各类实践和典型案例、展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广泛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成果,发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已成为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长期性、制度性平台。

同类推荐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第一本真正切入研究英国私立教育体系的中文著作,一部关于英国私立学校的研究性报道集。主要提出这样五个问题,多元化、帮助小孩走向社会、体育、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 章太炎:大偏至正

    章太炎:大偏至正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民航职业道德建设

    民航职业道德建设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力求从民航的实际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提出中国民航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原则和作用,以及民航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运输服务人员、财务人员等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要求。书中吸收了行业内外关于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新成果。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热门推荐
  • 重生六零驯夫记

    重生六零驯夫记

    曲长歌在军中那会没人叫她的名字,都叫她女魔头。名字能止小儿夜啼,就算是最横的兵痞听了她的大名,也会腿肚子发软。曲长歌糙汉子似得活了二十多年,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终于在打败了蛮子可以休息的时候,一觉睡醒来就穿到一个小可怜身上。曲长歌头疼的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好端端的怎么就穿越了,可是看着眼前这些人,一茬比一茬能折腾的时候,她手就痒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甜园福地

    甜园福地

    阿圆从丰衣足食的现代落入鸟不拉屎的古代农家,不仅贫穷,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熊孩子弟妹等着养活。幸好遇到了疼爱自己的忠犬丈夫,重生的长嫂励志要担起责任,开始了温馨无比的致富路!
  • 侠盗神捕轶事

    侠盗神捕轶事

    男孩子向来都有英雄情结,小时候听那些大孩子吹牛,不是说孙悟空厉害,就是说李向阳本事大,所以玩游戏时全都要争当这些人。不过老是扮孙悟空或李向阳也会烦,有一次,一个孩子说那就扮一扮胡大烟杆。那时谁也不知道胡大烟杆是什么人,有人便问了,那孩子说,胡大烟杆是一百来年以前当地的一个捕快,本事非常大,那些小偷强盗有句俗话叫:“不怕地,不怕天,就怕胡家大烟杆。”
  • 诸天影视之旅

    诸天影视之旅

    进化的道路,无尽的时空,平行的异世界。奇异世界、电影位面、神秘岛屿、动漫、变异物、小说……这是一个无限的旅程,也是一个神秘领域的开启!
  • 帕特·霍比系列故事

    帕特·霍比系列故事

    《帕特·霍比系列故事》共收录17篇短篇小说,均在《时尚先生》杂志上连载。第一篇《帕特·霍比的圣诞愿望》发表于1940年1月,最后一篇《帕特·霍比的大学岁月》发表于1941年5月。作者语言幽默讽刺,作品紧凑有趣,微观地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风貌。
  • 王爷养了一朵小娇花

    王爷养了一朵小娇花

    她是现代收租婆,他是北安宁王,他们本该毫无交集,却被命运绑在了一起。一朝穿越,一纸婚约,她成了白府嫡女,天定凤星,他的未婚妻。初见之时,仅是一眼,她便心动。传闻宁王不近女色,冷血无情,手段毒辣。她却不信,一步步接近他,想要了解他。古灵精怪俏丫头VS高冷腹黑俊王爷【这是个女追男隔个撒哈拉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佛说无言童子经

    佛说无言童子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盼思仪

    盼思仪

    “从盼望再到心心念念,甚至是不由自主的心仪,对你,我付出了真心。”“……真是抱歉,我……”这是一个,微甜的故事……(信我!!)